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豐盈內在,才能真正淡然!接受多元存在,是對自己的善意,也是更有深度的自由

擁有豐盈內在,才能真正淡然!接受多元存在,是對自己的善意,也是更有深度的自由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這一生我們希望找到同類,懂你、明白你,雖奔跑在各自的奮鬥路上,但仍能與你互相鼓勵,更幸運者甚至並肩作戰。

 

但是在人生觀完全形成之前,實在需要結識更多與自己不一樣的人。聽來自不同文化、成長背景的男人、女人乃至無性別者的故事與想法。看到世界之大,絕不是待在井底抬頭所看到的那一方天空。懂得觀念之豐富,並沒有一定的對錯、應該或者理所當然。

 

「越多元,越強大」這條規律在美國南加州的一座充滿極客氣質的小小學府—哈威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得到了最好的應用。校長Maria Klawe盡可能從一些大型學府吸引女性和少數族裔人才。研究統計顯示,多元程度高的小班教學,讓這所學院的畢業生職業生涯早期和中期的薪酬都高於史丹福大學、賓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同齡人。

 

人的變化有時是潛移默化的,有時是猝不及防的。經過的人,經歷的事,喜歡討厭,思想情懷……在人與我原本長大的地方差異較大的法國和台灣學習生活,所聽、所見、所感受,像海水流過我的大腦、我的心臟,然後我意識到,之所以五年多沒有寫書,是因為我寫不出之前的感覺了,寫出的是自己看了覺得尷尬的作品。瞬間明白,我接下去寫的,應該與之前的有很大不同。是文化衝擊與多元價值擴展了思考範圍與深度,讓我有了更大的接受度。

 

我想寫一本好書,一本幾年後再看仍覺得好的書。許多朋友勸我放棄這個念頭,因為做生意賺的錢比寫一本書多太多,既然我已經出過兩本書,從商業角度來說已經達到目的,何必再花時間雕琢新書,不如專心從商。

 

其實,「寫一本好書」的目標真的不能隨便立,因為別說幾年後再看,就連幾個月後再改稿,我都想問自己寫的是什麼。但是至少用文字的力量記錄思想、價值觀的初心及實踐初心的過程與毅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一位讀者在我的微博留言:「二○一三年十月,看到寫你的文章,並不是羡慕你完美逆襲,那樣的故事在我那個年紀已經看了很多類似的了,且不屑一顧。我只是欣賞你那種自信果敢,就像《飄》中的女主角,遇到問題不抱怨,不沮喪,而是立馬去解決。」

 

我受人影響,別人又受我影響,我不知自己做的哪一件事可能改變了另一個人,我能做的,就是做那些能夠建構我理想中的世界的事。如果我的文字可以給他人帶來一點點力量也是很好的,也是有價值的。每個人對寫書的目的定義不同,有人以此為生,有人以此為樂,我不可能活在別人的定義裡,我的原則就是堅持自己,並接納不同。

 

二○一八年初,電影《無問西東》贏得眾人無限的好感,雖然安靜地坐在那兒,卻早已淚流滿面、心潮澎湃。片尾再現的每一位「大家」都讓我景仰。俗世裡生存,不俗的存在,生命的意義,可貴的東西,眾之價值是否為吾之追求,又要拿什麼東西留世?且看我自己,朋友們幾乎清一色地認為我應該在經商這條路上出色,而不該在寫書的途中浪費時間。但我仍然希望從心所欲,自信且無畏。

 

現代人常常感到無聊,其實是「更高精神滿足感的需求」與「遠遠不足的知識補給」之間的落差。所以,無聊時去讀書、去學習。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寬容意味著尊重、理解,信任和溝通,但不是放任、縱容或消極的無作為。

 

做《巴黎吧哩》一系列視頻,我們採訪了來自二十個國家的三十位老外,同樣的話題,他們總能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但都有道理。《奇葩說》也是如此,觀眾被辯手們的論詞動搖,這本身就說明了價值觀的多元存在。多聽多看,才不至於執迷在牛角尖裡,才不至於受不了一點不一樣。

 

在巴黎,有位朋友問我:「一個北京大學的畢業生,特別愛看書,各種各樣的書,可是三十多歲了還事業平平。你會不會覺得他很不成功?」若是五年前,可能我會這樣認為。但現在我想說「不」。

 

成功的定義不是單方面的。有些人享受內心的豐盈,只要那是他所喜歡的、感到快樂的,就足夠了。每個人價值觀不同,沒有誰一定比誰優越,沒必要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別人的生活。你只要堅持你自己,不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不要只會立目標卻毫無行動力,就足夠了。

 

 

包容是因為理解。擁有豐盈的內在,才能真正淡然。彩虹美麗是因為它不止一種顏色,接受多元的存在,是對別人的尊重,是對自己的善意,也是一種更有深度的自由。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沒有自律,還談什麼夢想:不要讓任何人阻止你追逐夢想,包含你自己》,沐光出版,童小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