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悄無聲息的職場殺手
肝癌在台灣長年高居癌症死因前三名,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其可怕之處在於,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明顯疲倦、體重下降或黃疸,往往已是中期甚至晚期。許多主管級的患者在公司表現依然亮眼,卻在體檢時才發現,原來肝裡早已埋下危機。
根據衛福部資料,有超過六成的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多數人在發現時,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相對來說,職場男性普遍容易面對高壓與熬夜的工作模式,長期作息混亂會影響肝臟代謝與修復 ; 經常應酬的飲食習慣:外食、飲酒、油炸攝取過多,更是增加脂肪肝與肝發炎風險。如果剛好為B、C肝帶原者,肝癌的風險就更高了。
新型血液診斷工具 讓檢測敏感度更高
過去肝癌篩檢常以腹部超音波與AFP甲型胎兒蛋白腫瘤指數為主,但這兩項工具在早期肝癌的靈敏度有限。如今,新的檢測工具「早期肝癌風險檢測」合併AFP甲型胎兒蛋白與PIVKA-II異常凝血酶原,參佐受檢者的其他生理參數、配合超音波使用後,可以使診斷肝癌的敏感度提升92.5%,比起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會是更方便的檢測工具。這種方式不只檢查器官,也結合統計風險資料,更接近「個人化」與「精準醫療」的概念。
對35歲以上的主管來說,這不只是體檢的一部分,而是守住健康、家庭與事業的一場「預防戰」。
▲ 立達健康管理診所吳鴻誠院長指出,肝、腎都是相對難以早期發現異常的臟器,需要透過定期健檢,以及更精準靈敏的檢測工具,來提前發現可能累積、發生的健康風險。
腎病:你不會痛,但它已悄悄在傷害你
腎臟病有時比肝癌更「沉默」。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慢性腎臟病(CKD) 在台灣盛行率高達12%以上,但大多數人都毫無感覺。一開始從尿蛋白過高,接著腎功能慢慢惡化,一路進展到透析,不適感發生時已來不及了。
普遍來說,如有三高、長期使用止痛藥習慣者、有腎臟病家族史,或是常熬夜、喝水少、壓力大者都是慢性腎臟病高風險族群,而這些族群或是生活模式,對於奮鬥中的男性來講,並不少見。事實上,台灣每年新增洗腎人口仍在持續增加,全球洗腎率排名第一。這正是「不痛、不癢」的慢性腎臟病未被提早發現與處理的結果。
IS:腎病發生之前,就能察覺風險訊號的指標
你可能聽過健康檢查會看肌酸酐(Creatinine)或 eGFR(腎絲球過濾率),這些指數在腎臟還沒嚴重受損前,往往不會明顯變化。這就像車子已經開始漏油,但儀表板上的警示燈還沒亮 — 等你真的察覺,可能已經錯過最佳修復時間。而最新IS 腎臟檢測,就是幫你「提前亮燈」的關鍵技術。
IS(Indoxyl Sulfate ; 硫酸吲哚酚)是一種身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毒素,原本應該透過腎臟排出體外,當腎功能開始減弱時,會逐漸在體內累積。透過偵測 IS 水平的變化,用來提早揭示腎臟正在發生的微小變異,是目前少數能在腎功能尚未下降前,就偵測病程變化的指標。可用來長期追蹤,也能做為你的健康「風險雷達」。
這不再只是單純地「看腎功能好不好」,而是能夠在腎臟還沒產生明顯損傷前,就察覺到風險訊號。
健康才是真正高效賦能的根本
下屬的升遷、團隊的績效、家人的安穩,通通是你心裡的大事。但如果忽略自己的健康,就是讓一切的支柱開始動搖的起始。隨著醫療進步,以「預防醫學」概念為前提,立達健康管理診所吳鴻誠院長指出,透過上述更加靈敏、精準、便利的健檢工具,方能防範疾病於未然,降低疾病發生機率,甚至減少日後可能面臨的治療成本與複雜性。
【立達健康管理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