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痛轉移到背痛,是胰臟癌?醫師詳解關鍵4症狀,區分「胰臟癌」或「胰臟炎」!

肚子痛轉移到背痛,是胰臟癌?醫師詳解關鍵4症狀,區分「胰臟癌」或「胰臟炎」!

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週四(11/11)晚間於台大醫院病逝,享壽68歲。李應元今年8月宣布辭職回台灣,當時提到自己因感染大腸桿菌,體力已經不堪負荷,因此決定請辭,後傳出他罹患的是罕見癌症「壺腹癌」,1年多前發現,但應為晚期無法動刀。

李應元返台後至台大醫院住院,期間總統蔡英文曾前往探視,一度傳出病況控制住,但最後仍不敵病魔在今晚離世。

 

 

「壺腹鼓」可說是消化系統的中樞,位在十二指腸和胰臟之間,是總膽管末稍和胰管會合之處。壺腹癌屬於罕見癌症,每10萬人僅0.3至0.46人患病,發生原因、危險因子還無法清楚了解,但有醫學研究顯示,壺腹癌7成是從良性腺瘤惡化而來。

 

與膽管癌、胰臟癌相比,壺腹癌生長相對慢,其實是三者中存活率最好的,早期發現配合內視鏡壺腹腫瘤切除術,治癒機會大,但若已淋巴轉移,5年存活率僅剩25%至40%。

 

有時要區分是原發壺腹癌,或是更常見的壺腹周遭腫瘤(例如胰臟,十二指腸、膽管等)極為困難,若病灶已經局部侵犯壺腹四周器官、確診多是晚期。大部分壺腹癌晚期確診者腫瘤位置不好無法切除,只能採放射治療或化療。

 

壺腹癌6大症狀

1黃疸如皮膚變黃、眼白變黃

2解茶色尿、糞便顏色灰白

3發燒

4上腹痛

5體重下降

6腹痛、噁心、想吐

 

而不少名人罹患胰臟癌往生,讓民眾一旦發現胰臟疑似有腫瘤或腫大就極為恐慌,急著開刀,但其實有些不是惡性腫瘤,而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過多免疫抗體攻擊胰臟引起的發炎腫脹,也就是「胰臟炎」、不是「胰臟癌」,正確診斷後只要耐心以藥物治療即可,不必動手術。

 

有位中年男性病患因為上腹痛、體重下降,擔心是胰臟癌因此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台中榮總再安排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並以超音波對比顯影劑輔助診斷,加上內視鏡超音波細針抽吸術獲取胰臟組織提供病理診斷。

 

胰臟炎和胰臟癌要分清楚

 

後來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而不是胰臟癌,成功讓病人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手術。病患在門診接受藥物治療,讓腹痛症狀改善,胰臟病灶也因藥物治療後消褪。

 

胰臟癌4個主要症狀:

1.上腹部疼痛逐漸伴隨背痛,患者平躺時感覺更痛。

2.體重莫名減輕,半年內減少原體重的10%以上。

3.腫瘤太大壓迫總膽管引起的黃疸。

4.噁心、厭食、鬱悶、消化不良和嘔吐等。

 

一般胰臟炎、自體免疫性的症狀差異:

1.一般胰臟炎:會嚴重上腹痛,疼痛易轉移到背部。

2.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腹痛較輕微,主症為黃疸。

 

長期的慢性胰臟炎是否提高胰臟癌風險,目前則尚無定論,這類疾病在胰臟以外的發炎則以潰瘍性大腸炎、硬化性膽道炎、唾液腺炎與慢性甲狀腺炎等為主。

 

胰臟炎以類固醇治療

 

台中榮總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蔡明翰表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主要治療藥物為類固醇,一天劑量大約30到40毫克,治療約一個月後若症狀改善,胰臟發炎減緩,則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維持一天服用2.5到5毫克的低劑量大約半年至1年。

 

若期間追蹤檢驗值正常,沒有胰臟炎復發即可停藥,但停藥後仍須定期追蹤不能輕忽,畢竟仍有復發的可能。

 

定期做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

 

至於要如何發現胰臟癌呢?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說,胰臟癌可藉由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99,雖然有假陽性機率,但仍能作為參考值,另外健診時應搭配高階影像學檢查,例如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

 

腹部磁振造影對臟器成像對比極佳,利用多重切面技術和不同波序造影完整評估胰臟,無輻射線,但掃描時間較長,可評估是否侵犯附近的器官及重要血管,或有後腹腔的淋巴轉移的可能。

 

而腹部電腦斷層檢查也是篩檢出胰臟癌、進行診斷及分期的主要工具,雖有輻射線但檢查時間短,搭配對比劑的使用,可發現小於0.5公分腫瘤,並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手術切除。

 

胰臟癌4個危險因子

 

1、基因,男性機率大過女性

2、肥胖

3、吸菸、喝酒

4、50歲後才罹患糖尿病患者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