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滿8小時還是累?醫曝「睡眠不規律」易焦慮、代謝亂!4招找回生理節律,別讓身體天天「調時差」

睡滿8小時還是累?醫曝「睡眠不規律」易焦慮、代謝亂!4招找回生理節律,別讓身體天天「調時差」

許多人每天早晨都上演「鬧鐘災難劇」:床頭一個、浴室一個、客廳再一個,每5分鐘輪番轟炸,只為了把自己從床上硬拉起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這並非真正的自律,而是與自己的「生物時鐘」作戰。

他強調,比早起更重要的是「睡眠一致性」——規律的睡眠能提升記憶與注意力表現20%。反之,睡眠節律錯亂的人就算睡滿8小時,依舊疲倦、焦慮,甚至導致代謝、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異常。

 

俗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在臉書分享,這句話固然沒錯,但前提是你的身體願意配合,因為每個人的生物節律並不相同。

 

人類依生理時鐘可大致分為3種類型:

 

1、晨型人(Lark):天未亮就精神充沛。

 

2、夜型人(Owl):越夜越清醒,大腦在深夜更活躍。

 

3、中間型人(Hummingbird):介於前兩者之間。

 

如果一個天生「夜型人」,卻強迫自己每天5點起床,等同於讓身體長期處於「時差」模式,引發疲憊、焦慮、代謝紊亂等一連串身體反彈。

 

研究顯示,長期違反生理節奏的人,常出現皮質醇分泌異常、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提高肥胖與情緒障礙風險。當生物鐘失調(circadian misalignment)發生時,葡萄糖耐受性與胰島素敏感性也會下降,使代謝系統受到干擾。

 

 

黃軒強調:「很多人以為起不來是懶惰,但其實那是大腦在抗議,你的身體根本還沒準備好醒來。」

 

「睡眠一致性」比「早起」更重要

 

黃軒引用研究指出,每日固定時間入睡及起床的重要性,遠高於「早起」。他提到,一項追蹤61位大學生、為期30天的研究實驗顯示,相較於寢晝作息不定的人,睡眠規律者的記憶與注意力提升約20%;相反地,即使睡滿8小時,只要時間不固定,依舊容易疲倦、焦慮、代謝失衡。

 

他解釋,規律的睡眠使大腦能在同一時段啟動修復,就像每天給細胞一張「固定班表」——當身體知道何時該睡、何時該醒,荷爾蒙分泌、新陳代謝、免疫反應自然能協調一致。

 

簡單來說,就是:固定時間入睡,比早起更能讓你變聰明。

 

睡眠以90分鐘為單位,把握淺睡期清醒

 

黃軒指出,芝加哥大學早在1950年代就發現:人類睡眠是以90分鐘為單位的循環組成,在深睡眠(Non-REM)與快速眼動期(REM)之間往返切換。

 

基於這個週期,入睡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後醒來,相對「友善身體」。因為這些時間點多半處於淺睡眠階段,大腦正好結束一輪循環。在這時清醒,會較感覺神清氣爽。

 

相反的,如果是在深睡期被鬧鐘硬拉起,大腦像被「地震」震醒,容易出現昏沉、頭痛、易怒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睡眠慣性」。

 

研究人員利用正子斷層造影(PET)研究檢查受測者的腦部,也發現進入睡眠慣性期間,大腦前額葉與頂葉活性恢復較慢,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睡醒會覺得「腦袋卡卡」的原因。

 

找到自己專屬「睡眠節奏」

 

黃軒提出幾項實用建議,協助民眾調整自身睡眠節律:

 

1、覺察自然節奏:

 

假日不設鬧鐘,觀察自己睡到自然醒的時間,作為自己的「原生生物時鐘」參考,不必強逼它改變,而是穩定它。

 

2、設定固定睡眠窗口:

 

無論是夜型人或晨型人,盡量保持每天上下床時間差距不超過30分鐘。長期的「睡眠一致性」,能讓你的能量曲線變平穩。

 

3、創造入睡儀式:

 

放下手機、調暗燈光,聽輕音樂或冥想,讓大腦知道「該關機了」。

 

 

4、善用醒後1小時:

 

把握起床後1小時,拉開窗簾曬太陽10分鐘、喝一杯溫水、做5分鐘的伸展、寫下今日3件小目標等。黃軒認為,這1小時的時間,比多早起2小時更能決定你一天的狀態,而不是一起床就衝去上班、上課。

 

真正的自律是「順著自己活」

 

黃軒強調,自律並非硬撐,而是理解身體規律後懂得「調頻」,「讓身體與節奏合作,而非對抗。」他認為,如果每天為了早起,搞到身體在跟自己作戰,那就不是健康。

 

當睡眠變得規律、節奏正確時,白天的專注力、情緒穩定度,甚至創造力,都會在夜間被悄悄修復。因為「真正的自由,是在了解規律之後的自律。」唯有每一夜與身體達成「和平協議」,才能讓身體更健康、更自由。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