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卡卡、手抬不高…「五十肩」千萬別等它自己好!醫師破解3迷思:5個簡單動作自救

肩膀卡卡、手抬不高…「五十肩」千萬別等它自己好!醫師破解3迷思:5個簡單動作自救

▲照片為文章配圖,非當事人照片

編按:本書作者徐子恆醫師專精治療五十肩,他提到一個真實案例,55歲林董事長在滑雪摔倒後,右肩疼痛不已,本以為是拉傷,擦藥膏、休息,卻沒有好轉,連穿西裝都痛,被醫師看出端倪:「應該有旋轉肌腱撕裂,肩膀還合併沾黏,是典型創傷後五十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五十肩幾近痊癒。

徐子恆指出,五十肩就是肩關節變得僵硬、疼痛,好像被「凍住」一樣,動起來很困難,常見的症狀是:肩膀僵硬舉不高、夜間痛醒等,而40~60歲的中年族群、有內科疾病、曾有肩部外傷或女性,都是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

他強調,肩痛的成因複雜,切勿以為是扭傷、拉傷而不處理,甚至以為五十肩最終會自己好轉,然而,「自己好」常常只是疼痛減輕,但肩膀仍然活動不良,應儘早就醫,才能對症下藥。

 

55歲董事長跌倒肩痛以為是拉傷!擦藥膏、休息都沒好…連穿西裝都痛

 

林董熱愛滑雪運動,3個月前在單板滑雪時不慎跌倒,之後右肩疼痛不已。原本以為只是肩膀拉傷,擦了擦藥膏也暫停日常健身讓肩膀休息。

 

然而一週、兩週過去,肩膀的疼痛完全沒改善,漸漸地穿西裝都發生困難。

 

他覺得奇怪,難道是網路上說的旋轉肌受傷嗎?

 

不巧在某次餐會上遇到我,在沒有超音波的情況下我眉頭一皺說道:「這應該有旋轉肌腱撕裂,更麻煩的是,你的肩膀合併了沾黏情形,這是創傷後的五十肩(關節沾黏)。」

 

我趕緊預約了隔天的門診替林董做了詳細的檢查,果然不出所料,回溯原因,當初跌倒時手部撐地連帶讓旋轉肌過度拉扯撕裂,而後續又因為疼痛不敢動作,使得關節循環不佳,導致肌腱發炎,關節囊也發炎導致沾黏。

 

由於林董平日行程非常滿,沒辦法靠復健、吃藥與慢慢運動治療,同時他又擔心手術治療快速卻傷害,因此和他討論後,讓他接受了改良式關節擴張術。

 

在3週內,林董接受了3次治療,很快速地他的五十肩幾近痊癒,剩下的運動他在辦公室就能做,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徐醫師中肯建議:肩痛成因複雜,找醫師評估才是上策

 

肩痛的成因複雜,切勿以為是扭傷拉傷而不處裡,外傷處理不佳,五十肩往往伴隨而來。

 

因此肩膀受傷時,應儘早尋求醫師評估。

 

什麼是五十肩?可以預防嗎?

 

所謂「五十肩」,正式醫學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這種情況下,包覆肩關節的囊膜發生沾黏和發炎,導致肩膀活動受限並產生疼痛。

 

它在不同地區還有其他稱呼,例如「肩周炎」、「冰凍肩」等,都指的是同一種問題。

 

簡單說,五十肩就是肩關節變得僵硬、疼痛,好像被「凍住」了一樣,動起來很困難。

 

由於五十肩的確切原因尚未明朗,沒有人能百分之百預防它發生。

 

不過,日常生活中注意幾件事有助於降低風險:保持肩關節適度活動(不要長期固定一個姿勢),避免嚴重的肩部外傷,控制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等。

 

五十肩有哪些症狀?

 

典型的五十肩症狀有三大表現:

 

第一是角度受限,這種受限是肩關節很多方向都無法正常舉起或旋轉,好像被卡住了;

 

第二是睡眠時疼痛,夜裡睡覺時肩膀痛到翻身都困難,甚至痛醒;

 

第三是活動時疼痛,只要移動肩膀就從深處傳來劇痛,讓人日常動作也困難重重。有時天氣變冷時疼痛會加劇。

 

如果你出現肩膀僵硬舉不高、夜間痛醒等情況,很可能就是五十肩的症狀表現。

 

五十肩好發年齡的確集中在中年,但並沒有嚴格年齡下限。

 

誰容易得到五十肩?

 

五十肩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族群。

 

在這個年齡段,身體組織老化,肩關節囊滑液減少,容易出現發炎沾黏。

 

此外,有些因素會增加風險,例如內科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異常等)患者得到五十肩的機率更高;女性發生五十肩的比例也略高於男性。

 

另外,手臂長期不活動(如手臂打石膏固定、中風後不動、長期臥床)或曾經肩部外傷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五十肩。

 

總之,中年族群加上以上風險因素的人,要特別留意肩膀健康。

 

迷思一、肩膀痛、手抬不高就是五十肩嗎?

 

不一定!肩膀疼痛抬不起來固然是五十肩的典型表現之一,但並非所有肩痛都是五十肩。

 

肩痛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例如肩膀肌腱發炎撕裂(旋轉肌袖損傷)、肩峰下滑囊發炎、鈣化性肌腱炎,甚至頸椎神經壓迫、心臟病或肺部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肩膀疼痛。

 

五十肩通常除了痛之外,還會有明顯的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尤其是外轉、內轉和外展方向都卡住)。

 

臨床經驗上,我們也碰過患者本以為是五十肩,結果檢查發現是肌腱撕裂,需要不同的治療。

 

所以,當出現肩痛抬手困難,最好由醫師做詳細評估,確認是否真的是五十肩,才能對症下藥。

 

迷思二、只有50歲以上的人才會得五十肩嗎?

 

五十肩這個名字讓人以為只有50歲左右才會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五十肩好發年齡的確集中在中年,但並沒有嚴格年齡下限。

 

一些40出頭的朋友也可能出現類似的肩關節沾黏問題,因此在國外也有人稱「四十肩」。

 

另外,超過60歲的人還是可能罹患五十肩,只是這個年齡階段的肩痛也可能和退化性關節炎、肌腱問題混雜,需要專業判斷。

 

患者常問:「我都過了60歲,不是五十肩吧?!」其實不然,6、70歲的人也可能因肩關節囊發炎而肩膀變僵硬。

 

總之,五十肩並非50歲的專利,40歲以上族群都應該注意肩膀健康。年齡只是參考因素,更重要的是症狀和病程表現來判斷是不是五十肩。

 

迷思三、五十肩會自己好嗎?

 

有些五十肩患者最終會自己好轉,但情況因人而異。

 

典型來說,五十肩若不治療可能經歷疼痛期、冰凍期、解凍期三個階段:起初幾個月劇痛難眠,接著肩膀變得非常僵硬,痛感可能減輕,最後經過一年甚至更久慢慢恢復一些活動度。

 

然而,「自己好」常常只是疼痛減輕,但肩膀仍然活動不良。

 

研究指出,五十肩長期不治療,約有10%至15%的患者可能留下肩膀活動度永久受限;也有20%至30%的人可能持續出現慢性疼痛或夜間痛,並伴隨肩部肌肉萎縮、肩頸代償緊繃與動作失衡,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臨床上,我們遇過一些患者一開始期待五十肩自行痊癒,結果拖了2年肩雖不痛但舉不過肩膀,最後還是得來治療。

 

所以,與其消極等待多年,不如積極治療,加速且完善地恢復肩關節功能。

 

五十肩要怎麼治療?

 

五十肩的治療方式包括復健運動、藥物注射和手術介入等,依嚴重程度而定。

 

對於輕度或中度的五十肩,通常建議透過規律物理治療和復健運動來改善肩關節活動度,搭配止痛消炎藥物控制疼痛。

 

不管採用哪種治療,治療後仍需一段時間復健,才能維持效果,避免關節囊再次沾黏。

 

簡而言之,五十肩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保守復健到侵入治療都有工具可用,醫師會依你的情況調整最合適的方案。

 

改善五十肩的5個自救運動

 

這些居家伸展運動可以在不超出疼痛限度下進行,逐步增加肩關節活動度。每天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效果。

 

總之,居家復健運動要循序漸進,痛時休息、不痛時多動,配合專業指導才能安全又有效。

 

 

延伸閱讀:6600萬現金、房子全沒了!退休老伯想財富自由,誤信股票圈老友LINE投資...被兒1句話點醒被騙:1塊都沒拿到

 

作者簡介_徐子恆

•疼痛職人診所院長

•發表五十肩治療國際論文,於美國復健醫學會(ACRM)權威期刊,目前為台灣發表相關文獻最高證據等級之最佳期刊

•台灣少數專精五十肩微創治療的醫師

▍主治專長

•頑固型五十肩、複雜性肩痛

•不動刀退化再生治療

•運動傷害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

▍經歷

•衛生福利部第五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

•雙和醫院復健科 專科醫師

•臺大醫院復健科 代訓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七年級第一名 書卷獎

•北萬雙最佳住院醫師、實習醫師

•美國肌肉骨骼超音波專業認證 

•國際運動與筋膜科學協會(IASFS)共同創辦人

•國際復健與物理醫學(ISPRM)/臺灣增生療法醫學會會員

 

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五十肩,一定治得好!:徐子恆用千例臨床經驗找出真正關鍵,教你如何重拾健康肩膀!

五十肩,一定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