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繳房貸,我怎能花?」熟齡族集體陷消費焦慮…醫曝3面向重建金錢觀:聰明花錢比節儉更重要

「孩子要繳房貸,我怎能花?」熟齡族集體陷消費焦慮…醫曝3面向重建金錢觀:聰明花錢比節儉更重要

在物價高漲、子女壓力沉重的年代,許多熟齡族即使手上有錢,仍不敢為自己花費,更不捨得讓子女破費。這種集體的「花錢焦慮」,源自亞洲文化中「節儉即美德」的價值觀,導致所謂的「消費愧疚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提醒,節儉本身沒錯,但若已影響到健康、營養、或因此出現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就不再是習慣問題,而是一種壓力訊號。

 

「孩子要繳房貸,怎麼能讓他請我吃那麼貴的餐廳?」

 「這件外套好看,但我都一把年紀了,沒必要再買新的吧!」


每當需要消費的時候出現,你心中是否也閃現類似念頭?或是做為晚輩的你,總是氣惱爸媽省東省西、不肯對自己好?

 

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指出,熟齡族不敢花錢的焦慮,正是一種「消費愧疚症候群」。這種源於亞洲文化中「節儉為美德」的價值觀,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或許是一種生存智慧,但時至今日,卻讓許多人在面對金錢時充滿焦慮與罪惡感。

 

節儉變內耗:當「美德」成壓力來源

 

洪敬倫觀察,許多中高齡族群雖無經濟壓力,卻深陷「花錢焦慮」:買東西時先看標價、再看喜好,鞋底穿到磨損不肯換、大熱天不願開冷氣;甚至身體不適仍不願就醫,就怕「這筆錢該留著給誰以防萬一」。

 

另一種情況是「非理性節儉」,例如食物過期也捨不得丟、冰箱裡的剩菜反覆加熱來吃;或是明知應該花錢做健檢、植牙,卻遲遲不肯支出。

 

「節儉本身沒有錯,但若影響健康、營養,甚至讓人出現焦慮與愧疚感,就不再是習慣,而是一種壓力訊號。」洪敬倫提醒,長期壓抑花錢慾望,會在心理上產生「過度節制」的緊繃狀態,長期下來有可能產生焦慮、煩悶、身體不適等身心症狀。

 

為什麼花錢會內疚?從節儉信念到情緒負擔

 

洪敬倫指出,「消費愧疚」的核心不在金錢,而是過度僵化的自我價值感。

 

許多人將「克制慾望」與「人格高尚」、「家風傳承」劃上等號,因此當他們想花錢時,內心會質疑自己:「這樣對嗎?」、「我值得嗎?」

 

 

他歸納出三種常見心理型態:

 

●犧牲型父母:把照顧他人視為責任,把自我照顧視為浪費。

 

●繼承型焦慮者:延續父母節儉的習慣,即使生活安穩,消費時也會產生罪惡感。

 

●示範型父母:認為要以身作則,子女才不會敗家,因此壓抑自己的欲望。

 

洪敬倫指出,所謂的台灣4、5年級生(1951~1970年出生),多數成長於物資匱乏的年代,加上華人文化長期歌頌「勤儉持家」,讓人們習慣用節制來維繫自我價值。「然而,當一個人凡事都以財務為考量時,往往會顯得不近人情。用積蓄防範未然,卻犧牲了當下對自己的疼惜與允許。」

 

消費≠浪費,重建健康的金錢觀

 

要擺脫「消費愧疚」,洪敬倫建議可從三個面向重新建立與金錢的關係:

 

1、重新定義消費

 

花錢不是浪費,而是價值交換。當你願意為自己花錢,其實是在對自己說:「我值得!」尤其與健康相關的支出,更是對自己的必要投資。

 

2、允許享受

 

一杯好咖啡、一件舒適的衣服、一頓想吃的晚餐,若不影響財務,這些小確幸就是生活的亮點。當你允許自己享受,這些快樂會成為繼續前行的動力。

 

 

3、與家人溝通「愛的方式」

 

告訴孩子:「我花點錢疼愛自己,與對你們的愛並不衝突。」讓愛不再以犧牲為前提,而是以共好為目標。

 

洪敬倫提醒,金錢雖是身外之物,卻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定義「值得」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當我們開始察覺金錢所代表的心理意義,也許就能重新學會善待自己,邁向真正的富足。」

 

搞清楚優先順序,才能聰明花錢

 

熟齡作家老黑(田臨斌)認為,退休族不敢花錢,主因大致有三:1是節儉成性,花不下手;2是擔心長壽風險,不敢動用醫療或長照預備金;3是想為子女留遺產。

 

「這三點都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做選擇前要想清楚後果,人只能活一次,後悔不能重來。」

 

他認為,與其節儉成性、最後「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不如「聰明花錢」,而關鍵就在於搞清楚自己的優先順序。

 

「自由、平靜、幸福感,符合這三點就是聰明花錢,否則就是浪費。」老黑強調,有錢並非要無所事事,而是能自由選擇「做想做的事、不做不想做的事」。

 

他進一步指出,花錢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看別人怎麼花就跟著花」,或是「花給別人看」。看別人穿名牌、吃大餐、環遊世界,你也跟著做,卻沒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與優先順序,「花大把鈔票卻換不到真正幸福感。」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