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蔡佳伶整理
你以為「少吃藥就是健康」嗎?事實上,連美國總統川普、台灣前總統李登輝這樣最有權勢、最有醫療資源的人,面對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膽固醇的慢性病時,都選擇規律吃藥,不曾隨便停藥。 反觀許多台灣人,尤其是長者,對三高藥物卻存有強烈抗拒,經常有好轉或無症狀時就擅自亂停藥或隨意減少半顆等,增加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 「減藥藥師」胡廷岳提醒,慢性病的穩定管理,是用藥的堅持,而非自行中斷;健康不是「少吃藥」,而是「按時吃對藥」,才能真正守護生命的長久與安穩。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4日
柳秀穎
隨著夏季到來,愈來愈多人為了身型好看,求助藥物或針劑輔助減重,特別是號稱「打針就能瘦」的瘦瘦針。醫師表示,俗稱「瘦瘦針」或「瘦瘦筆」的腸泌素受體促效劑,除了控制血糖、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也能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減緩胃排空、抑制食慾來幫助體重控制。但瘦瘦針屬於處方用藥,需經過專業醫療評估,才能真正兼顧療效與安全,並非人人適用。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4日
優照護
編按: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顯示,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每10萬人26.4人);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13年台北市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更顯示,60歲以上市民每7人就有1位曾在過去一年有跌倒經驗(約佔14%)。 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另外,長者跌傷的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如何打造安全、友善的居家空間,降低意外、減輕照護壓力?專家提供一套實用建議,從大門、客廳到浴室,從動線設計到防跌措施,讓長輩住得安心,家人更放心。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3日
照護線上
「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腫痛就診,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意外發現肺部已纖維化。由於患者平時僅偶爾咳嗽,並未察覺異狀,導致延誤治療時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建中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會讓肺部漸漸失去彈性,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若患者具有肺纖維化高風險特性,應盡快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依據檢查結果持續追蹤,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2日
夏韻芬
當我們談「預立醫療決定」時,表面上是在討論一份文件、一項制度,又或者是檢討簽署率不到1%的問題,只有你真正經歷過至親走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刻後,你才會明白其實是在討論:「我們有沒有勇氣,好好地讓一個人離開」。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2日
蔡佳伶、郭美懿整理
近日各地高溫炎熱,不僅氣象署頻發可能連續出現36℃高溫的橙色燈號,氣象專家也提醒正午前後4小時紫外線最強,有機會達到過量、甚至「危險等級」,曝曬數分鐘之內,皮膚就可能受傷。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2日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李浩維
血脂正常不代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也正常;再者,即便低密度脂膽固醇的數值在正常範圍,也不一定有達到治療的建議標準,還是需要透過醫師做綜合的評估並給予建議。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1日
郭美懿
醫療終點不僅是治療,更是要陪伴病人回到「心之所向」!一位接受居家安寧服務的80歲阿美族阿嬤,今年初因呼吸衰竭及肺炎住進彰化基督教醫院,由於語言障礙照護不易,但阿嬤卻堅定告訴醫療團隊:「我要回台東長濱的家。」 為了實現阿嬤心願,彰基安寧團隊繞行近半個台灣、穿越南迴公路,將阿嬤送回台東長濱故鄉。回到家門那一刻,阿嬤扯下氧氣面罩,露出久違笑容,也達成見失智妹妹一面心願,當晚即在家人圍繞下安然辭世。一路陪伴母親的女兒哽咽感謝醫療團隊,看到媽媽這麼開心,心裡就完全沒有遺憾了。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1日
郭美懿
現代人常煩惱體重問題,但「超重」與「水腫」其實大不相同,腎臟科醫師王智賢表示,超重是脂肪囤積,水腫則是體液滯留,若短時間體重快速增加,應警覺是否為水腫引起,尤其與代謝、腎臟功能相關。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1日
NOW健康
79歲李先生,雖然年紀已長依然老當益壯,負責搬運瓦斯空瓶。近日因嚴重的下背疼痛至神經外科門診就診,檢查發現多節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建議手術處理。不料,手術前抽血檢查意外發現腎功能差、貧血、高血鈣等問題,照會血液腫瘤科醫師後,經骨髓檢查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01日
NOW健康
79歲黃先生多年受攝護腺肥大困擾,出現排尿困難與夜尿頻繁等症狀。2018年初診時,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達8.8ng/mL(正常值≤4ng/mL),但透過傳統經直腸超音波導引切片後為良性,因此並未進一步追蹤。2022年因不適再度至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就診,PSA再度升高至10ng/mL,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多處疑似病灶。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30日
郭美懿整理
近日全台持續高溫,天氣熱激烈運動又喝水不足,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嚴重可能導致需要洗腎!台中一名70多歲婦人,每天從住家騎機車約30分鐘,到8公里外的文化健康站參加活動,日前突然覺身體發熱、手腳麻麻的,就醫檢查診斷出罹患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 醫師提醒,橫紋肌溶解症的症狀包含肌肉痠痛,不少民眾誤以為只是疲勞,可能延誤治療時間,嚴重會導致腎衰竭需洗腎。建議民眾不論是在冷氣房或戶外活動,一定要隨時補充水分,別讓身體處於缺水狀態。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30日
郭美懿整理
洗頭是日常生活最普通不過的事,但你可知道多久洗一次頭髮才最健康?國外曾有研究分析不同「洗髮頻率」對頭皮健康的影響,顯示一周洗髮5~6次的人髮質最好、頭皮狀況佳,反倒是一周清洗7次以上屬「過度洗髮」,易刺激頭皮過度乾燥、發紅、發炎。 不過夏天頭皮易出油,「天天洗」真的會使髮質乾枯、刺激頭皮嗎?最近《每日郵報》詢問專家,給出不同答案。醫師及毛髮專家表示,盛夏容易流汗、且空氣中有許多懸浮物,「為了讓頭髮更健康地生長,應盡可能保持頭皮清潔乾淨,把頭皮護理當成護膚」。但建議以溫水洗頭,並使用低敏性的洗髮產品與保濕護髮品,避免刺激頭皮過度乾燥。 (原文刊載於2024/4/7,更新時間為2025/6/30)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30日
胡肇芳、郭美懿 整理
知名作家、也是節目《浩克漫遊》金鐘獎節目主持人王浩一因心肌梗塞辭世,享壽69歲,生前好友劉克襄、詩人許悔之都在社群發文哀悼。劉克襄發文表示,前幾日,王浩一的心臟有些狀況。在都蘭休養一陣,原本慢慢恢復。但經由弟弟告知,「他駕車外出,中途或因身體不適,停靠路邊後才遠去」。 而許悔之也發文哀悼,表示幾天前王浩一母親辭世,他接到王浩一電話,「我感受到他的悲傷,再加上日前他因心血管的問題而身體不適,我請浩一兄務必節哀、倍萬自愛,而今晚,浩威告訴我,他的兄長、我的好友浩一辭世,我的眼淚流了出來」。 摯親離世,任誰都難以輕易走出來,有醫師便提及留下來的家人,可能因巨大深沉的哀傷而發生「心碎症候群」,導致胸悶、胸痛,甚至休克、心臟驟停等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加上夏季高溫易使體內水分減少、血液變得黏稠,提高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的風險,嚴重時將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此出現相關症狀時不可輕忽。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30日
NOW健康
大家有過吃東西或說話,耳朵前面或臉頰就痛起來的經驗嗎?或是在張開或閉上嘴巴的時候,聽到咔啦聲或像搓捻頭髮的聲音嗎?若有上述這些症狀,你可能就有顳顎關節的問題。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8日
數位內容部
癌症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重啟生命意義的歷程!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宣布,聯手台灣聯合抗癌協會及Hi-Q中華海洋生技等多家愛心企業,啟動「1萬份愛.1萬個勇氣」公益行動,預計捐贈萬份健康關懷包與《防癌新生活手冊》,陪伴正接受癌症治療的病友度過療程煎熬,傳遞社會溫暖與堅定支持。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7日
NOW健康
癌症已連續數1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在抗癌過程中,營養不良是常見的挑戰之一,這不僅可能削弱體力,還可能影響治療效果與疾病預後。因此,良好的營養攝取對癌友而言顯得格外重要。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7日
蔡佳伶整理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萬2千人因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就醫,年齡越大發病風險越高。疾管署指出,台灣每3人中就有1人一生可能罹患一次。 帶狀皰疹源自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壓力過大或有慢性病時容易復發,引起紅疹、水泡與神經痛,發作時如火燒、電擊,且傷口會有灼燒感,甚至連碰到衣服或被風吹到都會痛,痊癒後還會留下長期的抽痛、麻痺、刺癢。 醫師建議,50歲以上或高風險族群可考慮自費接種疫苗預防。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減毒活性疫苗(伏帶疹)與重組型疫苗(欣剋疹),效果與適用族群不同。而全台共9縣市提供公費補助,資格條件、準備文件、補助金額一次看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7日
NOW健康
抗生素的發明與應用,成為數10年來挽救人類生命的重要利器,然而錯誤地使用抗生素不僅可能會導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更有機會煉成超級細菌,導致未來無藥可用的危機。抗生素到底該如何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點出了幾項坊間流傳之抗生素錯誤認知,在以下文章中彙整並釐清觀念,讓民眾正確使用抗生素不踩雷。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7日
郭美懿
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截至2022年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56萬人,並以每年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其中18歲以上成人盛行率達12%,男女患病比率分別為11.4%及8.9%;且每4人就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許多人以為,僅是「血糖偏高」,又還沒被診斷為糖尿病,就不必太在意?其實這想法大錯特錯,「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裡!」不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現在更有研究顯示,即使血糖只是略高,都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7日
布魯斯‧胡德
劍橋出身、曾任教哈佛的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教授,以40年發展心理與神經科學研究,設計出一門堂堂爆滿的熱門課程,幫數千名不知所措的學生與教職員,破解快樂迷思,練出幸福感。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7日
優照護
編按:74歲的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5年前罹患失智症,從醫療決策領袖,逐漸成為需要被照顧的病人。根據其妻、名醫林靜芸在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中描述,林芳郁發病後常出現嚴重的遊走行為,被醫師判斷為譫妄症的表現。 林芳郁曾從大安森林公園一路走到圓山花博,有一次,甚至堅持繞著大安森林公園連走13圈、超過30公里,直到家人累到走不動,仍不肯停下。這種遊走、不安、焦慮、沮喪、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通常在晚上會比白天嚴重,因此也被稱為「日落症候群」或是「黃昏症候群」(Sundown syndrome)。 失智症患者遊走最常見的原因是想要回家、或是尋找過世的親人……林芳郁不只是個案,而是台灣即將面對的普遍課題。與其不斷阻止,不如理解背後的原因,找到更好的應對方法。專家整理出10個實用對策,陪你一起安撫失智家人,讓「回家」不再是一場焦慮的拉鋸。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6日
劉以樂
日前一名中年婦女因蚊蟲叮咬引起搔癢難耐,除過度搔抓外,也認為大蒜辛辣、刺激有消毒作用,便將大蒜搗成泥塗抹在叮咬處,反倒引起極度疼痛不適。她前往皮膚科門診就醫求助,發現叮咬處已出現一片紅腫發炎,局部細菌感染潰瘍,險些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經傷口護理、藥物治療後逐步好轉。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5日
劉博仁/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最近有一位60歲的男性病人回診時,神情有些沮喪。他告訴我,前陣子突然手腳無力、講話含糊,送到急診才知道,原來是「腦中風」,所幸治療之後,情況穩定。但這不是他第一次來看我,我早就提醒他:「你的血壓偏高,要好好控制。」但他總覺得沒症狀,不當一回事……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5日
宮本顯二、宮本禮子
在我前去瑞典取經的二○○七年,當時的日本,對已無法自行進食的高齡者施以點滴或插管灌食都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我也曾認為現代醫療就是應該這樣給與患者支持。 約莫二○○○年開始,胃造口(腸造口)導食管開始普及,這麼一來,患者們將可自鼻腔通管灌食的苦痛中解放,是大好的消息。對我來說,不施以點滴和營養灌食,讓高齡患者自然迎來生命終點的想法,可說是想也沒想過。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5日
郭美懿整理
曾任3家醫學中心院長及衛生署長的心臟名醫林芳郁,5年前被確診失智,並在2021年退休後開始與疾病搏鬥。而他的另一半、也是國內首位外科女醫及整形名醫林靜芸,則從一個醫師變成了照顧者。 常人以為,這對伴侶都是知名醫師,相較一般人資源、人脈更充沛,但林靜芸卻坦言,夫妻倆在求醫路上跌跌撞撞,甚至一度林芳郁嚴重到身上長褥瘡、腎功能衰退,而她則身心俱疲。 但在崩潰邊緣,林芳郁拉住了她,如今終能體會,原來丈夫曾在繞了大安公園13圈不肯回家,是「很努力用他的方法,想回到我的星球,回來找我。」而今丈夫病況慢慢好轉,林靜芸將5年來心路歷程寫為新書,並以每天對丈夫所說的話作為書名《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她笑說,常想像自己在演《美女與野獸》,「有天時間到了,我的野獸就會變回王子。」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4日
洪永祥
你今天喝水了嗎?我們每天都在喝水,喝了幾十年的水的你可有認真算過你一整天喝了多少水?水喝太少會傷腎?但水喝太多對腎臟也是超負荷?你一天到底喝了什麼樣的水不小心傷了腎臟? 腎臟科名醫洪永祥公布「十大錯誤喝水傷腎排行榜」,想一想你是否不知不覺因為錯誤水傷了腎臟,共中了幾個壞習慣呢?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4日
蔡佳伶整理
出道多年的藝人何妤玟重視養生,已10年不碰冰水、只吃蔬食,並天天練瑜珈,但她日前上節目透露,人生第一次做大腸鏡,就被醫師告知長了2顆「增生型息肉」。當下她愣住不敢置信,直到醫師說明,才知道原來大腸長出息肉,未必跟飲食習慣有絕對關聯,年紀、體質也有關係。這讓她也意識到,有些身體變化是看不見的,需要靠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3日
郭美懿
全台失智人口已突破35萬人,其中7成為阿茲海默症,衛福部食藥署近日核准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而亞東醫院今(23)日施打新藥「欣智樂」全台首針,接受治療者為83歲國畫老師麥張愛華。儘管新藥費用高達150萬元,且僅可「延緩病程」非「根治」,但同樣任職亞東醫院的醫師女兒麥令琴表示,雖然知道這不是「神藥」,但只要能讓媽媽維持現況久一點,「對我們全家來說就是值得的!」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3日
宮本顯二、宮本禮子
一位八十歲的男性患者,由於已至阿茲海默症的末期,除了臥病在床,也說不出完整句子,更無法自行飲食排泄。 因此,當我詢問這位患者的女兒(她有護理師資格)是否要為年老父親施以高卡路里灌食或靜脈注射時,她回答:「我不知道父親是怎麼想,但我個人覺得不要。」於是我改由末梢靜脈注射點滴,每天注射五百毫升。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3日
好食課編輯群
市售食鹽種類繁多,從精鹽、岩鹽到低鈉鹽、碘鹽、氟鹽等機能性鹽。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因為使用「低鈉鹽」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1),讓「低鈉鹽」、「減鈉鹽」成為消費者購買的熱門鹽品。但是,坊間仍有不少低鈉鹽的迷思與誤解,在這篇專欄中,營養師將一次破解8大常見低鈉鹽迷思,帶你正確吃鹽、聰明減鈉!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0日
郭美懿、數位內容部整理
74歲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傳出罹患失智症,他的太太、醫師林靜芸出書談照顧先生的歷程,林靜芸在臉書提到,林芳郁曾說退休之後自己的心願,是替母校台大外科作培育人才的事。 「可惜林芳郁突然生病了,過去5年他的病情漸漸穩定,並慢慢變好,我也成為照顧者,我想要替他完成願望,由家族捐款在台大外科成立林芳郁教授基金會,協助外科醫師的養成教育以及進修」。 目前台灣失智者人口已超過30萬人,其中逾65歲者占9成6,預估未來平均一年就會增加1萬名失智者。許多人以為健忘、迷路、疑心只是老化的表現,事實上卻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要如何預防失智症呢?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20日
陳文茜
新一輪免疫療法,在肺部仍未康復下,大量使用類固醇治療冒險施打。 心,跳得比平日快很多,前後約八個小時才完成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郭美懿
不惜一切代價「救到底」,究竟是為了家屬安心、還是折磨病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在臉書分享,一位八旬癌末阿伯在放棄積極治療後,臨終前住院只要求3件事:一是打更強的止痛藥,二是回家一趟做最後道別,三是不再打點滴。 最終,阿伯在家人與醫護的陪伴下平靜離世「就像睡著了」。他安然面對死亡的態度,讓蘇一峰直言:「不掙不扎,了卻遺憾;不懼不怕,瀟灑離開。」也讓網友盛讚是「有尊嚴的告別」。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恩主公醫院
「沒關係,你什麼都不記得沒關係,你只要記得,你女兒很愛你就好了。」這句觸動人心的台詞來自由雙金影后謝盈萱與秦漢主演的影集《忘了我記得》,劇中女兒面對罹患阿茲海默症、記憶開始退化的父親,親情互動令人動容。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昶傑指出,劇中情節雖源自戲劇創作,卻也真實反映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無數家庭正面臨的失智照顧挑戰與情感壓力。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盧亞屏
最近在日本有一項針對熟齡人士的熱門討論,呼籲生前重視「數位遺品」的整理。所謂的「數位遺品」也就是告別人間之後,自己在網路上留下的遺物,我將它翻譯為「數位遺跡」,或許更容易理解。究竟什麼是屬於自己的「數位遺跡」呢?簡而言之,就是個人在網路上留下的日常生活軌跡,大致可區分為「情」、「錢」及「其他」3類。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宮本顯二、宮本禮子
選擇在家中進行臨終照護時,如果沒有固定的家庭醫生來巡診,會引起警方來關切介入。有時候地方上的警察在與居民往來時,如果打聽到消息,都會登門拜訪,以杜絕老人受虐的可能性。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陳文茜
我們都需要一個教我們學會「快樂」的學校,一門面對不同人生階段、不同人生課題的愉悅學校。 包括愉悅的生活,愉悅的接受人生波折,愉悅的相信自己的價值,愉悅走向衰老,以及愉靜的面對死亡。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日常洗碗不可或缺的菜瓜布,你用了多久還沒換?日本專家提醒,市售的海綿型菜瓜布應每隔3週到1個月就更新一次,否則可能成為細菌與黴菌的溫床,進而危害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9日
好食課/黃茉溪營養師
據健保署統計,2021年約441萬國人使用安眠藥,一年用量突破9億顆,顯示睡眠問題非常嚴重。 睡眠與健康十分相關,有好的睡眠才有好精神與面對工作,甚至也有研究發現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體重過重的比例高於睡超過10小時的人,代表睡眠也會影響新陳代謝! 但要怎麼才能睡得好?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今天就由營養師一次告訴您!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8日
安寧照顧基金會
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在5年前、也就是69歲時罹患失智症,他的太太醫師林靜芸週三(6/18)透過臉書說到他的病況:「林芳郁突然生病了,過去5年他的病情漸漸穩定,並慢慢變好」。 林靜芸說《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這本書是敘述林芳郁,如何從擔任16年的決策領導人,變成了生病之後的他。 「想要分享從挫敗中學習成為一個照顧者,並尋著心中的愛與希望,好能跟我最愛的人,永遠在一起。希望所有照顧者能因著這本書獲得勇氣與盼望。 林芳郁曾投書安寧照顧基金會,寫到自己對於死亡的看法。他說,「假如有一天要說再見,我心中已經有譜,人生就像一趟旅遊,有一天目的地到了,我會快樂地下車」。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8日
優照護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回來一趟嗎?」 佩珊聽完電話,心一緊,立刻請假衝回老家。門一開,看見媽媽虛弱地坐在沙發上,她才稍稍鬆口氣。卻也第一次明白,那個一直撐著全家的背影,早就撐不住了。 當爸爸倒下後,照顧的重擔落在七十多歲的媽媽身上。她默默撐著,直到自己也倒下。但接下來呢?當最堅強的人撐不住了,還有誰能接手?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7日
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內科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7日
NOW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加上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或肥胖等因素,人體可能面臨椎間盤破裂、突出及退化等脊椎問題。當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時,即可考慮介入脊椎手術。現今,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不僅傷口小、復原快速,更能降低傳統手術可能造成的神經組織受損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7日
蔡佳伶整理
長時間滑手機、用電腦,或是抱小孩、做家事做到手痠肩痛,想要拉筋卻抬頭也不是、低頭也不是,甚至「左右都為難」……這些痠痛你是不是也經常有感? 雖然貼了藥布、按了幾下,好像有比較舒服,但沒多久又復發,甚至越來越緊、越來越痛。這時,可能就不只是肌肉疲勞,而是更深層的問題──筋膜長期沾黏所引起的痠痛。此時,不妨了解一下中醫常用的「小針刀」療法,從根本處理筋膜卡住的問題,幫助身體真正鬆開來。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6日
郭美懿整理
台灣今年正式跨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國民占整體人口達20%,而隨人口老化,失智症盛行率也快速攀升,據衛福部最新調查,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亦即每10位年長者當中就有將近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更以阿茲海默症為大宗。 日前食藥署就通過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但自費療程所費不貲,且僅能延緩、不能根治。中醫師朱益智表示,其實除了西醫治療,中醫在失智症上也有著墨,如「背俞穴滑罐法」就是失智症預防與輔助療法的新選擇,簡單在家就能上手,能改善記憶退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6日
郭美懿
衛福部統計處今(6/16)日公布2024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仍居主要死因前3位。前年度(2023)排名第6的新冠肺炎,則隨疫情緩和跌到榜外(從第6名降至第14名),死亡人數較2023年減少4,192人,主要是因為COVID-19(減6千人)、糖尿病(減962人)死亡人數減少。
閱讀更多
2025年06月15日
郭美懿整理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讓頭皮、頭髮也容易出問題!營養師高敏敏分析常見頭髮問題,包括頭髮稀疏、髮質易斷、容易乾枯、落髮,以及頭皮乾癢或出油等,除了從源頭改正不良作息與壓力,也可以補充營養,讓頭髮從根本強健起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