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聽起來總讓人心生畏懼。平均每4分鐘就有1人罹癌的現實,像是一盞警示燈,提醒我們該為健康做點什麼。
但你知道嗎?有一群人,他們靠著簡單可行的生活習慣與積極心態,把「防癌」活成日常,也活出高齡卻硬朗的身體狀態。
95歲的陳光耀醫師是陶聲洋防癌基金會的董事長,他除了身體力行健康生活,至今仍親赴各地支持癌友對抗病魔,他說:「我們防癌推廣55年,從來不是要讓大家遠離美食或生活樂趣,而是教會大家怎麼健康地活得更好。」
防癌不是讓生活有限制,而是選擇讓自己過得更好
台灣近年防癌成果其實不俗。從子宮頸癌死亡率降低、B型肝炎疫苗成功遏止肝癌年輕化,到全民篩檢政策普及,這些都證明:預防是可以有效做到的。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整理出「防癌生活五要素」,簡單又實用:
1、陽光:適度日曬有助於維生素D生成,提升免疫力與骨質健康。
2、空氣:保持家中與工作場所空氣流通,有條件者可添購空氣清淨機。
3、水:避免冰水、含糖飲料與塑膠瓶水,選擇乾淨、溫常的飲用水。
4、飲食:多選用原型食材,像是藻類、魚類、蔬果等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
5、運動與情緒管理:每週至少三次30分鐘以上運動,並且定期與人互動、練習正念放鬆。
這五件事,不需要名貴的保健食品,也不需要極端節食,只需要一點點意識改變就能做到。
心態決定一切,身體狀態會跟著一起走
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韓柏檉曾兩度罹癌、切除2/3肝臟,他說:「人得病,常常不是吃錯什麼,而是心裡卡了東西。」他指出不少癌症病友在經歷疾病時,也同時經歷一場心靈的重擊。
「怨恨、焦慮、完美主義,其實都是毒素。」韓柏檉建議大家學會放下,給自己「八分健康、兩分開心」的空間。偶爾想喝杯可樂、吃塊炸雞,也不用過度罪惡。他坦言自己也曾練氣功、喝果汁三年,卻仍復發癌症。最後他領悟:「不是喝了什麼讓你變健康,是你怎麼生活、怎麼想,讓你改變了。」
真正的防癌,是回到「人」的本質
比起拼命研究營養比例或新療法,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的節奏。養生如果變成壓力,那麼就偏離初衷。
所以,與其追求「一百分的健康」,不如讓它自然融入生活中——起床後曬點太陽、午餐吃一份蔬菜、與朋友聊聊心事、晚上靜坐5分鐘,這些微不足道的動作,其實正在改變你體內的風景。
防癌,是一場生活的選擇。不是遠離,而是靠近。靠近陽光、靠近人群、靠近自己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