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朝陽起得很早,清晨六點半,日光已把整座台中東興棒球場的草皮照得鮮亮,「老大」莊銘石方頭大耳,踏穩了步子走過來,他不說,很難相信這位「老大」今年已經九十二歲。莊老大過去曾是軍人,蓋過醫院、搞過營造,現在則是台中「藍興虎棒球隊」的一員。
他身旁另一老哥陳登旺,今年也八十九歲了,小白球忽然不規則地朝他彈跳而來,幾乎沒有猶豫,陳登旺彎腰俯身,唰一聲,就俐落把球收進了手套。陳登旺過去是仁濟醫院院長的駕駛,現在則是藍興虎旗下猛將,最愛的球員是大谷翔平。
▲ 莊銘石(右)今年92歲,是台中「藍興虎棒球隊」最年長的靈魂人物莊老大,在他旁邊的89歲的陳登旺。
「阿丁」邱進丁更是隊中強棒,他七十歲,在這群哥姊中算小伙子,而且出身台東的他,小時曾打過紅葉棒球隊,即使現在有些年紀,掄起球棒還是風似地快。
莊老大忽然爆料:「阿丁有一隻腳是假的。」原來過去阿丁曾是聯結車駕駛,三十年前在高速公路上出過重大車禍,他的左腳現在是義肢,跑壘還掉過幾次,但阿丁早就適應這條義肢,跑得又快又穩。而且阿丁現在還是計程車駕駛,開車兼練球,人生還忙得很熱鬧。
七十五歲的教練何貴森則穿梭在這群強兵勇將間,笑說:「人生就這樣,身體好,我出去人家都不曉得我七十幾歲。我們隊員也都很年輕!」藍興虎成員每周都主動到球場訓練,他們是「不老棒球聯盟」最老牌的球隊。
「不老棒球聯盟」緣起二○一○年,彼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服務的一位失智羅大哥被問到有什麼夢想,羅大哥竟在紙上畫了一支球棒一顆球,原來他以前是新竹商校日本野球一壘手,弘道夥伴先把他帶到公園玩「樂樂棒球」,大哥竟氣道:「這不是棒球!」於是弘道開始協同社區,認真籌辦招募「高齡」棒球隊。
一二年「不老棒球聯盟」正式成立,發展至今已有二十支隊伍,軍容壯盛。聯盟所有球員年齡平均六十八歲,如果以「六十五歲」這個國際通用的「老」標準來說,他們確實都老了,但只要目睹長輩在球場上的英姿,就能知道,他們看起來分明就是一群活力無限的青壯人口,只不過皺了臉、白了髮。
「我們不忌諱死、也不忌諱老,好死不拖,要活得有品質。」何貴森笑說。而阿丁則拍拍自己的纖維材料義肢:「即使老了,不放棄,說實話就能過得很好。」幾人無軌列車般地聊起人生,莊銘石講到在當建築師、教授的孩子們,意氣風發;阿丁的斷腿像是他英勇人生的勳章;何貴森過去是豬皮生意貿易商,一九八一年就把台灣豬皮賣到美國,他一年就能帶回六千萬業績……。
「球場上誰打得好、誰打得沒那麼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經歷過很精采的人生。」何貴森看著隊員,就像看著一幢故事圖書館。「曬曬太陽,交了很多朋友!」莊銘石用沉沉的聲音笑道。
「他們不再只是失去朋友,而是不斷結交新朋友。」 弘道老人公共事務組專員吳素芬說,他們不再被「六十五歲就老」的年齡迷思捆綁,一位長輩曾直率地對著吳素芬說:「躺著,不要躺在白白床上,要躺在青青草地上!」
棒球隊訓練結束後,大夥兒坐在被曬得燙燙的草地上,阿丁則脫了上衣,露出因過去車禍留下的疤痕和黝黑膀子,慢慢走向他的計程車,腳步始終沒停...。
▲藍興虎不老棒球隊的隊員,即使實際年齡已高,但身體、心理都豁達年輕。
「年齡通膨」的新想像
死亡年齡推遲 變老程度減少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一個社會裡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比達二一%,就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截至七月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四百五十八萬人,占總人口比率十九.六四%。台灣距離「超高齡社會」看來只差臨門一腳。
然而,「六十五」這個數字,是一條「老」的起跑線,只要踏上這條線,就必須一路向著死亡,蹣跚而行?
暢銷書《長壽新人生》的作者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顯然不這麼認為。
《今周刊》獨家專訪安德魯.史考特,他是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史丹佛長壽研究中心的諮詢學者,更是長壽人生論壇創辦者之一。九月,台灣一腳踏進超高齡社會的當下,他專程來台出席《今周刊》與南山人壽共同舉辦探討永續健康的論壇。
他直言 :「與其為『老年』設定一個固定數字,不如徹底減少對生理年齡的依賴。」林達和安德魯在書中提出了不少洞見,其中之一就是「實際年齡」被誇大了,「如今,六十五歲的人,平均比過去六十五歲的人更健康、更活躍,而且未來還有很長的壽命。」安德魯說。
比起「六十五歲」這種實際年齡,書中提到了另外一項更值得被參考的年齡標準,就是「死亡年齡」。
如果回到一九七○年,當時台灣男性平均能活到六十六·六六歲,女性則能活到七十一·五六歲,然而隨著醫療、生活條件飛速發展,二○二四年,台灣男性已能活到七十七·四歲,女性則能活到八十四·二八歲。
「死亡年齡」不斷被推遲,一九七○年「六十五歲男性」真的是老矣,因為過了六十五歲,只剩兩年好活,現在卻至少還有十五年歲月能夠利用。「超高齡社會」來襲,但「長壽新人生」也正在發生。
安德魯提到一個新概念:「年齡通膨」,貨幣會因通膨而貶值,年齡也一樣,隨著時間經過,實際年齡增長一歲,「變老的程度」卻減少了。
關注如何變老
重新思考職涯、生活 主動設計高齡人生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對高齡社會和退休準備長年關注,他笑說:「有次我拿起一本古龍寫的武俠小說看,有一段提到一位橫跨江湖黑白兩道大老,準備金盆洗手。他邀請黑白兩道參與,文字大概是這麼寫的:只見他拄著龍頭拐,白髮蒼蒼,精神碩礫。」
李偉文不禁笑了起來:「你猜怎麼,這原來是他五十大壽。」他說:「八○年代想像五十歲,就老得不得了。」但今非昔比,被「實際年齡」綁架、對「老」的年齡迷思,確實有打破的必要。
如同安德魯說的:「現在,關注如何變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安德魯說:「長壽的真正好處是擁有更多時間。我們必須回答的大問題是,你想用這些時間做什麼?」他說:「或許可以晚點開始職涯,晚點退休?又或許你更願意在中年時抽出時間照顧孩子或父母,或再培訓或旅行。隨著我們壽命的延長,全新的可能性將隨之而來。」
「我們不應該刻意告訴人們(老了)該做什麼。」安德魯說,「希臘詩人品達寫道:『人生意義在於成為你,並在最終,發現那是什麼。』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因為它強調了人生關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他說,「所以,不同的人會想要不同的東西,但對我來說,擁有對未來的選擇很重要。」
就像在球場揮灑汗水的大哥大姊們,即使年事高,他們為「躺在青草地」做出選擇,「主動」設計自己的高齡人生。
然而,為長輩打造一個友善、有選擇的共好環境,是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