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分享,表示有位男性患者從小就偏胖,體重最高曾突破120公斤。兩年前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被打亂,體重一路飆升。第一次的抽血報告顯示他血糖飆高(HbA1c 8.3%)、肝功能異常、尿酸過高,更嚴重的是胰島素阻抗非常明顯,狀態令人擔心。
李思賢與患者仔細聊過後發現,工作壓力讓他無暇顧及健康,加上晚餐經常攝取大量精緻澱粉與高碳食物,像是泡麵、便當,逐漸堆疊出現在的代謝問題,讓他外表看起來沒什麼精神,皮膚也顯得暗沉、沒有光澤。
經過4個月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加上必要的藥物與營養補充,男子戒掉晚餐最愛的便當與泡麵後,不但體重掉了13.2公斤,三酸甘油酯大減78%,血糖、胰島素阻抗、血壓、尿酸等各項指數也明顯改善,甚至連氣色都變得紅潤有精神,「連皮膚都亮了起來」。
戒不掉便當,但可把握6原則吃健康
不過,上班族出門在外,很難避免吃到便當,營養師高敏敏建議,點餐前可以先從「主菜」選起,外食的菜飯便當一個大約550大卡,若是選擇滷雞腿作為主食可以將整個便當的熱量控制在700大卡;若是主食選擇炸雞腿、紅燒排骨等高油烹調的肉則熱量會直接突破800大卡。
相比「油炸」與「紅燒/滷」兩種烹調方式,炸類裹粉經過油炸吸滿油脂,熱量會比原本高出2~5倍以上,不僅吃進多餘的油脂,也容易導致血管硬化、血管堵塞,提升中風與致癌的風險。
高敏敏表示,外食族也不必過慮,就算吃外食便當,把握以下6原則,仍然可以吃得很健康:
1、主食選清淡
主食烹調方式選清蒸、汆燙、清燉、滷、烤為主,少選油炸、油煎或糖醋、紅燒等加糖烹調的料理,並避開肥肉與控肉。
2、白飯少一點
建議飯量可以減半,或者改吃根莖類食物。若很想吃飯,可盡量選擇五穀雜糧飯或糙米飯,增加纖維攝取。吃不飽的人也可以加顆滷蛋或多一份青菜增加飽足感。
3、不要淋滷汁
滷汁大多高油、高鈉,而且「很下飯」,避免將滷汁拌飯或淋青菜,以免不自覺越吃越多。
4、炸物去皮後吃
食材本身多半醃製過,單吃就很美味,即使把高熱量的皮去掉也依然好吃,而且更無負擔。
5、配菜多選蔬菜類
餐盤比例建議「飯跟蔬菜各半」或「211原則」,即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飯,確保攝取足夠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維持腸道機能;但要盡量避開會勾芡的蔬菜類。
6、增加蛋白質攝取量
多補充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像是滷豆腐、滷蛋、蒸蛋、炒蛋等都很不錯。
除此之外,可以多喝水幫助代謝、排便;飯後可吃一些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如鳳梨、奇異果、木瓜、香蕉等幫助身體消化。
超商、自助餐、夜市可以這樣選
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林于茹營養師針對外食族的不同環境,提供了以下幾種500大卡的外食搭配供民眾參考:
除了便當之外,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于茹,也針對外食族的不同環境,提供以下幾種500大卡的外食搭配供參考:
1、超商:日式蕎麥麵1份+溫泉蛋1個+彩蔬沙拉1份+無糖優格100g
2、日式:壽司3盤(甜蝦、鮭魚、鮪魚,不加美乃滋)+青花菜2盤(不加沙拉醬)+茶碗蒸1個
3、小吃店:陽春湯麵1碗(少喝湯)+燙青菜1份(不淋滷汁)+切肉盤1份(例如:嘴邊肉)
4、自助餐:糙米飯3/4碗+炒蔬菜1碗(選擇不同顏色蔬菜,盡量將菜汁瀝乾)+滷棒棒腿1隻(避免選油炸、香腸)
5、夜市:潤餅捲(減少或不加花生糖粉、不加麵)+蚵仔清湯(吃蚵肉但湯少喝;以清湯取代羹湯)
外食雖然便利,但若能掌握正確的選食原則與搭配技巧,依然可以吃得健康無負擔。營養並不難,只要逐步調整飲食習慣,養成選擇原型食物與低油、低鹽、低糖的飲食方式,就能為健康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