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罹患帕金森氏症
當我在四十二歲被診斷出患有不治之症之一的帕金森氏症時,我簡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女兒、妻子、大兒媳、兩兄妹的母親、醫生和教授,我努力生活的代價,竟然只有這些嗎?
無法承受的憤怒湧上心頭,之前覺得「現在這麼忙,以後再說吧」而一直延遲的事情,現在已經永遠無法實現,這個事實讓我痛苦不已。
「現在這麼擔心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擔心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只讓你更累的話,就放下那個問題吧!然後,先想想現在該做和想做的事情。」
這是我平常會對那些經常擔心未來和焦慮的患者說的話。令人慚愧的是,我自己卻做不到。
接納病魔,悲傷奇蹟般地消失
我就這樣躺在床上,一個月過去了,什麼也做不了。有一天,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只是覺得身體有點疲憊和不舒服,為什麼會想像著尚未發生的未來而害怕和憤怒呢?」我的時間毫無意義地浪費著,甚至失去了對世界和自己的信任和希望。只因身體有些不舒服、有點疲累,加上未來變得不明確,我就失去了這些寶貴的東西。
於是,我決定放下對無法改變之事的執著和留戀,我不想因為執著而錯失我仍擁有的東西而後悔。
當我決定像對待朋友一般,接納這個無法逃避的病魔時,我內心的憤怒和悲傷神奇般地消失,焦慮和擔心也減輕不少。
然後在某個瞬間,地獄般的心情平靜了下來。此後,我開始專注於可以改變的東西,而不是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我開始做之前因為各種原因推遲的事情,也從那時開始寫書。
一旦放下,幸福就來了
別人都對此感到驚訝,身體不好,既要撫養兩個小孩,又要照顧病人,哪有時間寫書呢?如果是在以前,恐怕我也會被該做的事情壓得鼓不起勇氣來。而且,作為一名醫生、兩個孩子的母親、兒媳、妻子和女兒,我想要扮演好所有的角色。
但是患上帕金森氏症後,我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只能放下我所追求的完美。但奇怪的是,一旦放下,幸福就來了。生活當然就變得單純了。

四十二歲時患上帕金森氏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專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這是每個人都能夠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的最佳方式。
「如果我將來後悔了,怎麼辦?」
今天你可能又因為擔心和煩惱而失眠。但是,想一想一年後的情況。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一年後的情況不會有所改變,你還是會因為同樣的憂慮和煩惱而痛苦。那麼,與其如此,不如嘗試著做些什麼。
不浪費時間,活得無怨無悔
在精神分析學中,三十多歲被視為一個未知的時期。這段時間通常被理解成是為了累積經驗而向前奔跑的時間。
我也是這樣,忙於養育兩個孩子、照顧病人,過著忙碌的生活,不知不覺間回頭一看,已經四十歲了。但如今我似乎有所體悟,現在為我的人生奠定基礎的,正是我在三十多歲累積的經驗。
如果說二十多歲是決定未來方向的時期,那麼三十多歲就是評估及奠定選擇方向,並且打下基礎的時期。在三十多歲時,除非所選擇的道路明顯是錯誤的,否則最好盡可能地努力。因為時間是公平的,無論好壞與否,它都會根據我們投注的熱情和能量,給予我們相應的回報。
所以,不要再因為擔心和苦惱而浪費寶貴的時間,也不要為了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浪費無謂的能量,不管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只要專注於你現在能做和可改變的事情就好。
這樣一來,至少你就不會後悔過去,不會因為對未來的擔憂和不安而白白浪費寶貴的今天。此外,你也會自然而然地分辨出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不會再以忙碌為藉口,把想做的事情往後擱置。
一旦將原本浪費在無謂擔心上的時間,用來與珍愛的人共度,你會感到幸福。當這樣的日子一天天地累積起來,五年後、十年後,你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如果你想要活得無怨無悔,就不要猶豫,無論何處都去試試看吧。然後,勇敢地用盡全力去衝撞這個世界吧!逆境會讓你變得更堅強,你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堅韌。
(本文摘自《不要再怪自己想太多:精神科醫師寫給總是不安的你》大田出版,金惠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