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愈大,愈要用年輕的視野看世界!與孩子一起旅行: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

年紀愈大,愈要用年輕的視野看世界!與孩子一起旅行: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

旅行對現代人來說,已經不只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活動,對大人來說,從休閒娛樂變成一種心靈治療,從增廣見聞回到追尋自我的生命之旅,對於孩子而言,旅行除了擴增國際視野之外,更是藉由探索發展各種能力。

 

家長除了利用寒暑假帶著孩子進行較長的旅行之外,在平日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懷抱著旅行的眼光,重新看待每天的周遭環境,畢竟普魯斯特多年前就提醒了我們:「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世界,而是用新視野看世界。」

 

因此,壯遊或冒險不見得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才能得到的,而是我們可以隨身攜帶的一種心情,在街邊路樹裏,在公園小池糖中,也許都能找到令我們驚歎的事物,因為所謂發現是找到原本我們看不見的事物,所以只要改變觀點就能有不同的新發現。

 

另外我會利用平常的周末假日帶著孩子進行主題式的探索計劃,比如在幾個月之內,環繞進行每周台北盆地的郊山探查,或者利用春節假期,都市幾乎沒有人車時,沿著繞經台北盆地的淡水河而行,懷想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港口的興起與沒落。這種主題式的旅行,利用零星而短暫的空檔時間,串連起來卻也能夠形成具有深度的壯遊。

 

除了這種在地的探索旅行之外,許多家長希望藉由出國旅行讓孩子有國際視野,可是我認為所謂「國際觀」,並不是讓孩子認識幾個國外著名的景觀或建築物,也不是參加一些夏令營,和國外的孩子一起在營隊裡玩遊戲,或者一大群台灣去的孩子到國外教室上幾堂英文課,就能有更開闊的視野。

 

國際觀也不只是知識上對外國的首都、物產、人口如數家珍,甚至即便讓孩子讀著與外國學生一樣的教材,也不見得就能具備國際視野。該如何把可以背誦的知識,變成孩子實際生活中的體會,這種與生命經驗及情感的連結,才是讓孩子改變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通常會利用生活中的機緣,比如看看周圍有哪些親友曾經到哪個國家,就請他們與孩子分享;新聞時事、學校課程中提到哪個國家,就找與那個國家或民族有關的紀錄片來看。

 

因為有效的學習一定要先引起動機,學習內容若是與平常生活有關(比如自己的親戚朋友),或是能激發孩子的感情或情緒,如此一來,學習的內涵不僅較深,記憶也較持久。

 

在國際觀的培養上,我覺得最便宜也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挑選適當的影片和紀錄片與孩子一起觀賞。

 

從各國影片的欣賞中,自然而然讓孩子們看到不同地區的環境、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還有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所面對的不同問題。這樣才有機會體會其他國家孩子的想法,像這樣知道別人怎麼想,也能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

 

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適合生產線使用。

 

現在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發揮思考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做交換學生、從事國際交流…以及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身為全球化時代的家長,有責任把孩子帶到世界的面前,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探索,甚至必須敢於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闖盪、冒險。父母只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有需要時,父母就會在身邊;在具體操作上,也應該要退後幾步,在孩子的後方注視著他們,陪伴著他們。

 

我發現周遭敢於主動放手的家長並不多,總是東擔心西掛慮的,甚至永遠幫孩子打點所有的事物,幫孩子決定一切。在過度保護之下,孩子沒有機會練習,到後來也沒有勇氣嘗試。

 

跟隨著孩子旅行,父母站在後面,讓世界在孩子面前開展,或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起點。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獲「偉文隨筆」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