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嫂回台過年把妹當傭人、爭家產,老母護短還說她太計較…為何父母總疼愛「不孝」的孩子?

兄嫂回台過年把妹當傭人、爭家產,老母護短還說她太計較…為何父母總疼愛「不孝」的孩子?

子女在母親面前,很容易就回到孩童時期的心理狀態:討愛、討肯定、討關心…,尤其小時候愈匱乏的愈在乎。很殘酷地說,這也形成愈受寵的小孩愈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反而比較不被重視的會一直藉付出、貢獻,成年之後無意識地繼續在討愛。

 

元宵節都過了,為了過年期間發生的事情,阿芳半個多月沒有打電話給獨居的媽媽,她隱隱自責自己不孝,但也還無法嚥下那口氣,心情亂糟糟。

 

阿芳10多年前離婚後,都會帶著孩子與媽媽過節,家裡的事多半由她張羅。今年在中國的哥哥一家回台過年,媽媽要她讓出房間給哥哥一家用,歡喜地要阿芳載她到處買哥哥愛吃的食材。

 

年夜飯,媽媽端上香腸芋頭蒸飯,大嫂只「嘖!」了一聲,大哥馬上說:「吃這不健康」,媽媽跟著附和說:「對!對!現在要少油、少鹽,比較健康。」阿芳看到這一幕一肚子火,心中為媽媽叫屈。大哥一家在台期間把家裡當旅館,要媽媽做這做那,阿芳看不下去媽媽這麼勞累,就接手過來做。

 

整個假期阿芳被當司機兼傭人,最後大嫂居然提議將高鐵票退掉,硬要阿芳取消既有行程送他們去機場。阿芳向媽媽抱怨,媽媽居然回哥哥只有一個,要她不要太計較。

 

聽完媽媽的話,阿芳心情說不出的悶,哥哥這次返台還要媽媽先把家裡房子登記到他名下,說是以後省得麻煩。她知道他不靠譜,媽媽的晚年勢必自己要多負擔一些,但只要哥哥一出現,她就是個外人。

 

她心想,自己都快50歲了,媽媽觀念傳統她知道,但就是心裡不舒服,難道是自己太想不開,還是自己真的太計較?

 

 

團聚成導火線,引發節日創傷症候群

 

每次年節過後,許多人都會罹患「節日創傷症候群」,這不是正式的名詞,但節日過後心情變差、關係變差的人的確增多。阿芳平時與哥哥分居不同處,手足之間因為距離而少了摩擦,但節日把大家湊在一起,新舊情緒攪和在一起,就碰撞出火花。

 

阿芳心情亂糟糟是因為,有兩股矛盾的需求存在她心中。第一種需求是她想要當孝順的女兒,但是這「孝順」的行為是順從媽媽的偏心滿足哥哥的想要,而損害到自己的情感與利益。

 

第二種需求是想被媽媽公平對待,不要只注重哥哥,但這會擔心自己成為讓媽媽難過的不肖女。兩種需求變成兩股矛盾的力量,在內心拉扯著而耗費精神。

 

停止自責、認清期待,避免失落而怨嘆

 

在台灣,有許多像阿芳這樣被孝順框架綁住的女兒,把「順」當成「孝」,只要想到媽媽會不開心就自責。

 

在衝突之後暫時不想理會媽媽,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連自己都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要面對可能會再一次戳傷自己的刺激源,不是好方法。所以,阿芳要做的事情是先停止自責,接受矛盾本來就不易。

 

矛盾是相互抵銷的力量,發生在人的心裡就是精神內耗,呈現在外的混亂。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清晰看見自己的處境之後,才能比較清楚知道,該如何去因應。

 

接下來,阿芳可以想一想,自己對母女關係的期待是什麼?想要媽媽的什麼呢?

 

子女在母親面前,很容易就回到孩童時期的心理狀態:討愛、討肯定、討關心…,尤其小時候愈匱乏的愈在乎。很殘酷地說,這也形成愈受寵的小孩愈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反而比較不被重視的會一直藉付出、貢獻,成年之後無意識地繼續在討愛。

 

 

阿芳在哥哥沒有出現時,與媽媽的關係平穩而良好,但是哥哥一出現母女關係就失衡。她習慣以聽話配合來取得肯定,而過度聽話,卻意味著得犧牲自己來配合別人,但在這裡再多的配合都會被當成應該,付出的心意注定不會被肯定。

 

不讓自己繼續委屈的方法,是要主動喊停,不要再填無底洞。如果能放棄要媽媽公平的期待,也就能避免因為期待落空而產生的失落。也不會因為自己傻傻做,最後才有被人吃夠夠的怨嘆。

 

翻轉兩代關係,向兩個成人的角色靠攏

 

隨著子女成長、父母老去,成年之後親子之間依賴關係是逐漸翻轉的,當子女與父母都進入熟齡年紀時,最理想的關係狀態是各自向中間靠攏,成為相互尊重的朋友,或是父母當「資深前輩」、子女當「後進」往來。

 

少掉「當父母的應該要……」、「當子女的應該要……」的角色限制時,會少掉許多的壓力,彼此都會輕鬆許多。

 

當然,這理想中的關係沒有那麼容易做到,卻相當值得練習。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人終其一生都在整合童年時形成的性格」,能在熟齡之際還能有機會進行整合,也是一種幸運。

 

當人整合得比較完整時,會比較有底氣,不需再用仰望角度、眼巴巴等著被愛,自己就能成為那個可以「給」的大人,對年節這樣容易造成情感創傷的時刻,大大增加保護力。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