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暖身,腰圍變細、體脂下降
在門診裡,我有時被問:「張醫師,喝薑茶真的有幫助嗎?」
這問題我以前也只能笑著說:「溫溫的、舒服就好啦~」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對身體代謝真的有幫助,而且有研究數據支持!」
2025 年發表在《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一篇系統性回顧,整理了 36 篇臨床試驗、1832 位成人的資料,用科學的方法幫我們解答這個日常的問題,薑,除了溫暖,更是身體代謝的「啟動鍵」。
關鍵數據給我們的答案:
● 脂聯素(Adiponectin)平均上升 0.84 μg/mL
● 腰圍平均減少 0.65 公分
●體脂百分比平均下降 1.49%
這不是單靠意志力「逼瘦」,而是身體自己在調節,真的開始動起來了。
讓脂肪「聽話」的關鍵荷爾蒙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脂聯素」這個名字,但這是我在門診越來越常提到的關鍵角色。它是由脂肪細胞自己分泌的荷爾蒙,功能卻不是囤脂,而是像一個「代謝指揮官」。
當脂聯素夠高,身體的反應會是:
1、脂肪開始當燃料用
2、胰島素變得更靈敏
3、血糖不容易亂飆
4、發炎反應較穩定
但如果脂聯素偏低,脂肪會囤積、代謝慢下來,還容易變成胰島素阻抗、脂肪肝、甚至代謝症候群。所以最重要的,是研究裡脂聯素真的有顯著上升,這代表身體的核心代謝狀態正在變好,不只是體重秤上的數字。
罪惡昭彰的「內臟脂肪」正在動搖
臨床上看到的改變:從「有感」到「有據」。
大家可能會想:「腰圍少 0.65 公分、體脂降 1.49%,這有差嗎?」
我告訴大家,這不是只是小數點的問題。這樣的變化,很可能代表 「內臟脂肪」正在動搖,而不是摸得到的皮下脂肪。
內臟脂肪才是最惡名昭彰的那種,它不是你抓得到的肚皮肉,而是躲在肚子裡、包住肝臟、壓迫胰臟的那一層,看不到、但對健康威脅最大。它會讓血糖控制失衡,也會讓心血管的壓力越來越大。
但當我們看到數據開始變動──腰圍縮了、體脂降了,我知道,這代表身體開始在「動員」,把這些藏很深的壓力釋放出來。而這時,脂聯素如果也跟著升高,身體的調節能力就會大幅改善。
這就像是身體按下了一個「自己修復」的開關,不只是瘦了,而是代謝變得更聰明、更有彈性,那些原本悄悄堆積的風險,也開始慢慢反轉。
不用逼自己拼命,而是讓身體健康瘦回來
我知道很多人努力很久,體重還是不動,心裡很氣餒。但我想說的是,身體不是逼出來的,它需要被照顧、被調節,才會慢慢願意「自己瘦回來」。
脂聯素就像是一個重新召回代謝軍隊的號角,只要它上來,身體就會開始慢慢配合你了。
所以,薑這個看起來平凡的食材,只要用對時機、用對方法,它就能悄悄點燃身體的智慧,讓脂肪不再卡住、讓代謝流暢起來、讓你不再靠拼命,而是靠身體自己想要變好。
薑和薑黃,有差嗎?
也有網友留言詢問,薑和薑黃有差嗎?功能是不是都一樣?兩個傻傻分不清楚。
薑與薑黃都是薑科植物,但在化學成分與生理效果上有明顯差異:
薑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薑辣素(Gingerols)與薑烯酚(Shogaols),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脂聯素(Adiponectin)、加速代謝、減少發炎。它屬於「啟動型」的調節方式,幫助身體從代謝遲鈍中甦醒。
薑黃的主要成分是薑黃素(Curcumin),抗發炎、抗氧化力強,可穩定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保護肝臟,屬於「修復型」的代謝調節。
研究顯示,薑黃素也能輕度提升脂聯素濃度、降低發炎指標(如 CRP、IL-6),但速度較慢、作用溫和;薑的效果則較快速、顯著。
簡單說:薑是「啟動代謝的火種」;薑黃是「穩定代謝的修復力」。
兩者搭配最理想:早上喝薑茶促循環,中午或晚餐後補充薑黃粉抗發炎。這樣既能喚醒代謝,又能讓身體維持平衡與修復。
薑茶這樣煮,抗發炎又促進代謝
切新鮮薑片:不用太薄,大約0.2~0.3公分就好。老薑會比較辣、驅寒力強;嫩薑味道比較柔和,看個人口味選。
煮法:
1、把薑片放進小鍋裡,加約400~500毫升的水(約兩杯)。
2、用中小火煮10~15分鐘,煮到聞到香氣、顏色略呈金黃色即可。
3、想要更濃,可以續煮或多放幾片薑。
加點變化:
如果體質偏冷,可以加入一點黑糖或紅棗,幫助補氣暖身。若想抗發炎或促進代謝,也可以加一片檸檬或少許蜂蜜(等水稍微降溫後再加)。
這樣煮出來的薑茶不只是暖身,更能幫助促進循環、穩定血糖與代謝。每天早上或餐後喝一杯,會慢慢感覺身體「比較順」。
中醫提醒:體寒、腸胃道患者慎飲
不過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郭怡婷指出,對於手脚容易冰冷、經期時疼痛加劇的女性,適量飲用薑茶會帶來顯著的效果。但屬於燥熱體質或患有慢性骨盆腔炎、感染症狀的女性來說,飲用薑茶恐無法緩解,甚至可能加劇相關症狀。
長久腹瀉腸胃道有胃潰瘍的症狀,那就不能空腹飲用,如飲用薑的飲品,可能會造成辛辣刺激。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