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道理,當了老闆才懂
「我嚮往《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那種傳奇人生」媽媽生下我沒多久就中風了,嘴巴有一點歪,那時她才26歲。你想,容貌受損對一個年輕女人意味著什麼,但她每天還是認真上班。她在一家大廠工作,負責幫政府蓋房子,每天跑設計公司、區公所,抛頭露面的工作不少,她做得比誰都好。她的好強、上進、樂觀深深影響了我。
媽媽買過一本書叫《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看完了,書中花花綠綠的世界那麼遙遠,那麼精彩。作者周勵在紐約做國際貿易,叱吒風雲,那是何等的傳奇人生啊!我羡慕又嚮往。我考大學就選了國際貿易系,一路念到研究所。
2002年底,上海交大徐匯校區的浩然科技大廈舉辦專場招聘會,我當時面臨碩士畢業找工作,學校裡二十幾個人,組團一起從武漢來上海,帶著履歷謀求前程。第一次到上海,就經歷了狠狠的打擊。那麼大的就業博覽會,人擠人,履歷滿天飛,我們只能等待被挑選,那種不值錢的感覺太難受了。我一分鐘都不想多待,在博覽會的第一天投了幾份履歷後,就買火車票逃回武漢。
過了兩天,我在學校接到來自上海的電話,通知我第二天面試。怎麼可能,我人在武漢根本來不及,我想也沒想就拒絕了,沒想到HR(Human Resources,人力資源專員)在電話那頭把我狠狠罵了一頓:「你不是投了履歷嗎?你不是要找工作嗎?你不是要出社會嗎?那你就拿出你的工作態度,不要覺得你還是個學生!」 HR的一連串拷問直接把我拍醒。我當天就買機票飛上海,生平第一次坐飛機,嚇得渾身發抖,從武漢到上海需要1小時20分鐘,我的腿都是軟的。
「在他身上,我看到真正的工作態度」
面試一路綠燈,當場簽約錄──香港貿易公司總經理秘書,試用期月薪12000元,轉正後13000元,我算正式進入職場了! HR只囑咐了一句:「要進入職場了,去買幾件適合的衣服吧。」
公司在中信泰富廣場,我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我要在上海灘黃金地段的高檔辦公大樓上班啦。那裡商店的標價都是天價,我根本不敢逛,因為知道哪怕打一折也買不起。我跑到新世界,幫自己買了一套西裝;又租了一間套房,月租金2400元,裡面的蟑螂有拳頭這麼大。
那時每天都很魔幻,從狹小的租屋處出來,騎著房東借給我的破腳踏車(這樣可以省下40元交通費)到公司樓下,換上套裝、高跟鞋再進去上班。公司不准帶便當──「要保持專業形象」、「五星級辦公大樓,辦公室怎麼能有飯味?」在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最便宜的一份便當要120元。這就是上海,一個公司小白領,拿著8000多元的微薄薪水,用盡心思保持著職業體面。
從象牙塔到真職場,我又經歷了一番打擊,我怎麼連清潔工都不如,傳真機怎麼操作?影印機怎麼補紙?我是應試教育結的果,讀了那麼多年書到了職場,什麼都不會做!一切要從頭學,公司上上下下,不管是誰,我都把他們當老師,連公司總機、清潔工都不漏掉,時間長了,我周圍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小圈子,
我這個職場小菜鳥不再那麼無依無靠無助了。最幸運的是,我的頂頭上司,一位加拿大籍香港人,他是我見過最有涵養的老闆,是那種連發火都面帶微笑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真正的工作態度:尊重、包容、敬業、同理心、情緒管理。我當他助理的第一年犯了許多無知的錯誤,他總是笑著批評我、指導我。年底調薪的時候,他問我的想法。我大著膽子說想加薪2000元,最終他幫我加了3200元。這件事對我觸動太大了,你真的想要牢牢抓住一個人,就要給他超出預期的回報。這份激勵,雖然差別只有區區1200元,但喚起我的成就感和忠誠度是無限的。
遺憾的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讓我認識到什麼是職場、什麼是工作態度,但由於做的畢竟是秘書、助理,專業度不高,我學了7年的國際貿易,無處發揮。一年多後,我的上司要調離上海回香港,他臨走前讓我考慮一下,以後有什麼打算,可以幫我安排調動。舉棋不定之際,公司裡早半年離職的業務發展部經理約我,問要不要到他公司試試。之前他還在公司的時候,我時常向他請教問題,他工作能力非常強,也願意耐心指導我,是真正領我入行的人,我沒有任何猶豫就去他那裡了。
「沒那兩年的打雜,我根本開不了公司」
他所在的公司是國營企業改制後的一個事業部,承包經營進口肉類。我做業務二部副經理,底薪10000元,比前公司還低了4000多元,但我終於可以接觸到業務了。上班當天看到一張張貿易單據,好興奮、好親切,這才是我學了7年的老本行。
我的職位是副經理,但在公司的前兩年,就是輪值打雜:統計、審單、報關、翻譯……很多事務性工作,跟各個窗口打交道,財務、行政、人事、採購、倉庫、稅務、海關……每天填無數個表格,核算上千個資料,還常常挨罵。兩年內我提離職5次,但又鬼使神差般堅持下來。
等我創業後回想,若沒有那兩年打基礎,我後來根本開不了公司,千萬不要嫌棄那些不起眼的基礎性工作。沒有財務、後勤、行政、營運,公司如何能運轉?那些表格沒有白填,真是練出了火眼金睛,各項稅種、稅款、稅率,我分得清清楚楚;報關價格、保證金、費用比例,我算得比財務還清楚;海關、倉儲、物流各窗口的人,我也漸漸都混熟了,這些都是做外貿的基本功。
第3年,主管安排我去當採購。那時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公司要證明自身資格、要通過審核,非自由競爭。對外發發郵件,聯繫海外工廠,報盤出價;對內向各種客戶報價或代為還價,既買又賣,這種鍛煉是全面的,我逐漸累積了行業經驗。
2007年,有位南京的客戶從我們這裡進的一批豬耳朵品相太大太紅,擔心有問題,我親自去客戶那裡協調。一路上,客戶一通通電話打過來,我接個不停,嘴裡說的都是「豬頭」、「豬耳朵」這些詞語,車廂裡有個同齡的女孩,可能是做公關的,衣著得體,也在講電話,人家說的是明星、主持人、舞台……我當時覺得滿尷尬的,因為都是女生,從事的工作太不一樣了。人家在時尚界,而我一頭栽進「禽獸界」。但這麼多年下來,我真正感受到進口肉類行業的實惠,中國人口紅利的強大。
「堅強是唯一的出路,否則,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2009年,公司總部因故業務停滯,可是我們分公司的勢頭正旺,生意正在高速運轉中,停不下來,重新成立公司也來不及,最後我老闆出資買下一家現成公司,重整旗鼓繼續開工,並與老公司簽署了清算協議,約定所有未盡事宜,包括相關債務和責任,一律由新公司承擔。
老闆邀我當合夥人,註冊資金2000萬,他拿95%我出5%。我其實沒存多少錢,我的100萬是他幫忙墊的。我對股權這些一點概念也沒有,就是想做事,每天有用不完的力氣。當時我剛剛生了女兒,坐完月子就去上班。早上餵完奶就趕到公司,一直忙到中午,午休空檔去擠奶,然後繼續工作,下午4點趕回家餵小孩,在家繼續辦公,跟海外供應商聯繫不斷,幾乎從沒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那時市場已經陸續開放,自由競爭,全憑市場嗅覺和行業經驗,我就像一個操盤手,每天在電腦前指揮千軍萬馬,每年的業務增速都在100%以上, 7年的科班學習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我也完成了初期的財富累積。
生活不會總是對你微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風雨。 2012年,我遭遇人生的低谷,但生活的打擊並沒有讓我沉淪,這段時間我最重要的感悟就是堅強是唯一的出路,否則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在那些至暗的日子裡,〈Stronger〉這首歌鼓舞了我,很多優秀的書籍滋養了我,正是這段艱苦的經歷帶給我面對挫折、接受打擊的心理鍛煉,讓我淬煉成鋼,不屈不撓。
「這些道理,當了老闆才懂」
2013年10月,我正式自立門戶,開始創業,員工只有4個人。貿易公司最低的註冊門檻要2000萬元才能拿到進口資格,我把多年累積的老本湊出來,朋友也借錢給我,作為日常經營資金。當老闆比做業務難多了!做業務,你只管在前線衝鋒陷陣,低買高賣;當老闆需要考慮的問題撲面而來,完全不在同個水平。你要比財務更懂財務,比人事更懂人事,比行政更懂行政,
比市場更懂市場,比客戶更懂客戶。要能攘外安內,當老闆經營公司就如海上行舟,既要保證船不翻,還要不斷超越……當老闆後,心裡對以前老闆的積怨都釋懷了,因為換位思考後發現,業務之所以能披荊斬棘、一往無前,正是因為後面有老闆擺平了一切,提供了賢士和舞台。這些道理,當了老闆才懂。
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進口肉類的食品貿易業,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實惠的行業。我剛入行那時,行業有入門門檻,玩家並不多,拚的是資質、是後臺;現在門檻降了,玩家多了,拚的是專業和實力,是準確的市場判斷和敏銳的操盤能力。行情、疫情、匯率、存欄、政策、關稅……包括國家打擊走私的風聲、力度,你都要知道。我每天都在學習,努力勝任老闆的角色,公司也在飛速發展,從最初的4個人擴展到23人,銷售額從4億做到15億。
「讓員工像老闆一樣思考」
春風得意馬蹄疾, 2017年我陷入誤區。那時社會上的錢突然多了起來,各種熱錢排著隊找上門,熱氣騰騰,鬧鬧哄哄。現在想來很荒唐,但當時人在其中不自知,相當膨脹,天天吹牛,見各種投資人士,聽的說的都是些新概念和新名詞,融資收購、區塊鏈金融、豬臉識別系統、牛羊定位跟蹤APP……總之天花亂墜、騰雲駕霧。公司我也不怎麼去了,瞎忙一年,到頭來一看,什麼都沒有留下。
2018年,最早跟我一起出來打拚的公司元老紛紛離開了,我所信賴的人都走了,雖然他們離職的原因各異,但我陷入挫敗自責的情緒裡遲遲出不來,眾叛親離的滋味太苦澀,我一度心灰意冷,想把公司一關了之。
老公問我:「你把公司關了以後,想做什麼?」我想了想,說:「休息幾個月,再開一家公司吧。」原來我心裡還是想要繼續做。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我開始非常認真地考慮團隊的問題,如何培養一支有戰鬥力、有凝聚力,能和我肩並肩走到底的團隊?面試的時候,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你來公司的訴求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塊試金石,應徵者是不是有想法、有幹勁,他的內在動力是什麼,他對公司的期許是什麼,一問便知。
馬雲說過:「如果公司多幾個老闆思維的人,何愁公司做不好。」我花了三年時間摸索建立公司的激勵機制,想讓員工能像老闆一樣思考。一開始,按毛利定指標算分潤,大家都爭著去賣利潤高的貨品,微利的貨品堆著沒人管;後來我改成按業務量算分潤,也不
行,大家都不顧利潤,壓價傾銷……不斷改善、不斷修改,績效考核逐漸完善。第一年,在保障底薪的情況下,有5項績效指標按季度考核評估;第二年,進行分階段獎勵,先享受按業務量分潤,達到一定數量級後,再享受毛利分潤;第三年,增加股權激勵,以5折價格分配公司股權,並承諾三年後可由公司回購……不能說目前的公司制度盡善盡美,但卻是在正確的路上走。
現在的團隊有能力和活力,我比以前也輕鬆了很多。如何讓員工成為公司的主人,依然是我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今年,之前離開我們的老戰友們陸續又回來了,我們更加珍惜彼此,珍惜這個共同的「家」。
「寧可別人辜負我,也不肯我辜負別人」
2019年對我來說是最瘋狂的一年。先是非洲豬瘟,又逢國內存欄大降,供應不足、豬價暴漲,行情每天變動,我們就像坐在火箭上,「衝上雲端」賣肉,賺錢賺得人心惶惶。2019年11月,國家宏觀調控出臺,豬價一夜之間崩盤,我們又從雲端掉下來,但這反而讓人踏實許多。
2019年底,我預測豬價見底,趕緊補貨,一口氣訂了500櫃(一櫃即一個集裝箱,一櫃可裝25噸貨物),準備開春大幹一場。人算不如天算,新冠疫情來了……包括上海港、天津港、鹽田港,多少港口暫時關閉,多少進口冷鏈貨輪無法卸貨,連一個空餘的接電插口都沒有。我們經營的都是冷鏈凍品,貨品進不來賣不掉,港雜費上千萬,很多同業大咖都沒挺過去。
我最自豪的是,在這行做了這麼多年,沒有放棄過一單(指單方面終止合約),再苦再難也要重守信用。 2019年累積的家底, 2020年全賠進去了,最困難的時候,我自己和家人的信用卡都刷爆了,我所有的身家都押在貨上。我寧可讓別人辜負我,也不肯辜負別人,否則我自己心裡那一關過不去。但時間長了,吃虧的人受益最大,我堅守的誠信為我帶來回報。我的海外供應商知道我是信得過的人,願意和我共患難,在貨品最緊缺的時候,都會首先為我供貨,當然我在市場價格出現巨大波動時,也從不棄單毀約。
憑著這種堅守和契約精神,我們企業也獲得國家和政府認可,成為市政儲備單位,並獲評為國家進口誠信企業和進口凍品「國際貿易十強企業」。
2020年6月,市場回暖、消費回歸、公司回血,剛喘過一口氣,結果北京新發地又出現疫情,我們做冷凍肉的又開始提心吊膽的日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由於新發地疫情,國家嚴查進口端貨源,暫停了三大感染風險區的進口貿易,又趕上國內南方洪水,供應量少了、價格又上升,公司業績又一點點扳回一局。
「創業就是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21年從1月到9月,豬肉價格一路下跌,這在以前是從來沒碰過的。以過去的經驗看,價格連續掉兩個月就應該漲了。所以不少同行用思維慣性賭它上漲,結果一個月價格沒起來,兩個月價格沒起來,三個月價格還沒起來,一直跌了大半年。很多人越賭越虧,貨都砸在手裡,血本無歸。
年初價格下跌,因為有季節性因素,我們有預見和準備,但開春後價格還沒起來,我就意識到,我們不能在極端行情下賭市場,憑個人力量試圖去預測和駕馭行情並不現實。這個時候,越原始的方法越有效,我就老老實實按需求賣貨,根據市場行情確定價格。
所謂哀兵必勝,我們的團隊在面對困難時空前團結,無論外面行情如何波動,我們就是按部就班,各司其職,保證每週賣掉3000萬的貨,虧多少或賺多少,全都交給市場,這反而是最安全的辦法,損失有限、風險可控。
6月23日是個轉捩點,豬肉價格跌到谷底,我反而心裡有數,終於看到底了。我讓自己放了個假,去甘青大環線玩了一圈。
回頭看,我們很好地渡過了這場危機,也檢驗了我們的團隊和公司制度。創業就是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道關卡跨過去又是一道關卡,但最大的收穫是它讓我見識到塞翁失馬的另一面。由於疫情,冷凍肉消費的大勢要來了,大家對高品質進口肉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疫情期間,為了盡快消化庫存,我們嘗試把銷售通路進到社區,在幾個試驗地點經營下來,效果超乎預期地好。這給了我啟發和動力,去延伸下游產業鏈,拓展全通路銷售,與國內加工廠合作,進入電商和社區,更靠近終端消費者……
河南先後有兩家赫赫有名的肉品企業,最早的一家曾經多風光啊,火腿生產多少賣多少,提貨的大車從工廠門口排出去幾里遠。但現在誰還聽說過呢?因為冒進擴張,搞多元化經營,誇張到連傢俱廠都收購,因此在大浪淘沙的商戰中幾乎銷聲匿跡了。而另一家一直穩紮穩打,專注發展本行主業,想著怎麼把肉做得更好、賣得更好,多年保持著穩健的行業龍頭地位。
也許賺錢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無非「專注」二字。但因為簡單,反而不太有人信了。
前路漫漫,既然選擇了創業這條路,就保持好心態,調整好狀態,享受每一次經歷,豐富這僅有的一生。
採訪手記
Anna是我同年級不同班的高中校友,我對她最深的印象是有一年學校的元旦晚會,她與我們班人稱「校園小虎隊」的三個男生一起跳了一支草蜢的忘情森巴舞,她身穿一件黑色皮衣,動作乾淨俐落,在舞台上英姿颯爽,酷極了。彈指一揮,再次聽說她的時候,她已經在食品外貿行業闖蕩多年,打下了豐厚基業。
當面聽她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時,我們都已人到中年。她的創業經歷可謂驚濤駭浪,跌宕起伏,但從她嘴裡講出來,風輕雲淡,寵辱不驚。她說創業就是一邊忍受、一邊享受,甘苦得失都是經歷。我驚嘆於時間的魔力,更驚嘆於Anna的英勇。最讓人歡欣鼓舞的事,莫過於看到身邊的每個人都活成自己的傳奇。(Anna口述訪談完稿時間:2020年秋)
(本文摘自《那些創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20位創業者的故事告訴你,這些道理不要等當了老闆才懂!》橙實文化出版,達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