離開前,告別物品的4個方法!50後的「自在終活」:以愉悅心情放下珍愛物品

離開前,告別物品的4個方法!50後的「自在終活」:以愉悅心情放下珍愛物品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讓我個人感到相當驚訝的是:一個人的離世居然會「遺留下這麼多的東西」。尤其像我的父母這輩生於「好可惜」年代的人,更是如此。在有限的空間裡,勢必無法保留所有的東西。

只留念想,不留垃圾

 

然而較具紀念意義的遺物擺在眼前的時候,人對於該丟還是該留之間的徬徨失措,自然不難想像。縱使當事人看似下定決心要「狠下心」一次全都丟了,不過當自己想要靜靜思念故人的時候,手腳和腦袋的運作卻讓人的心一刻不得閒,這樣的心境就好比是一場苦行。

 

既然如此的話,那麼就用以下的觀點來思考看看吧!「整理遺物的啟發」。父母最想傳遞、遺留給我們的念想應該是什麼。

 

當人在思索這個問題的同時,一點一滴用心剷平父母所遺留下來的垃圾山,並從中發掘足以代表父母,且深具意義的重要物品。這項工程就是要從一堆沒有意識、沒有知覺的東西當中,找出埋藏「父母活下來的證據」。

 

說不定這些東西就連已經離開人世的父母自己也從不曾發現。於是由身為子女的「我」來負責尋覓、發現,進而傳承下去。

 

假使人深陷在竟亂敢丟父母遺物這樣的思維裡,肯定會很難過,這時候請把要丟掉的東西當作埋藏寶藏的「砂石」。所謂整理遺物, 就是撥開砂石,從眾多物品中發現並救出「回憶」。如果以相反的立場來看的話, 當自己離開人世的時候,想必留下來的物品越少,對於活著的人來說,他們的挖掘工程自然也就越順暢。

 

讓想留下來的東西極小化

 

人應該把什麼留下來作為遺物才對!這就是「終活」裡最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地方。重點應該是「把你自己的念想傳承給家人的東西」!適合作為遺物的其中一個標準應該是,讓家人能夠藉這個遺物,回想起你所賦予的情感,以及一起度過的時光。

 

例如在家人面前經常配戴的飾品、參加親子活動時經常穿戴的衣物、寫給家人的信件、紀念照……等。潛意識裡盡可能用心思量哪些是丟了也不會覺得可惜的日常物品,只保留「自己的最愛」,以及「值得回憶的東西」過生活。

 

相信這麼一來現有物品的總量自然會慢慢減少,同時生活也會變得更輕鬆、更自在。

 

「以愉悅的心情」好好放下自己珍愛的物品

 

人在處理有感情的物品時,心痛在所難免。儘管如此人也不可能放太多東西在自己身邊,更不可能帶著這些東西到另一個世界去。為了要讓自己釋懷,就讓我們一起多了解一些告別物品的方法吧!

 

 

山下英子的觀點

 

不管用了多久、不論有多珍愛,終有一天人都要放下這些東西。想必自己身後應該會有人幫忙處理,因此也可全權交給別人處理,但在可行的範圍內,人還是會想要在生前,經自己的抉擇告別這些物品。

 

倘若實在難以捨棄的話,也可以考慮找一個願意使用的人轉贈之。相信這對物品來說也是讓它的第二人生得以發光發熱的一種選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50歲起,為了過得更好的斷捨離練習》,麥浩斯出版,山下英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