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亮綠燈,能進場了嗎?
「現在這筆錢,想要放多久?希望怎麼操作?」
這句話看起來像是理所當然的廢話,但我敢說,可能超過80%的大大,真的從來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看到這裡,不知道您有答案了嗎?
還沒有的話,沒關係,我們一起來釐清。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所有投資決策的起點,要是沒有先搞懂這題,就會常常陷入「是不是不能再等了?」、「再不上車就太晚了吧?」這種焦慮感。
特別是在股市創高、新聞不斷放送AI、半導體、填息…等等話題的時候,有閒錢的大大一定常常浮現一個念頭,「別人都買了,我是不是也該買點什麼?」
但這個念頭其實沒有實質用途,還是請您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筆錢是閒錢嗎?是的話能放多久?
2、我能承受大幅度的帳面價值縮水嗎?
3、我有時間或心力可以照顧好這筆投資嗎?
答出自己這三個問題之後,接著來看以下兩個策略:
策略一:長期定期定額,最省力的方式
這方法適合還在累積資產、工作忙碌、沒時間盯盤的人,挑選好自己理解的ETF,每個月定期定額,市場漲也買、跌也買。不用管買低、賣高或是要等便宜、等上漲,想像成自己是在蓄水,蓄一個長達十年以上的資產池。
這麼簡單嗎?當然不簡單!因為實際情況往往是,在高點的時候信心滿滿,每月扣款扣得很開心,等到股市跌下以來,帳面損益開始縮水,甚至縮水20~30%,就會開始想,還要繼續扣嗎?是不是先停扣一下或是停損比較好?
這時候仔細思考過上面三個問題的話,就很容易在最該加碼的時候退縮。
如果高點每個月定期定額1萬,那不趁跌到低點的時候再繼續定期定額1萬甚至是更多,不把把成本攤下來的話,要怎麼期待未來整體資產回到均價以上?
所以這個策略的重點就是,不能只有高點扣,因為低點更要扣,而且不能少,時間幫我們平均成本的前提是有持續投入,不是只扣「自己覺得快樂的時候」的那幾筆而已。
看完會不會覺得自己不想承受那麼大的帳面損益?
沒關係,來看一下策略2會不會更適合。
策略二:景氣循環燈號
這市波段性的理性參與,如果更希望進場有彈性、操作更有依據,那就會比較適合「景氣循環燈號法」,它的邏輯是:以台灣的整體景氣溫度決定動作。
主要是根據國發會每月發布的燈號:
● 藍燈:景氣低迷 → 勇敢扣款(撿便宜);
● 黃藍燈:景氣轉弱 → 勇敢扣款;
● 綠燈:景氣穩定 → 等不及可以考慮分成投入更久或是更多批的方式投入;
● 黃紅燈:景氣偏熱 → 由買轉賣、分批賣、保留資金;
● 紅燈:景氣過熱 → 繼續分批賣、保留資金。
今天國發會公布5月的燈號為「綠燈」,以上面的策略來說,雖然已經符合買進時機,不過相對黃藍燈跟藍燈來說,資金還是要投入的小、投入期間拉長一點更穩健。
目前我還不會急著投入,畢竟我大力投入的目標還是會擺在藍燈。
高手先踩剎車,紀律與節奏才是關鍵
有人會說:「但景氣燈號是落後指標耶,有用嗎?」
那我想請你想一件事,景氣其實是相對長期的指標,不會今天大壞、明天馬上大好,可以把它想像成是有慣性的,或是我們來看一下最近一次的整個循環。
上一次從景氣紅燈走到藍燈,是2022年1月~2022年11月,經過10個月。
再從景氣藍燈走到紅燈,是2022年11月~2024年6月,經過19個月。
所以它至少能給我們一段趨勢、一個方向,而且每個月只公布一次,其實有很多時間觀察、慢慢決定。(不會像川普那樣,早上這樣、晚上轉向XDD)
那要說缺點嗎?就是必須忍耐、忍耐、再忍耐,當產生「現在該不該買」的想法時,景氣黃紅燈、紅燈+股市逛高會讓你一直更想買,這就是所有的缺點了。
最後,還是回到開頭那句話:「現在這筆錢,想放多久?希望怎麼操作?」
當可以很快宿篤定地回答這一題,就會知道要走哪條路,也比較不會在市場震盪時亂了方寸,給自己紀律與節奏。時間才會站在我們這邊喔!
(本文獲「艾蜜莉-自由之路」授權轉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