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人:生來不缺財富權勢
近日流傳的一篇文章,講述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75歲生日那天在論壇上寫下的一段分享。
他說他把從蘋果賺來的財富全數送出,資助藝術與社群,並說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不避稅,靠演講收入過活,笑容多於皺眉,人生不是為了成就,而是為了快樂。
這樣的故事,是動人的。但當我們這種從底層爬上來、萬般都缺過的人,看到這些句子時,心裡會升起一種很複雜的感覺。
不是忌妒,不是不敬,而是這世界總是聽得見那種從「不缺」裡講出來的哲理,卻看不見那些從缺到骨子裡活過來的沉默。
一個人要能施捨,必先擁有,要能看淡,必先看見,要能放下,至少得曾經抓住過。對一個從來沒被資源善待過的人來說,這些優雅的選擇遙不可及。
世界上有一種人,一生都活在溫水裡。出身穩定、社會信任高、教育有保障、努力就能換到成果。他們有能力選擇從容,並說:「財富與權力不是我所求。」
第二種人:從泥巴裡爬起來,還願意善良做好人
我們不否定這些人做的事,也不否定他們的好意,但請不要忘了另一種人…
那種從小在斷水斷電的日子裡長大的人,那種為了一餐飯要去借錢,為了房租得打三份工的人,那種連牙痛都不敢去看醫生,只能忍著過夜的人。這種人,如果最後還能把人做好,那是極度勇敢的靈魂。
我們不是不懂知足,也不是不願放下,我們只是太清楚:在生存焦慮底下,「放下」兩個字比登天還難。
當快樂是「笑容減去皺眉」的總和,那我們這些人,從出生就被皺眉壓著的,得用多少苦,才能換回一點笑容?
所以這不是一場「高尚 vs 苦命」的較勁,這是一個長年被忽略的聲音。那些從泥巴裡爬起來,還願意把人做好的人,他們也該被看見,也值得被聽見。
他們可能沒有有錢到可以捐贈博物館,但他們會把身上最後那一百塊借給朋友過難關。他們可能沒有什麼演講邀約,但他們在生活裡說過無數句「你撐住,我陪你走」。
他們沒有快樂公式、人生哲理、TED講稿,但他們有一種從現實裡練出來的底氣「我沒過好日子,但我也沒讓世界變得更糟。」
有一種快樂,是在陽光裡跳舞,也有一種快樂,是在暴風雨裡,還能抱緊別人不讓他倒下。
但願這個世界知道,不是只有從高處活得美的人,才配被讚頌,那些在低處活得乾淨的人,更該被記得。
致每一個從泥巴裡爬起來,還願意把人做好的你──你沒話語權,但你有風骨。你沒聚光燈,但你有重量。這個世界不一定會為你鼓掌,但請你記得,你活下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場偉大。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