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見陽光、晚上盯手機,失眠、焦慮到發炎…你正在「缺光」!曬太陽、夜晚開紅光幫身體「關機」

白天不見陽光、晚上盯手機,失眠、焦慮到發炎…你正在「缺光」!曬太陽、夜晚開紅光幫身體「關機」

光不是毒,也不是藥,而是人體設計裡最原始、最重要的節奏來源。當代許多慢性疾病的背後,可能藏著一個被忽略的關鍵:我們的身體正逐漸「缺光」。

 

現代文明的副產品:光營養失衡

 

這不是陽光不足所帶來的維生素D缺乏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光營養失衡」,也被稱為光節律錯亂症候群(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

 

即便你每天吃得健康、運動規律、補充保健品,但如果身體沒有接收到正確的光訊號,生理節奏就無法啟動,大腦與細胞就無法分辨「現在該做什麼」,進而導致代謝、免疫、情緒與睡眠等全面性問題。

 

這種錯誤的光照型態,其實是現代文明的副產品。過去,我們的身體節奏是跟著太陽走的──

 

早上太陽升起,藍光進入眼睛與皮膚,啟動生理時鐘與皮質醇,讓人清醒;

中午陽光正強,UVB幫助生成黑色素與調節瘦素,穩定食慾與能量代謝;

傍晚紅光變多,身體感受到「日落」的訊號,開始降低皮質醇,轉向褪黑激素的製造。

 

但今天,我們早上沒有曬到太陽,晚上卻仍在LED燈光與手機藍光下活動,結果日夜節律完全錯位,生理系統失控。

 

最早出現錯亂的,就是大腦的下視丘與調整生理時鐘的視交叉上核(SCN)。這些區域主導瘦素、皮質醇、黑色素、胰島素與褪黑激素的節律性分泌。一旦這些指揮中心失衡,整個荷爾蒙與代謝鏈條就會出錯,造成食慾異常、肥胖、血糖波動、失眠、憂鬱、慢性疲勞與發炎等症狀。

 

重新讓光線與身體節奏對齊

 

這不是因為你做錯什麼,而是「身體一直收不到正確的訊號」。

 

日光中的紅外線與UVB,能啟動黑色素釋放能量,抑制瘦素過度分泌並提升其敏感度;而早晨的藍光可以調節皮質醇分泌,幫助我們進入日間模式;入夜後紅光與黑暗則是褪黑激素上升的必要條件。

 

然而,大多數人卻生活在一種「錯誤的光環境」中,早晨不出門、午間不曬太陽、晚上仍用藍光工作與娛樂,導致生理節奏始終無法同步。

 

光節律錯亂症候群的防治對策

 

要恢復這一切,並不難。從每天早上曬10分鐘太陽開始(即使陰天也有效),能幫助下視丘與生理時鐘同步,重啟粒線體代謝。晚上則減少藍光曝露,改用紅光照明,模擬日落的環境。若條件許可,也可以適當使用紅光與遠紅外線設備,幫助細胞修復與放鬆,補足因長期日照不足而失去的能量刺激。

 

最關鍵的是在睡前一小時關燈,讓真正的黑暗進入生活,才能讓褪黑激素自然升起,引導身體進入深度修復與免疫再生的節奏。

 

這就是「光營養」的概念:將光視為一種生理訊號、一種代謝開關、一種節律養分。當我們重新讓光線與身體節奏對齊時,許多你以為的「難解症狀」,其實會悄悄自動歸位。

 

身體需要精準的時鐘,光線環境的調整是最重要的關鍵。當你與自然光的節奏同步,會慢慢發現:白天精神更飽滿,夜晚的睡眠也更深沉;食慾趨於穩定,身形自然回歸平衡;情緒平和,思緒更加清晰。而身體的自我療癒能力,正是建立在光與暗交替的節奏之上。

 

我們不一定真的缺乏藥物

 

人類並不只是靠著進食存活,更是在光的喚醒之下展開每一天。即使醫學持續進步、營養補充日益齊全,若我們每日接收的是錯誤的光、或是根本曬得不夠,身體內部的生理節奏就會逐漸失準。這樣的偏移會悄悄地反映在生活中──難以入睡、早上無法清醒、代謝緩慢、情緒低落,甚至是慢性發炎不斷復發。

 

我們不一定真的缺乏藥物,有時候,身體只是單純缺乏光,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缺少了「對的光」。只有當我們重新與光建立正確連結,身體才會再次聽懂節奏,回歸自然的平衡狀態。

 

 

光節律生活法:重建與自然對時的4個原則

 

● 早晨的光,就是身體的啟動鑰匙

 

每天起床後的30分鐘內,務必到戶外接受自然陽光,至少15分鐘。即使是陰天,自然光的光強也遠遠高於室內燈。

 

這道光充滿了紅光、近紅外線,以及適度的藍光能幫助重新設定生理時鐘,讓皮質醇自然上升、並在傍晚自動下降,回歸原始節律。

 

● 白天曬身體,不只是補維他命D

 

皮膚不只是保護層,它參與能量轉換、瘦素調節、黑色素生成與粒線體支援。每天最少曬15~30分鐘,10點以後含有UVB的陽光,能啟動α-MSH,穩定代謝與食慾。

 

● 夜間保持非黑即紅的照明狀態,幫助身體「關機」,使用紅光為夜間照明,尤其是在使用3C產品時建議利用黃光緩解藍光的傷害

 

入夜後盡可能保持黑暗,避免人造光源,尤其是藍光,包括手機、平板與白燈。

 

換上紅光燈泡,不僅可以平衡藍光,同時也可以就像模擬日落的訊號一樣,讓皮質醇下降,褪黑激素開始分泌,身體進入準備休息的節奏。

 

重拾光的節律生活

 

● 補光而非亂光:使用紅光補回白天缺失

 

如果白天曝曬不足,可以選擇660~850nm波段的紅光或近紅外線(NIR)設備,溫和地照射15至30分鐘,幫助粒線體修復,提升細胞功能與自癒能力。記得避免高熱與直射眼睛。

 

更智慧地與3C共存

 

3C產品與室內生活已無法完全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更智慧地使用它們。你不需要回到石器時代,也不必當光線的奴隸,但你可以成為光的駕馭者。

 

● 早晨出門走走,讓自然光打進眼睛與皮膚

 

● 晚上開啟紅光模式

 

● 辦公桌加裝紅光成分較高的鹵素燈或鎢絲燈(比較接近陽光光譜帶狀分布的特性)

 

● 日間使用黃色濾光片,傍晚換成橘色鏡片,睡前30分鐘換成紅色濾光,幫助節律自然切換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解密粒線體②光優化粒線體:從量子生物學掌握能量醫學,療癒身心靈新自然主義出版,李政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