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林靜君
自從堂姐家買了特斯拉之後,阿娟看先生愈看愈礙眼,覺得家裡什麼都不如人,他卻一副從從容容、悠悠哉哉,憋在心裡想要罵他一聲沒出息。 阿娟理智上知道家裡財務沒問題,但她就是無法停止煩惱錢的問題,尤其過了中年之後焦慮愈來愈嚴重,生活看似安穩但實際上並不舒坦。 中年人的金錢焦慮,不單單是口袋多深多淺這麼簡單,它牽涉到內心更深之處,那些關於「我是誰」等終極的生存焦慮議題。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14日
松村亞里
「受害者心態」的人的大腦,傾向優先搜索不好的事、討厭的事等負面的事物。以後請你進行切換,變成有意識地搜索好的事、開心的事等正面的事物。 一談到未來的理想,不少人會說「我光眼前的事就很忙了,沒辦法想像理想的未來」、「我無法想像怎樣的未來比較好」。 這種時候,請你用心找出「現在擁有的東西」: ● 開車時一路都是綠燈 ● 感覺今天的皮膚狀況很好 ● 在便利商店買到想買的東西,而且是最後一個 ● 被主管誇獎了 ● 晚餐煮得很好吃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13日
老楊的貓頭鷹
媽媽被確診為肝癌晚期,醫生給了兩種選擇:一是花錢續命,二是放棄治療。前一種選擇的後果是她需要負債超過三十萬元人民幣,後一種選擇的後果是她馬上變成孤兒。 想必很多人都會說,「當然是花錢續命」,柳茹也毫不猶豫地選了這個。 大約熬了四個月,所有的積蓄、借款都用光了,所有的親戚都躲著她走,她在醫院的廁所裡哭得撕心裂肺。 她說:「貧窮最大的問題,是在人生的關鍵點上,讓我失去了保護至親的能力……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6日
老楊的貓頭鷹
初相識,大家會以為她是個不喜歡社交的主管,但相處久了就會發現,跟她共事很舒服:沒有居高臨下的壓迫感,也沒有「我們不熟」的距離感,有的是「不聲不響就把事情做好」的俐落,以及「即便是火燒眉毛了卻依然不動聲色」的沉穩。 有人告訴她「某某同事在公司群裡誣衊你虛偽」,她笑笑沒當一回事;別的部門主管提醒她「當心有人讓你背黑鍋」,她依然只是笑笑。甚至是劈過腿的前男友陰差陽錯地來公司談業務,身為接待方的她也表現得處處得體,沒有一絲一毫的難堪和怨氣。 她怒不出來,是因為她明白,生氣沒用,爭氣才行──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6日
愛德瓦多‧布里先紐
由於長期睡眠不足,崔莎有時會記不住客人的點餐內容,尤其是在早晨尖峰時段。她經常得請同事提醒自己該做什麼飲料,造成同事困擾。她一直出錯,導致浪費、重做、延遲出餐。 有一天,她想到一個點子:她請同事把客人點的飲料品項寫在杯身,而不是在咖啡機噪音和客人交談聲中大喊。這方法很有效,不只解決了她的問題,也幫助同事更容易記住訂單內容,讓咖啡店變得更加安靜祥和。 儘管這種做法很成功,當崔莎換到星巴克其他分店輪班時,她的建議卻遇到了阻礙……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5日
老楊的貓頭鷹
我見過,買了一屋子沒用的特價商品,卻還沾沾自喜的家庭主婦,她們的臉上沾滿了「幸福」的汗水,內心戲是:「你看,我多會過日子。」 我也見過,排隊搶購自己根本就不喜歡的清倉商品,卻還一臉興奮的年輕人,他們的語氣中夾雜著成就感,內心話是:「看看,我多會省錢。」 可這其中有一種隱形的危險就是,打折的衣服也會順便打折你的審美,低價的包包也將順勢拉低你的品味……
閱讀更多
2025年11月04日
郭美懿整理
在物價高漲、子女壓力沉重的年代,許多熟齡族即使手上有錢,仍不敢為自己花費,更不捨得讓子女破費。這種集體的「花錢焦慮」,源自亞洲文化中「節儉即美德」的價值觀,導致所謂的「消費愧疚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提醒,節儉本身沒錯,但若已影響到健康、營養、或因此出現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就不再是習慣問題,而是一種壓力訊號。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31日
金惠男
當我在四十二歲被診斷出患有不治之症之一的帕金森氏症時,我簡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女兒、妻子、大兒媳、兩兄妹的母親、醫生和教授,我努力生活的代價,竟然只有這些嗎?無法承受的憤怒湧上心頭,之前覺得「現在這麼忙,以後再說吧」而一直延遲的事情,現在已經永遠無法實現,這個事實讓我痛苦不已。 「現在這麼擔心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擔心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只讓你更累的話,就放下那個問題吧!然後,先想想現在該做和想做的事情。」 這是我平常會對那些經常擔心未來和焦慮的患者說的話。令人慚愧的是,我自己卻做不到……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7日
艾兒莎(Elsa)
她33歲被家人逼著回去接家裡的事業,原本很抗拒,最後還是轉念先試試看,至少這是從小就在家裡幫忙的事,而她也是兄弟姐妹中手腳最俐落的一個。 她們家是在市場賣小吃,在兩個市場都有據點,總共有三個攤位。她一回去幫忙以後,把自己超會殺價、談判、金牛座很講究CP 值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她不僅霸氣,動作也超快,使得來店的奧客也減少了不少。 加上她很會搏感情、推薦自家商品,不時還會發限動分享自己的市場工作日常,讓小小的小吃攤迅速提升營業額與利潤,家人更是又驚又喜……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7日
郭美懿
昔日瓊瑤御用女主角劉雪華已65歲,她以3秒掉淚的精湛演技著稱,一雙水靈剪瞳及優雅氣質更是出眾,不過近年她頻頻被拍到皺紋照,媒體更稱沒去整型的她被拍素顏照「很勇敢」。 近日劉雪華在新片「浪浪人生」飾演90歲奶奶,試鏡時她摘掉假牙瞬間讓臉部鬆弛、眼窩深陷,成功打動導演,爭取到角色。外傳她「為戲拔掉全口牙」,她則大方回應,表示自己原本就佩戴假牙,並非為戲犧牲。 作家黃越綏曾發文力挺劉雪華:「我雖然不認識劉雪華,但我相信她的勇敢是來自於對演員角色及個人的自信,也包含享受生命真實的感覺。」 (原文刊載於2023年2月,更新時間為2025/10/15)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6日
郭葉珍/北教大副教授
有一天回娘家,看到媽媽在講電話。她說了很久,只聽見她對電話那頭說:「我女兒回來了,我要掛電話了。」 最後叮嚀了電話那一端一句:「可以的話,就調整自己,讓自己不會那麼無助。」 媽媽掛掉電話,我好奇的問對方是誰。媽媽說,就是那位質問我沒有兌現唸完博士就會找對象承諾的老鄰居,她老公過世好多年了,她所有的幸福就在她老公走的那天結束了……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30日
瑪格麗‧林區、黛莉‧迪雅娜‧施瓦茨
凱西在一家社服機構擔任行政管理工作,她非常勤奮努力,也在事業上擁有不小的成就。然而她經常感到疲憊不堪、身心倦怠,甚至經常因為擔心工作而失眠。當一名同事離職後,她自己扛起了兩個人的工作量,也因此筋疲力盡。她說自己渴望找到可以共度一生的伴侶,並且一起去度假。 但是這對凱西來說非常困難,因為她忙於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約會,而且光是想到約會就讓她全身戒備,因為前幾次嘗試都以失敗收場。 她安慰自己:「反正我從來沒機會使用年假,我總是在為同事代班,根本沒有時間休假。」 凱西無法理解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甚至對下屬心生怨恨,因為對方每年都會把年假用完。相比之下,凱西為工作做了許多犧牲,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她甚至對同一間辦公室的一位女同事特別不滿。 那位女同事總是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卻很敢要求加薪和升職,最後也都如願以償。凱西還不屑地指出,那位女同事的丈夫老是需要出手照顧她,幫她處理事情。 我對凱西直言,她對那位女同事的批評和指責,都是因為那位女同事擁有凱西最渴望的一切……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30日
大將軍郭
別讓「內耗」拖垮你的人生! 生活中總有人,一不順心就怪別人、怪環境,好像全世界都與自己作對。薪水低怪公司,同事升職怪關係好,分手了怪前任不懂珍惜……他們的口頭禪永遠是「不是我不行,是周圍的人總是排擠我」。 可是,把問題全丟給別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還是只會越陷越深,成為自己生活的「受害者」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30日
唐澤平吉
在戰後日本的文化版圖上,若要找一位最具傳奇色彩的編輯,非花森安治莫屬。他不是作家,不是藝術家,卻以一本文學與生活美學交織的雜誌──《生活手帖》,發行百萬冊改寫了日本人的日常,是戰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家庭雜誌,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徵。 然而,創刊總編輯花森安治的怪實在非比尋常。人稱「銀座哥吉拉」的他,不給新來的編輯部成員桌子用,還說入職一年內都別問「為什麼」,讓編輯安分地當他的「手腳」,供他差遣。採訪用的照相機和錄音機還必須自掏腰包購買……彷彿是編輯檯上的暴君,但他的種種「怪癖」卻是雜誌暢銷30年的原因! 他全才全能,寫稿、拍照、繪製插圖、設計版面……不只關心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也是推理小說和落語的專家。只要他拿起紅筆,整間編輯室就陷入愁雲慘霧,深怕辛苦寫的稿子被改得只剩標點符號。但他改過的稿子淺顯而生動,連大文豪森茉莉都大呼佩服。 「動筆之前先想一想,蔬菜店老闆娘讀不讀得懂?魚店老闆娘會不會讀得很吃力?」花森先生經常如此提醒我們。 「寫隨筆可沒那麼簡單,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寫不了的。想寫隨筆,等過了五十歲再說……」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今周學堂
「老謝!你看我們公司那個副理,退休後天天騎腳踏車去公園下棋,中午就吃個60塊錢的便當」老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跟我感嘆:「我可不想退休後,過得這麼寒酸啊!」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5日
瑪格麗‧林區、黛莉‧迪雅娜‧施瓦茨
首先把收入目標用不同的方式寫在很多張便利貼上,像是年收入、月收入、每個月的淨收入,或是當月淨收入的差距等等,將便利貼黏在家裡的每一個地方,接著只要讓潛意識發揮作用就好,這個方式既不費力又有強大的效果。 當十歲的女兒問我那張便利貼代表什麼意思時,我一時語塞,然後覺得自己的反應很好笑,因為女兒的年紀太小,根本無法理解收入的意義。於是我對她說「這是媽媽的收入目標」,她也接受了這個說法。 讓我驚訝的是,她竟然做了更多便利貼,還貼滿整間屋子──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黃大米
年輕時,我很愛跳槽,因為我想要讓資歷變好看,也想透過跳槽來加薪,而前者的誘因還比後者大。 我深深明白,這個世界是一個用名牌換名牌的世界,當你履歷表上的資歷能寫上很多厲害的大公司,你就可以靠這樣的資歷,吸引到更多更好的公司願意請你去工作。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7日
朱偉銓
由《今周刊》主辦的「第九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週三(9/17)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匯集臺日學者專家與地方政府代表,就熟齡生活的多元議題展開交流。日本精神科醫師暨作家保坂隆以「打造幸福優雅的老後」為題,分享他多年研究與臨床經驗,提出關於熟齡人生的嶄新觀點。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0日
謝雪文(雪兒Cher)
人活著,不能一直都在泥團中打滾,怕也要出去,就怕不離開的我,身軀活著,卻跟死了心一樣。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謝明杰
有一個年輕人曾經問我:「老師,成功到底是什麼?賺很多錢嗎?」我告訴那個年輕人: 「你別以為錢能證明你成功。錢,只是放大鏡。你本來是什麼人,有錢之後就會被放大一百倍;你的心如果是空的,再多錢也填不滿。」 你一定見過很愛顯擺、炫富的人,這些人的高傲裡面是心虛。人拼命賺錢,根源不是愛錢,而是怕死、怕餓、怕被看不起……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朴根一
同樣一句話可能會引起共鳴,也可能在無意中造成傷害,關鍵就在於「表達方式」! 有效溝通不只是技巧,更是可以練習出來的「態度」──成熟大人讓人不自覺想靠近、信任、共事,他們的魅力不在於多會說,而是知道「該怎麼說」。 當個說話成熟的大人吧!學習這些說話細節,一開口就拉高好感度,促進好事發生──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朴根一
人們透過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像是「你懂什麼?」這樣的話語,會讓對方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進而導致自尊心低落。面對他人頻繁的否定時,不僅會影響情緒,雙方關係也容易逐漸扭曲。 如果長期忽視,最終會被煤氣燈效應操控。煤氣燈效應是一種隱祕卻強大的心理操縱形式,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主權,最終使其陷在有毒的關係之中……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5日
謝雪文(雪兒Cher)
30 初老、40 中老、50 半老、60 真老、70不服老,進入40歲後跟同齡朋友之間的話題已經從戀愛、家庭、事業到如何照顧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5日
謝明杰
近日流傳的一篇文章,講述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75歲生日那天在論壇上寫下的一段分享。 他說他把從蘋果賺來的財富全數送出,資助藝術與社群,並說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不避稅,靠演講收入過活,人生不是為了成就,而是為了快樂。他們有能力選擇從容,並說:「財富與權力不是我所求。」 我們不否定這些人做的事,也不否定他們的好意,但請不要忘了另一種人……那些從泥巴裡爬起來,還願意把人做好的人。 他們可能沒有有錢到可以捐贈博物館,但他們會把身上最後那一百塊借給朋友過難關。他們可能沒有什麼演講邀約,但他們在生活裡說過無數句「你撐住,我陪你走」……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8日
彭冠宇
這兩個月瘦身有了點成績,靠著戒掉宵夜、晚餐減量以及每日健走,減重了十公斤。雖然睡前不能吃東西感到有點悵然,甚至有一種飢餓感,但也許這個時間少進食對於消化系統的夥伴也是比較仁慈,畢竟還要勞煩團隊加班趕工處理,有天還是會抱怨的。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7日
森優子
擅長閒聊的人,他們的手機是好夥伴。不擅閒聊的人,他們的手機被壓在背包最深處。 擅長閒聊的人,假藉手機逃離。不擅閒聊的人,始終受困於對話之中。 擅長閒聊的人,會提前設定鬧鐘。不擅閒聊的人,完全不會使用小把戲。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2日
安德莉亞.歐文
二○一四年夏天,我去了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在以布芮尼‧布朗博士(Dr. Brené Brown)的研究為根基的「勇敢之路訓練營」(The Daring WayTM)受訓。這段經歷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專業角度來看,都震撼了我的心靈。得知「羞恥」正成為個人發展中的重要主題讓我欣喜若狂,我永遠感謝布芮尼的研究。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1日
森優子
擅長閒聊的人,會察言觀色。 不擅閒聊的人,不會察言觀色。 擅長閒聊的人,夠機靈。 不擅閒聊的人,呆呆的。 擅長閒聊的人,會耐心等待。 不擅閒聊的人,總是橫衝直撞。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9日
林依柔
有些孩子說話就像一團打結的毛線球,線頭雜亂無章,讓人不知從何理起?又或者,他們的表達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煙消雲散,讓人抓不住重點?當孩子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僅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解,長期下來更可能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如果是這樣,你一定會喜歡這套簡單又實用的說話工具──「漢堡架構法」。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5日
吳秀香
我曾擔任某次大學生演講比賽的評審,參賽學生們都準備了出色的報告資料,但表達技巧還有進步空間,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他們濫用「好像」這樣的表達方式。例如: 「這項產品在各方面好像都很出色。」 「未來的表現好像令人期待。」 「這好像是一場令人滿意的演講。」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4日
彭冠宇
認識L姊是在20年前的法國巴黎,一群年輕人找了熟悉當地的導遊,就這麼在雨滴落的塞納河畔走著,尋覓那在咖啡香與書頁交會時的影像。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2日
吳秀香
我不會讓自己的心生病,也不會去憎恨、猜忌或嫉妒別人。我會做個積極正向的人。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1日
亞當‧賈林斯基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一個驅動因素是一項簡單的事實:領導者會吸引注意力。 莎士比亞的名言「世界是一座舞臺」,對領導者來說尤其如此。身為領導者,你時刻都在舞臺上。這意味著周遭人們隨時留心著你的一舉一動,專注聆聽你的一字一句,縝密解讀你的每個表情,分析你所有的互動。我們的言詞、表情以及行為,通常都會傳遞意義和意圖的訊號。而注意力會放大這些訊號,使其更響亮、更醒目、更強烈。注意力會將希望放大為「希望」,也將恐懼放大為「恐懼」。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8日
艾瑪‧賽佩拉
這個男人正處於艱難的情況,但他藉由重新評估與審視,把自身的處境視為禮物,進而掌控自己的生命。 研究也顯示,把壓力情境視為挑戰或冒險,而不是負擔,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處理情況,除了能降低大腦情緒中心的活躍程度,甚至還能降低發炎等有害健康的指標。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8日
艾瑪‧賽佩拉
在歷經這一切混亂之後,我才發現我之前為了關掉電暖器而設定的靜音狀態一直沒解除,所以在整堂課中我說了一堆話,根本沒人聽見!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但不是因為我覺得尷尬或丟臉,而是因為我笑到停不下來──我先是狂笑到倒在廚房地板上,然後又躺在床上笑了一整晚。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7日
伯特蘭‧羅素
隨便問一個美國人或英國的企業家,什麼事情最妨礙他享受生活,他會說:「為生存而拚鬥。」他的口氣很真誠,也相信自己說的話。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說法是真的,但是從另外一種重要的意義上卻不成立。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7日
松浦彌太郎
被譽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不僅是《生活手帖》總編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還有文字工作者等多重身分。他高中退學,又在49歲轉職,進入新創的網路公司Cookpad任職。 現年已60歲的他,將50歲視為人生中的「第二次誕生」,50歲後如何生活與工作?該享受與學習什麼?他的建議是:嘗試成為「最年長的新人」!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5日
蔡佳伶整理
東方儒教社會往往對長女充滿期待——「大姊要當弟妹榜樣」、「妳是姊姊要讓小的」、「妳就要照顧好弟妹」…… 如同Netflix熱播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以三代長女扛起一家重責貫穿全劇,無論是外婆、媽媽或女兒,都是從小體恤父母、照顧年幼弟妹,同時操持家務——不是她們比別人更堅強,而是因為沒得選。 當「照顧」成為天職,「犧牲」成為習慣,她們忘了怎麼為自己而活,也不敢喊累,甚至到了孩子都長大了,還困在過去那個「要撐住」的自己裡,也衍生近來討論度極高的「長女病」一詞。 對此,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指出,長女病涵蓋「蠟燭型人格」、「過度承擔」、「情緒勞動」等概念,已非單純文化現象,更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心理健康議題。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5日
伯特蘭‧羅素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思考了不幸福的各種原因,而現在要進行比較愉悅的工作,即思考幸福的原因。先前從某些朋友的談話和著述中,我差點要做出結論,即現代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的。然而,在不斷反思、出國旅行以及與我的園丁對話後,我的想法有所動搖。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分析過為什麼我的文人朋友們會不幸福。而在這個章節,我想好好介紹我一生中遇到過的幸福之人。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1日
達另
Anna 獅子座 從事行業:食品貿易 年營業額: 15 億元 + 創業時間: 10 年 創業資金: 500 萬元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1日
上岡正明
編按:本書作者上岡正明指出,富豪與成功者最重視的,不是錢,而是「時間」,他們會善用每一個零碎的時間。上班族一天平均會有1小時的空閒時間,如果沒有用來專心規劃或完成某件事,就容易在發呆中度過,這樣反而陷入「慢性貧窮」。 上岡正明不只是投資家、企業家,還是YouTuber,他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花90分鐘全神貫注看書、寫作,連喝杯咖啡都怕浪費時間。對一般上班族來說,能專注的時間更是有限,卻常在該專注的時間分心,這對人生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想像。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1日
艾瑪‧賽佩拉
從犯錯的自我苛責中解放在那幾個小時裡,我從頭到腳、全身無一處不感到徹底的愧疚,內心沉重無比,說那是酷刑都客氣了。但我沒有對自己落井下石,也沒苛責自己。光是情緒本身就夠折磨人了,火上澆油毫無意義。 那天回家後,我先向大會的主辦單位表達最誠摯的歉意,然後立即錄製了演講的影片寄給他們,並請他們取消我的演講費。隨著時間過去,生活繼續,我也回到了常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