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吳中立
金錢是一種能量,會以各種形態在你身邊來去──你的快樂,能為你帶來財富。 一位女士找我做個案諮詢,她表示最近與別人一起借錢合夥炒股,因行情下跌而欠下了十來萬。債主們每天電話催債,甚至上門討債,還將她告上法院。全家人整日為她擔驚受怕,她也十分焦慮自責。 她前幾年在金融證券業工作時,由於能得到內線消息,加上政策寬鬆,利潤好、消息多,賺錢對她而言成了一件很輕鬆的事。 不知不覺間,她在開銷愈發沒有節制,出手送禮闊綽,非名牌不買,隨便吃一頓飯都要千元以上。那時的她完全沒料到股市會大起大落,自己會因欠債而被告上法院,心裡後悔莫及……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14日
林靜君
自從堂姐家買了特斯拉之後,阿娟看先生愈看愈礙眼,覺得家裡什麼都不如人,他卻一副從從容容、悠悠哉哉,憋在心裡想要罵他一聲沒出息。 阿娟理智上知道家裡財務沒問題,但她就是無法停止煩惱錢的問題,尤其過了中年之後焦慮愈來愈嚴重,生活看似安穩但實際上並不舒坦。 中年人的金錢焦慮,不單單是口袋多深多淺這麼簡單,它牽涉到內心更深之處,那些關於「我是誰」等終極的生存焦慮議題。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11日
郭美懿
因爭產糾紛衍生的人倫悲劇再添一樁!近日新北市三重區發生一起凶殺命案,一名60歲男子長期獨照老母,但久居美國的胞姊返台後,卻將母親約1千萬元資產設立信託,受益人登記為自己與另一位妹妹,唯獨未包括男子。他得知後情緒失控,持刀攻擊姊妹,造成一死一重傷。 律師蘇家宏指出,這件悲劇關鍵點在信託是「自益」還是「他益」,母親設立信託時意識是否清晰?箇中仍有轉圜空間,男子氣憤傷害同胞姊妹,姊姊更因此死亡,依法反將喪失繼承母親遺產的權利。更重要的是,縱然覺得不公平,世上也沒有一筆財產,值得賭上人生。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10日
郭美懿整理
近來全民最熱話題莫過於「普發一萬」,但也有人疑問:這筆錢需要繳稅嗎?如果欠錢、欠稅,普發的1萬元是否會被扣押?如果家中長輩在普發生效日10/23之後過世,仍然可以代領嗎?還有幫未成年孩子領取,爸媽可以中途扣走,拿來自己花嗎?對此,陽光暖男律師蘇家宏便在YouTube上拍片解答。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7日
粘毅群律師
藝人夫妻粿粿跟范姜彥豐,因女方婚外情爆出鉅額賠償金爭議,也讓大眾關注:夫妻離婚時如何分配財產? 其中,兩人「婚後買的房子」是登記在太太粿粿的名下,且粿粿主張房子的頭款及貸款,大部分都由她所支付。 但如果先生在婚後房子的購買上,也給予經濟上的協助,那麼兩方真要離婚了,這個房子又要怎麼處理或分配呢?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6日
郭美懿
衛福部近日宣布,健保補充保費將啟動重大改革,預計最快於116年(2027)實施「年度結算制」。屆時,民眾一整年內的利息、股利與租金,只要合計超過2萬元,就必須繳納2.11%的補充保費;此外,高額獎金若超過基本工資4倍(約11.4萬元)也納入課徵範圍,估計全台約有480萬人受影響,挹注健保約新台幣100億至200億元。不過新制引發反彈,行政院長卓榮泰已指示衛福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暫緩具爭議的規劃,並加強社會溝通。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6日
李筱懿
經過多年觀察,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真正擁有的財富,往往和看起來的富有程度完全相反。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5日
一方生活
「老屋活化」將成為全台數十萬退休族,幸福下半生最關鍵推手!一方生活「最懂屋主心」,與其他包租代管最大差別:不只出錢裝修、更要提升房子真價值!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5日
孫太
上個月已經帶孩子去OUTLET採買完一輪衣服,沒想到上星期去逛街,小孩看到一套喜歡的衣服,出門忘了帶錢,於是我們先幫忙墊款,回家她立刻把錢轉回來。 這種「我可以暫時支援妳,但妳必須替自己的慾望買單」的互動,我認為其實就是在練習訓練孩子責任感。 我們常跟孩子說:「理財不是從投資開始,而是從管理自己的人生開始。訓練責任感是方方面面的,需要從小地方開始放手。」 從保單、信用卡到每一筆帳單,甚至連她下單買股票時,我都要她自己確認帳戶餘額是否足夠,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其實都是我們刻意放手、要訓練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4日
十方富裕人生(心靈 夢想 財富)
原本是國文老師的十方,一場火災讓她從「沒本錢、數學笨蛋、看不懂報表」的月光族,決定徹底翻轉人生。她苦學理財,歸納出一套「菜市場理財法」,11年內讓資產暴增5千萬,實現財富自由,成為「科技業富太太」。 沒想到中年再遇變故,47歲丈夫因病提早退休,她又從暢銷作家變成陪夫刷馬桶創業的老闆娘。如今,經歷無數次跌倒又站起來的她,在臉書開放提問,幫為錢所困的讀者解惑。 有天,一位網友問:「我媽72歲,有200萬,我該怎麼幫她安頓這筆錢?」 這筆錢讓全家都焦慮。放銀行怕貶值,投資怕風險,若生病醫療費從哪來?錢該放誰那裡?誰能動用? 十方給了她兩個建議:既能保本、讓錢長出現金流,又能避免手足撕破臉……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3日
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日前一位執業十年的主治醫師接受訪問時坦言,夫妻倆都是醫師,收入不錯,卻始終存不到錢。十年下來,存款僅三百萬——與外界對「高薪醫師」的想像落差極大。 理財顧問雨果指出,這並非個案。「賺得多,花得更多」是高收入族常見的財務陷阱。尤其在教育支出上更捨得投入:兩個孩子就讀私立雙語小學、上才藝課、參加營隊,一年花費近九十萬,儲蓄率自然跟不上收入成長。 你有類似困擾嗎?雨果提醒,真正的財務穩定,不在於「賺多少」,而在於「能留下多少」。他也靠提出四個實用解方,幫助高收入族擺脫「月光」困境……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1日
郭美懿
台股高股息ETF熱潮持續延燒!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公布最新一季配息,每受益單位配發0.4元,以10/31收盤價21.72元來看,單次配息率為1.84%,年化配息率為7.37%。要參與此次除息,最後買進日為11/17,預計於12/12發放股息。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1日
郭美懿
2026年起,勞保老年年金法定請領年齡將從64歲提高至65歲,據現行規定,1957年(民國46年)以前出生者,60歲即可請領;1962年(民國51年)以後出生者,則須年滿65歲。除了65歲全額領取的選項,勞保年金也規劃「提早領(減額)」、「延後領(增額)」等請領方式,兩者各有優缺點,熟齡族該如何規劃,才能安心又有尊嚴地迎向退休生活?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0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林伯伯高齡90多歲,老來得子。兒子從小就叛逆不羈,國中起就常蹺課,讓林伯伯夫妻有操不完的心。 為確保兒子有乖乖到學校上課,他每天一早陪著兒子轉兩班公車,親眼看兒子走進校門後,才放下心再轉兩班車回家。 中午時,又怕孩子中途離校(翻牆蹺課),親自帶著便當再趕到學校,為兒子送愛心便當。 可惜兒子成年後誤交損友,讓兩老傷透了心,幸好最後重回正軌……去年底,因為在家裡摔倒,林伯伯健康急轉直下,短短幾個月,從能走到臥床。 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最放心不下的,仍是唯一的兒子。 「萬一我走了,孩子拿到遺產,會不會把房子賣了,又回到過去那條老路?我和他媽媽都不在的話,還有誰能照顧他……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0日
蔡佳伶整理
勞保年金月領的法定請領年齡是65歲,但也有人選擇提早退休一次領,最早可在50歲、年資滿25年時申請,因此退保時仍在壯年階段。 有名勞工在同公司投保25年後,符合一次領資格,他認為自己仍處壯年、未來可繼續工作,開心退保把領到的錢花光。沒想到他再度就業時,身體漸漸出現狀況,被診斷為三高高危險群,無法負荷公司高壓的工作模式,最後被公司資遣。當他想申請失業給付時,卻被勞保局拒絕……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喬王的投資理財筆記、蔡佳伶整理
幾天前,朋友的媽媽說要把房貸繳清,而且要「一次把清償+塗銷都辦完」,我提醒她:「可以盡快繳清,也可以申請清償收據或證明,但不一定要塗銷。」 她愣了一下,滿臉疑惑地問:「不是應該一次做完,才算乾淨嗎?」 我說出真正替她緊張的事:「不塗銷還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被詐騙集團盯上!現在很多詐騙集團,專挑『名下房屋完全沒設定抵押』的屋主下手……」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2日
吳孟玲律師
有個爺爺打電話跟我約時間,要我擔任他個人的法律顧問,原來他有很多財產問題,正在物色一位他滿意的法律顧問。 他跟我介紹兒子女兒的傑出表現,以及孫子們有多優秀,還有他自己名下有諸多財產時,說他一直在修改遺囑,他們不養他,就不給他們。 當我檢視他的財務狀況,我疑惑地說:「爺爺,你根本不用他們養你,你也不用給他們,因為你們都是經濟很寬裕的人。」 他要求子女們每人每個月給他錢,說這是他們應該要的孝敬義務。「我真的想要寫說,未來誰對我好,我就給誰,這樣可以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嫺人
今天又看到美國發表了一篇新的關於「退休後怎樣從退休金提領出來花」的最新研究報告,作為4%法則的變形。 我在《有錢到老後》書中已經分享了幾種4%法則的變形,可以看到美國人很把通膨、長壽化當一回事,如臨大敵在不斷研究出最好的方案。美國國力強就強在科學精神,而不是憑感覺喊數字。 很多人覺得五、六十歲再改變太遲了,但世界正在走向「長壽化」,聰明的假設是,先假設自己會活到一百歲。因為萬一真的活到那麼久——即便現在五十歲、六十歲,你都還有四十、五十年的時間累積財富……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郭美懿
全台失能人口超過百萬,其中泰半為高齡長者,而子女中往往又是由其中1或2人扛起主要責任,當父母的醫藥費、看護費、生活開銷帳單如潮水般湧來,對主要照護者來說往往是不可承受之重,甚而引發手足之間的爭端、撕裂血緣情感…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李筱懿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大事,把身邊的小事做到盡善盡美,也是務實的財富之路。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0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陳太太六十歲上下,穿著整潔,說話很有禮貌,但語氣裡藏著一絲不安。「我和先生沒有小孩,這幾年,我們兩個人一起努力工作、存退休金,也買了自己的房子。到現在六十歲了……哪一天如果我先走了,我先生是不是要被迫跟我那些從不聯絡的弟弟妹妹分遺產?」 民國20年施行的《民法繼承編》設計了「特留分」制度,但近百年後,如今的社會早已不同:有越來越多像陳太太這樣的「頂客族夫妻」無子女的家庭或單身貴族;也有越來越多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感情淡薄、各自生活。 特留分,反而像是種懲罰……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0日
朴成賢
48歲的韓國富爸爸朴成賢,出身貧寒,年輕時負債,擠在不到一坪的小房間裡過日子。為了賺錢,他什麼都試過——賣鯛魚燒、當18年的上班族、投資股票、碰觸失敗,一次次跌倒再爬起。 他後來才懂,財富自由不是靠幸運翻盤,而是靠腳踏實地累積實力與經驗。 「努力工作賺錢,先累積資本,再從低報酬的經驗學到高報酬的智慧,」是他一路以來的信念。投資3萬只賺100,他也覺得值得,因為每一筆小錢都在訓練自己成為更會賺錢的人。就連在賭場輸得一乾二淨,他都能悟出「分批買進、分批賣出」的投資原則。 在他眼中,輸錢不可怕,最可惜的是從沒嘗試——因為那代表,你連學會賺錢的機會都錯過了。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6日
蘇家宏律師
編按:北區國稅局近日分享案例,有子女繼承爸爸生前買的保單,因「變更要保人」未申報,遭連補帶罰近百萬元! 這位爸爸生前以自己為「要保人」、兒子為「被保險人」投保2張總額超過500萬元的壽險保單。其中一張在死亡前變更要保人為兒子,未申報贈與稅;隔年爸爸過世,兒子又自行將另一張保單要保人變更成自己,結果被視為死亡前2年贈與行為,一起併入遺產追繳「遺贈稅」。 稅務人員抓到漏稅後開單追稅,繼承人還以為是「詐騙」怒掛電話,最後遭國稅局以《遺贈稅》稅率10%追繳本稅50萬元,並處0.8倍裁罰,即40萬元,連補帶罰合計90萬元。 對此,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指出,保險是很好的理財工具,但「變更要保人」絕非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因此遺產申報時要記得檢視保單;想要變更要保人時,也可以善用每年244萬元免稅額度分散贈與,選對時機進行變更,就有機會讓保險透過免稅額的扣除達到節稅功能。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5日
樂透人生─吳家揚
編按:勞保老年給付究竟該「月領」或「一次領」,一直是許多勞工朋友心中的大哉問。近日臉書公開社團「勞工退休金大小事」就有一名現年60歲的網友詢問,若工作年資滿30年、投保45,800元,是否有最佳的請領方式?該等到65歲「每月」請領?或是現在「一次領」拿去投資0050、中華電或第一金呢?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4日
郭美懿
新竹一名老翁晚年再婚陸籍妻子,原本希望太太能在自己離開後仍住在他們一起生活的房子裡安度晚年,立遺囑「房子由太太單獨繼承」。沒想到老翁離世後,3名女兒卻提告繼母「佔用」,要求返還房屋。 最後法院判決遺囑有效,但因陸妻當時並未取得居留許可,無法依遺囑繼承,房屋仍須返還給3姊妹,還得依地價補償佔用期間的租金。律師蘇家宏指出,二婚家庭常面臨房產分配與繼承的兩難,他會建議採用「信託+自書遺囑」,讓愛既能被妥善照顧,也能被安心傳遞。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彭蕙珍
編按:黃金價格續寫新高紀錄!國際金價在雙十國慶連續假期持續飆高,最高一度來到每盎司4022.52美元,而台銀黃金存摺今天一掛盤便掛出每公克新台幣3996元,至下午1時39分升至每公克4039元。 對於國際金市動態,台銀引述多倫多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分析師看法認為,2026年上半年預估金價將突破每盎司4400美元,全年均價則約4250美元。 黃金,向來被視為避險工具,當通膨預期升溫時,投資人擔心關稅會拖累經濟增長,紛紛逃離股票及大宗商品,轉而投資黃金。 台北市金銀珠寶公會副理事長石文信表示,黃金每年產量有限,預計在2050年採完,最主要產金國是南非及澳洲。 他於1969年入行當金工師傅時,黃金一錢只有195元,現在已突破12000元(2025/10/13銀樓黃金牌告價已突破15,000元)。他強調:「我只有一個觀念,黃金不會跌,只有漲快和漲慢,這50年來確實如此。」 手中仍持有黃金的人要不要賣?他表示,持有黃金超過5年以上的人,可以在這階段部分了結,但如果還想再繼續持有,就不要賣。 至於何時買?他認為,任何時候都是買點,「當下就可以買,有剩餘的錢要買,除非錢是借來的;沒有買,錢就跑掉,買了就存下來了。」 (原文刊載於2025/4/10,更新時間為2025/10/13)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艾蜜莉-自由之路
有位即將退休的大姐,最近心情有點低落,前陣子她報名了幾場退休理財講座,想替未來的生活多一點保障,那天她拿著筆記本,在餐桌前仔細計算,把退休金、勞退、股息收入全都加起來,心想:「這樣應該夠我安穩過日子吧?」 她甚至開始幻想退休後的模樣:每天睡到自然醒,早上去市場買菜、下午泡杯咖啡,再領著股息慢慢過生活。 但回頭再打開自己的股票APP,現在台股這麼強甚至創高,結果還虧損了二十幾萬! 那一刻,她只剩下一句:「唉,打開APP就心煩,這樣真的還能安穩嗎?」她皺著眉,嘆了一口氣,又轉頭對先生說:「還是我乾脆不要投資了?退出市場應該比較安穩?」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2日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
詐騙集團害全家人生變調!新竹李姓婦人聽信詐騙集團設局,遭騙走1342萬元,導致兒子買房與結婚基金都沒了,事後未來媳婦跑了、兒子氣到中風,先生罹患憂鬱症,她悲痛地向法官訴說,「全家人陷入愁雲慘霧,她曾經想要自我了斷,目前生活連10元、20元都必須節省!」新竹地院依詐欺罪重判詐團車手2年6月到6年10月重刑。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
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77歲,退休後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但也有人擔心「人比存款更長壽」,甚至是晚年疾病纏身、退休金不夠花等等,因此也有許多人抱持「盡量不花錢」、「省錢才是王道」態度,刻意壓低支出。但卻也有案例顯示,過度窮活反而讓退休後的第二人生變得一點都不幸福,甚至失去了享受人生的機會,最終落得「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下場。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遺產繼承稅務專辦 禾宜代書
頂客族夫妻共同打拼的資產,最後卻因法律制度被迫與娘家兄弟姊妹分割。這真的是最合理、最公允的安排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2日
郭美懿整理
0056昨(10/1)日公布最新一季配息維持0.866元,除息日為10/23、最後買進日10/22,股息發放日為11/14。若以10/1收盤價36.81元計算,單季配息殖利率為2.35%。儘管0056上季配息從1.07降到0.866,讓一眾存股族哀嘆「到底還能不能存0056當退休金?」不過整體來說,0056今年總計配發3.872元,若以去年底收盤價計算,股息殖利率高達10.56%。爽領7位數股息的「樂活大叔」施昇輝便在臉書分享,有人說買0056的人是「韭菜」;但在他看來,0056是「久財」,早已證明長期持有的價值。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1日
尼古拉‧貝胡貝
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你必須努力整理自己的思維,讓它變得簡單。──史帝夫‧賈伯斯(Vincent Morin),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 如果我請你舉出幾種能讓人致富的職業,你很可能會立刻回答「醫生」。 大家都知道,家醫科醫生的收入不錯,而專科醫生的收入則更高。 但是我要告訴你一個祕密:許多醫生其實並不富有。他們之所以沒有致富,在於他們不是好的投資人。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今周學堂
「老謝!你看我們公司那個副理,退休後天天騎腳踏車去公園下棋,中午就吃個60塊錢的便當」老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跟我感嘆:「我可不想退休後,過得這麼寒酸啊!」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阿婆姐姐
理財,是決定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YouTube頻道點閱次數超過1,400萬,25歲前旅行過20幾個國家,同時存下200萬!(1億韓元) 「幸福就是,相信未來不用為錢煩惱。」──韓國年輕人&小資族狂推的理財YTER「阿婆姐姐」 不是富二代的我們,希望30年之後也能過上好日子!從零開始學理財,建立有錢投資、累積財富當靠山的安定感。 投資的根本,就是做好自己的本業。但近期很多人本末倒置,沉浸在投資裡。當你運氣不錯,靠著股票跟房地產賺近一大筆錢的時候,上班賺的薪水就會微不足道。 坐著不動就可以賺近幾千、幾億韓元,很容易讓人陷入「我何必辛苦工作,把自己累成狗」的想法,低估了自己本業的價值──好好檢討一下,你是不是正急著想賺快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狄志為
很多人問我考什麼金融執照?那真的不重要,怎麼理財為我的退休人生打算,才是王道。 其實到了 50 幾歲,如果你沒有什麼負債,恭喜你,你的理財已經成功一半。但接下來的人生下半場,該怎麼規劃,才不會在退休後手忙腳亂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那天,他坐在審判席上,頭低著,衣服褪色,昔日名牌加身、開著超跑、出手闊綽的富二代形象已不復存在。 這是張曉恩,浙江知名企業家的兒子,因詐騙朋友1.7億(約台幣7億2千3百萬)元,被判14年有期徒刑。 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他卻從未學過「錢該怎麼用」,為了討一位網紅女友歡心,送愛馬仕、豪宅、飛杜拜,最後不僅敗光父親給的7000萬創業基金,還欠下巨額賭債。 父母給了他金錢,卻沒教他如何管理:如何「管錢」,甚至是如何「被管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瑪格麗‧林區、黛莉‧迪雅娜‧施瓦茨
吉娜自豪地說,自己和節儉的母親完全相反,她非常注重精神生活,雖然身為自由攝影師收入並不穩定,但從來都不必擔心錢的事,一直都有足夠的錢可以過日子。 我直接點出那是因為她覺得錢只要夠用就好,所以整個宇宙收到的訊息就是她不需要更多錢。 當我建議她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時,吉娜卻開始激動起來,覺得這樣太貪心了。後來,她終於發現自己最大的阻礙,就是只把重點放在足夠支付帳單並且有些許娛樂開銷就好。當吉娜透過敲打法清理迷思之後,她把收入目標提高,實際收入也跟著增加……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瑪格麗‧林區、黛莉‧迪雅娜‧施瓦茨
接下來就讓我舉出幾個例子,引導你找出過去可能一直重複上演的潛在意圖。除非你能意識到這些模式並加以改變,否則同樣的事件還是會不斷出現。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0日
聯合新聞網
有些人以為只要每月投資少量金額,累積數十年後就能安心退休。 然而,美國知名財經專家藍西(Dave Ramsey)警告,如果在理財過程中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即使帳戶裡擁有上百萬美元(約新台幣3020萬元),也可能在退休後仍然過得拮据,甚至陷入財務困境。 他直言,真正會摧毀退休夢想的事情不是投資不足,而是「帶著債務退休」。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9日
賣厝阿明 知識+
台北市精華區小套房的去留問題,正困擾著許多中年階段的資產持有者。一位40多歲的台北市民目前正面臨這樣的抉擇:是否該出售手中持有的台北市小套房,換取400~500萬現金轉投股市領取股利,或是繼續持有收取每月1.5萬元的租金收入。 這個問題背後,反映的是許多中生代對未來退休生活的規劃與焦慮,以及未來20年,你想過怎樣的生活方式?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樂透人生─吳家揚
瑞士銀行日前公布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台灣成人平均擁有的財富達到31萬2075美元(約新台幣952萬)超車日、韓,位居全球第15名;而成人資產中位數則為11萬4871美元(約新台幣350萬4173元)為全球第17位,在亞洲地區僅次於香港。 不過訪問多數台灣人,卻對這個數字無感,因為過去20年來物價、房價雙漲,薪水卻僅微幅成長,加深貧富差距。據主計總處2024年公布《家庭財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最富有的20%家庭平均財富為5133萬元,而最貧窮的20%家庭則僅77萬元,兩者相差66.9倍,遠高於30年前的16.8倍,讓中產階層集體陷入「體感貧窮」。 財經作家吳家揚認為,要擺脫體感貧窮,仍得從理財做起,而「記帳+存錢」是永遠不退流行的理財基礎,只是在高通膨時代,必須把存下來的錢擺在「對的地方」。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郭美懿
台灣65歲以上熟年人口,預估在今年底、明年初將正式突破占比20%門檻,邁入「超高齡社會」。迎接超高齡元年,《今周刊》於9月17日舉辦第九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其中「智慧理財・樂活熟齡」主題邀請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基富通證券副總經理鄧卉婷、愛爾麗醫療集團董事長及創辦人常如山分享,銀髮族如何建構好健康、財務、樂活、心靈等4大財富,同時能在退休後守住防線,不讓詐團騙走一輩子累積的血汗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十方富裕人生(心靈 夢想 財富)
26歲那年暑假,我從成大畢業,全身上下,只有1000塊。 我從22歲到25歲,我的研究費、助理費,每個月有24000塊,但是整整三年過去了,我把錢拿去買了睫毛膏、腮紅、眼影、鞋子、包包、耳環……後來我在大學兼課,每個月能賺3萬元,但我仍然月光,根本存不住錢。 27歲的暑假,很突然的,同居的男友告訴我,他欠了200萬的信貸,要幫哥哥還債,我聽到之後,五雷轟頂……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老黑(田臨斌)
有些退休族看別人經常遊山玩水,用名牌開名車,心理不平衡,但也有人明明口袋有錢卻想出各種理由不花錢,看在外人眼中只是自我設限。 「邊不花錢邊抱怨,或邊羨慕嫉妒他人,那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年輕時夏天不開冷氣叫省錢,年長後夏天不開冷氣叫自殘;年輕時不旅遊叫延遲享受,年長後不旅遊叫浪費生命;年輕時奉養父母叫孝順,年長後供養成年子女叫想不開……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6日
嫺人
五十歲,手裡有五百萬卻怕工作撐不久;幫孩子買房後只剩幾十萬;甚至有人退休金砸進房子,卻遇上地震得付房租──這些真實案例,都是我們可能面臨的擔憂。 《退休後,錢從哪裡來?》作者嫺人說:退休焦慮不是少數人的事,但答案不是比較或恐慌,而是盤點資源、找回彈性。因為老天爺或許沒讓每個人都過得非常好,但努力一點點,就能比「最糟」更好一點……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2日
蔡佳伶整理
台股狂熱再升溫!大盤指數飆破2萬5千點大關,台積電與大盤屢創新高,這股驚人的氣勢也讓老牌ETF元大台灣50(0050)人氣炸裂。 根據最新數據,短短一個月內,定期定額人數暴增5萬人,總人數已衝上48.4萬,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這波強勁買氣更讓 0050 自6月分割後,股價從46元一路飆漲至56元,短短時間內飆升10元,成為台股最受矚目的焦點。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2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繼去年月配高股息ETF吹起降息風之後,這陣風近期吹向季配高股息ETF,許多股民憂慮:「當配息降低,高股息ETF還值得投資嗎?」對此,專家提醒,投資高股息ETF應該回歸初心,不能只關注單次的配息金額,而是相對穩健的配息率與填息表現,幫助投資人持續累積資產。也就是說,配息率、填息能力與資本成長力道,是長期投資高股息ETF的3個關鍵。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夫妻恩愛一輩子,終究會有一個人先走,許多人會在年邁病重時進行財務安排,透過「夫妻贈與免稅」把現金、資產贈與對方,以為就能讓伴侶安心持有。不過實務上卻常發生過世前2年內的贈與,必須納入遺產總額課稅的狀況。 律師提醒,其實不只夫妻,若被繼承人在死亡前2年內,將財產贈與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及前述各順位繼承人的配偶時,都會被併入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因此想要幫所愛的人留保障,還是要及早規劃,才能少點煩惱、避免日後的爭議與稅務負擔。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劉韋德 律師
近日,從好友鳳的口中,筆者聽聞一則令人心碎的真實遭遇。一對恩愛夫妻畢生積蓄所築的家園,竟因一條旨在保護人民權益的法律——「特留分」制度,在女主人辭世後化為泡影。這不禁讓人深思,當法律的善意在特定情況下演變成冰冷的枷鎖時,我們是否應予檢討與修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