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罹癌受到悉心治療,病情好轉還能做生意!王英偉:對待病人,我們字典裡沒有放棄

他罹癌受到悉心治療,病情好轉還能做生意!王英偉:對待病人,我們字典裡沒有放棄

正值壯年的阿勝(化名),四十五歲罹患鼻咽癌,做完電療療程後轉到了心蓮病房。有個夜晚,阿勝的口鼻突然湧出大量鮮血,然而栓塞止血,必須等到白天透過放射科施行動脈攝影,找出破裂出血的血管才能進行。

這突如其來,止不住的大出血,只得由王英偉與住院醫師按壓著病人的出血點來止血,整整一夜,他們沒有休息,輪流為阿勝按壓止血,直到次日早晨將他送進放射科。

 

阿勝在栓塞止血後,再度回到心蓮病房,在醫護悉心治療照顧下,病情日益好轉,歡歡喜喜地出院後還能去菜市場做生意,也定期到王英偉診間追蹤病情。

 

他和妻子一直與心蓮團隊維持著友好而密切的互動,一轉眼,王英偉照顧阿勝,竟也照顧了四年多。

 

陪著他,而不是放棄他

 

「有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心蓮病房的病人可以讓我照顧四年多呢?」

 

王英偉說,阿勝的身體狀況不錯,不能因為他是癌症、大出血,就把他當成無藥可醫的末期病人,還是要盡全力醫治、照顧他。

 

「所以,來到心蓮的病人,我們都是希望有機會可以『陪著他』,而不是『放棄他』。」

 

在心蓮病房,更有急性腦中風的病人,在醫護積極照顧下,進而拔管、恢復健康而順利出院,這樣的例子在心蓮,不算少數。

 

儘管臺灣從九〇年代推廣安寧至今,已近三十年,然而,還是有不少人誤以為「安寧病房」是個什麼也不做,像個「等死、被放棄」的地方。

 

王英偉說,恰恰相反,「我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這兩個字,我們絕對不能放棄病人,一個都不能放棄。」不僅不放棄,還要更積極、全方位的來照顧病人的身心靈。

 

他認為,多數人生病的過程是有階段性的,特別是重症病人,從發現病症,到用藥、手術或化療、電療……,有些人的疾病得以控制而能回到與病共存的居家生活;有些病人則進入安寧療護、舒適療法的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不能放棄。」

 

王英偉說,「只是,我們必須思考:什麼時候該『放手』,讓他可以很自然、很輕鬆的離開。」

 

然而,這往往是最困難的理解與抉擇,尤其對家屬而言。

 

因為捨不得,我們不讓摯愛親人自然地離開,而是希望透過現代醫療科技,強行將他拉住,於是我們會看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間苦相。

 

王英偉感歎,「我們要延長的是生命,而非死亡。但是,這些醫療科技卻往往讓我們延長了死亡,而非生命。」

 

「安寧療護,是為人生最後的日子作積極的規畫,而不是消極被動。」

 

王英偉解釋,很多人以為轉到心蓮病房只是等死,事實上,心蓮病房的用藥、傷口換藥比其他病房還多,只是盡量避免侵入性的檢查,讓病人能更舒適、更有尊嚴地面對疾病。

 

心蓮病房也更尊重病人的意願,經常邀請中醫師會診;以精油按摩為病人舒緩不適;也有心理師、志工及宗教師的參與,依病人及家屬的需求來提供服務。

 

阿勝讓王英偉照顧了近五年後,病情復發、再度住院,癌症轉移到了舌頭,最後連話都講不出來。

 

然而長期的互動與信任,讓他們夫妻與心蓮的醫護同仁都很親近,面對生命最後的時光,也顯得接受與豁達。阿勝離開後,他的妻子也來心蓮病房當志工。

 

東部有不少頭頸部癌症的男性病人,罹癌時正值壯年,他們的太太也都還很年輕,碰到這樣的難關,難免不知所措。阿勝的妻子知道那種煎熬與辛苦,時常來支持、陪伴那些丈夫罹癌的年輕太太們。

 

「在這個照護過程,病人和家屬跟我們變成了朋友。」

 

王英偉說,在心蓮病房,許多家屬並沒有把這裡當成不願再踏進的傷心地,反而會再回來看看醫護團隊。

 

像是,在病人葬禮過後一段時間,家屬會帶些水果、點心來為大家打氣;有些則是當他們的子孫滿月時,特地送蛋糕來給醫護人員吃。還有不少家屬,日後成為病房志工。

 

 

「我們的互動,就是不要把住進來的當成末期病人,而是當成朋友一樣,照顧到最後。」

 

王英偉說,「我們無法延長生命,但我們能讓活著的每一天都充滿生命。」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從樂活到善終:王英偉醫師的全人健康照護》,心靈工坊出版,王英偉, 楊金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