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執業10年,存款僅300萬,問題出在哪?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收入卻低儲蓄」案例。主角是一位執業近十年的主治醫師,丈夫同樣在醫療體系工作,家庭收入相當可觀。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的存款僅約三百萬,與收入水準明顯不成比例。
理財顧問指出,這樣的狀況其實在高收入族群中並不少見,因為支出結構失衡往往比收入高低更具殺傷力。以下分析三個主要財務漏洞:
1、子女教育支出過高
兩個孩子就讀私立雙語小學,每年光是學費、才藝課和營隊費用就接近九十萬。雖然家長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若延伸到海外留學,未來的開銷將更驚人。這種「為孩子留選擇權」的心態常讓家庭陷入財務壓力。
2、保險結構
全家一年保費約八、九十萬,其中七十萬來自一張美元儲蓄險。購買動機並非需求導向,而是出於母親朋友的人情壓力。
雖然保單帳面看似穩定,但實際保障卻相當有限。顧問發現,她在失能險與醫療險上的缺口極大,若遇意外或長期失能,整個家庭的財務將陷入風險。
3、生活品質的維持成本
由於夫妻皆為醫師,工作繁忙無法顧家,因此長期聘請管家,每年開銷約六十萬。再加上習慣五、六年換一輛兩百多萬的歐洲休旅車,這些固定支出長期下來幾乎吞掉了可儲蓄的金額。
這些花費看似合理,但實際上是儲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夫妻的財務分工雖然明確,丈夫負擔房貸,妻子負責教育與家用,但現金流卻因此失衡。
顧問建議兩人應重新檢視家庭分工,明確溝通開支比例,避免個人現金流長期吃緊。若持續現況,預估在退休時將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甚至可能被迫延後退休至七十歲。
4招改善儲蓄率,大幅累積資產曲線
針對這些問題,顧問提出幾項具體策略。
1、重整保單
建議針對那張年繳七十萬的儲蓄險進行解約或減額繳清,釋出現金流後再補足失能與醫療保障。許多高收入者偏好儲蓄險,是因為害怕波動,但忽略真正的保障需求。合理的保險結構應以風險防禦為核心,而非利率比較。
.jpg)
2、提升儲蓄率
雖然增加收入是選項之一,但對醫師這種高工時職業來說,時間往往更稀缺。顧問建議從支出端著手,優先減少非必要開銷與不合理保費。只要儲蓄率能穩定提升,即使收入不變,也能在十年內大幅改善資產累積曲線。
3、改變記帳觀念
許多高收入族群嘗試精細記帳,最後卻半途而廢。顧問建議改採「宏觀預算法」,只需記錄期初與期末的資產變化,即可了解每月的花費方向。這樣的做法省時又實用,更能長期維持。
4、重建家庭協調機制
顧問指出,夫妻間若缺乏資訊透明,往往會出現一方資金壓力過大的情況。建議透過共同檢視家庭財報的方式,讓雙方都有共識,並一起承擔長期財務目標。這不僅能減少誤會,也能增加對未來退休計畫的信心。
延伸閱讀:
如果重來不逼兒子補鋼琴、念私校!她49歲被退休後悔:花600萬繳孩子教育費「不如拿來存退休金」
財務穩定並非賺多少,而是能留下多少
整體來看,這個案例強調了「高收入不等於高財務安全」的事實。許多專業人士因工作壓力大、收入高,容易用消費來犒賞自己,久而久之形成「高收入、高支出、低儲蓄」的惡性循環。真正的財務穩定,並非來自賺多少,而是能留下多少。
另一個值得警惕的重點是「人情保單」。很多人基於情面購買不必要的保險,結果把資金鎖在報酬低又不靈活的商品裡。理財應回歸理性思考,依照需求配置風險保障,而非被人情牽著走。
對醫師這樣的高收入族群而言,最該重視的其實是「失能風險」。若因意外或健康問題導致收入中斷,家庭開銷仍在持續,這時足額的失能險才是守護財務安全的關鍵。
這個案例讓人看到,即使收入再高,如果缺乏結構性的理財策略,最終仍可能陷入資金焦慮。
理財的關鍵,不在於懂多少金融商品,而在於是否能誠實面對自己的花費模式,並有意識地調整方向。
能看懂現金流的人,才真正掌握了財務自由的主導權。
(本文獲「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