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運動」瘦更快?錯!恐儲存更多脂肪,想減重、年過50更要吃「這個」:15克增肌減脂更有效

「空腹運動」瘦更快?錯!恐儲存更多脂肪,想減重、年過50更要吃「這個」:15克增肌減脂更有效

理想狀況下,你的日常飲食已經夠均衡(就像前一章提到的),所以隨時都能出門健身或進行輕量運動。但如果你要進行高強度、長時間或高負荷的訓練,那就需要在運動前「加滿燃料箱」。

 

運動前理想的點心

 

如前所述,運動前後的營養攝取時間點,會直接影響表現、恢復能力、脂肪燃燒率與能量消耗。而研究顯示,女性若空腹運動,脂肪氧化效率會下降;反之,在有進食的情況下運動,不僅燃脂效率提升,整體能量消耗也增加,有助於改善體組成。

 

簡單來說,一份理想的運動前點心應該達成三個目標:

 

1、補足能量,讓你活力滿滿地開始訓練。

 

2、減少肌肉分解、加強訓練適應,也就是幫助你更快變強。

 

3、讓你身心都舒適穩定,避免能量崩跌、抽筋或腸胃不適,妨礙表現。

 

注意:這些建議不只適用於耐力型運動者,做重訓或CrossFit 的人也一樣受益良──運動前適當補給有助於提升表現與肌肉蛋白合成率。

 

要做到這三點,不只是吃對食物,也要吃對時間。一般建議:

 

如果離上一次進食已經超過兩小時,那麼在運動前30 ∼45 分鐘,請補充一份營養均衡的小點,熱量大約150 ∼200 大卡。

 

年長女性,運動前更應攝取蛋白質

 

你一定需要攝取一些碳水化合物來提供快速能量,但對女性來說,蛋白質攝取更不可忽略。在劇烈運動前,建議補充約15 ∼20 公克的蛋白質。研究指出,蛋白質搭配高強度訓練,不但能提高合成肌肉的效率(尤其在年齡增長後這點更關鍵),也有助於肌肉更好地適應訓練負荷。

 

長期下來,這表示你不只能留住已有的肌肉,還能讓它們變得更強壯、更有力、表現更持久。

 

運動前可以補充什麼樣的營養點心呢?這裡有幾個不錯的例子供你參考:一小份高蛋白麥穀片,搭配植物奶(杏仁奶、燕麥奶、大麻籽奶);或是一片低纖麵包(雖然日常飲食通常不建議食用,但它適合在運動前食用),塗上一層堅果醬,再撒上一點鹽。

 

延伸閱讀:
運動一定要去健身房?名醫揭熟齡健康秘訣:每天維持「這習慣」,免花錢還能不復胖

 

 

荷爾蒙波動,腸胃不適

 

接下來談談腸胃的問題。稍早我們提過,由於荷爾蒙的波動,女性本來就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而某些運動類型,也比其他運動更容易引發腹部不適,尤其是跑步這類晃動幅度較大的運動

 

最近,我為一群跑者做了一場演講,當中有經驗豐富的馬拉松選手,也有剛開始跑步的新手,但他們卻有一個共通點─腸胃不適。不管他們做了多少準備,都仍無法完全克服腸胃不適的困擾。

 

大約有45~50% 的跑者會出現不同的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症狀。消化的生理機制──尤其是在活動期間─相當複雜,因此你吃進體內的燃料和水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正如你將在下一個小節看到的,運動期間的飲食格外重要,但這一點同樣適用於你開始運動時,消化道中原本就存在的食物。

 

當你進行高強度運動時,身體會將血液從腸道轉送到正在出力的肌肉,使腸道處於低氧狀態。腸道在無法獲得所需的含氧血液時,就會開始關閉運作,導致液體和營養素更難從腸道進入血液,無法順利被身體使用。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胃排空延遲(胃部壓力過大或出現「晃動感」)、腸痙攣、腹瀉,甚至胃和結腸出血(因此有些人在劇烈運動後,排尿或排便時會帶一點血)。

 

延伸閱讀:
每天早餐1杯豆漿+2顆蛋!宜蘭名醫「體脂率30→18%、甩肉24公斤」:這樣做擋下糖尿病

 

如果我想減重,可以空腹訓練嗎?

 

這個問題我真的是一、直、聽、到。許多運動員既希望表現出色,又希望減輕體重。儘管我不建議這麼做,他們仍相信,靠運動來製造熱量赤字,就能達到減脂的效果。

 

不論你稱它為「極限訓練」、「空腹訓練」或「脂肪適應訓練」,這種一大早不吃東西就出門訓練的策略行之有年,最近又重新受到關注。

 

我接觸到的大多數女性會想嘗試這種方式,都是因為相信這樣能更快變瘦。但從運動表現的角度來看,這種訓練方式幾乎總是適得其反,而且研究也顯示,空腹訓練對改善體組成並沒有更顯著的效果。

 

不只如此,女性在進食後進行訓練,對於促進肌肉對運動的適應反而表現得更好。

 

原因如下:當你在空腹狀態下運動,身體會承受額外、甚至可能過度的壓力。這點在早晨尤其明顯,因為那時皮質醇濃度本就偏高。

 

如果你起床後立刻開始運動,身體會需要製造更多皮質醇,而製造皮質醇所需的原料,正是性荷爾蒙──睾固酮、雌激素和黃體素。也就是說,身體會「挪用」這些荷爾蒙來合成更多皮質醇。結果就是皮質醇飆升,而高皮質醇反而會促進脂肪儲存,而非脂肪燃燒。

 

簡而言之,你原本是想減脂,卻讓身體儲存了更多脂肪。

 

訓練前後攝取能量

 

這一點已在高水準運動員身上獲得印證。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群女性職業啦啦隊員,追蹤她們每小時與每日的能量攝取,並分析其對體組成的影響。

 

研究發現,每日能量攝取量(以千卡/公斤計)較高者,其體脂率顯著較低;而處於負能量平衡的時間較少者,其體脂率較低,瘦肉組織比例則較高。同樣地,攝取食物的時間若過長、間隔太久,或進食量過少,也與體脂比例較高有關。

 

研究也指出,即使是在高強度訓練期,若沒有根據訓練情況調整能量攝取量,仍可能增加內分泌功能失調與體脂增加的風險,這對男性也同樣適用。

 

訓練前後與訓練期間若攝取能量不足,不只會限制身體的適應能力,還會降低減脂與增肌的效果,並提高發生壓力性骨折、血糖控制不佳、睡眠障礙與情緒波動的風險。

 

最終將導致表現下滑。簡單來說,如果你想達到最佳運動表現與體組成狀態,就必須為訓練提供足夠能量!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女力全開:首本從荷爾蒙出發、針對女性專屬生理機制與身體構造,量身打造的全方位運動與營養指南》三采文化出版,史黛西‧辛姆斯、席琳娜‧葉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