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周邊血造血幹細胞銀行 刻不容緩

推動周邊血造血幹細胞銀行 刻不容緩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呂隆昇(左)、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蔡佳叡(右)。

鑑於幹細胞治療用於血癌、淋巴癌等血液相關癌症的效果已被認可,其他癌種也抱持著微弱的希望,但因為臨床測試不足,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呂隆昇、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蔡佳叡有個願景:建置周邊血造血幹細胞銀行。

「收集周邊血幹細胞,不一定是醫療的必須,而是為了儲存未來可能應用的材料。」呂隆昇指出,「青春止此一次,如果你瞭解細胞治療未來或許可藉過去健康的自己來拯救生病的自己,想要成就科幻小說裡的可能性,年輕時就必須有所準備。」

 

何謂周邊血造血幹細胞

 

周邊血造血幹細胞係指從骨髓溢至周邊血、具分裂與製造血球功能的幹細胞,相對於直取骨髓的穿刺更易取得,因而被醫界視為治療工具之一,尤其是在血液系疾病的化學治療後,人體的血液細胞跟癌細胞一起被殺死,就需要有新的造血幹細胞。

 

呂隆昇指出,醫界還研究是否能透過周邊血幹細胞分化、產生血球以外的其他細胞,形成身體修復的機制,有助對抗癌症、心臟病、神經退化等等問題。

 

蔡佳叡也表示,細胞療法證實對血癌、淋巴癌有用,但尚無法直接外推到其他癌症,總是最後多給一個機會,「當所有藥都用盡,就是細胞療法可用之時。」

 

蔡佳叡表示,細胞療法證實對血癌、淋巴癌有用,但尚無法直接外推到其他癌症,「當所有藥都用盡,就是細胞療法可用之時。」

 

現實的窒礙難行

 

周邊血液分離術已是常規的醫療程序,是生病後讓身體恢復造血功能的預防性措施。「那麼,健康的人可不可以做?」呂隆昇表示:「年輕時把一部分健康的身體以血球的形式儲存下來,等到日後有需要,就有健康的、年輕的自己來就救生病之後的自己。」這是目前此一醫療技術的思考,只是尚未得到高規的臨床數據。

 

立法院審議中的再生醫療二法裡,以再生醫療法管理細胞治療,明確規範如何用於常規醫療上的血液病等等,但對於健康民眾儲存幹細胞備用的部分則尚未定案。實證和法規都付之闕如,是幹細胞銀行推動最困難之處。

 

呂隆昇表示:「年輕時把一部分健康的身體以血球的形式儲存下來,等到日後有需要,就有健康的、年輕的自己來就救生病之後的自己。」

 

幹細胞銀行刻不容緩

 

對於幹細胞銀行,呂隆昇強調:「現在技術可行、安全性顧慮有限,只是宥於法規跟實證,應用的效益還不明確,大家如果能接受在微小的風險下,挑選合規的細胞銀行,未來不一定會用到,可是有存有保險,能接受這個想法,那此事就有機會。」

 

蔡佳叡能理解現階段還缺乏社會共識,「在我的角度,抽一點血,為以後留一點幹細胞,應該是件好事,但不是人人願意。」人們可能會質疑對自己的好處、資訊是否外流等,但建立銀行刻不容緩。

 

至於幹細胞銀行未來是否如臍帶血銀行,成為不限儲存者自用的公庫,呂隆昇說:「細胞先存著,需要用時,要怎麼動用,就是屆時的社會跟政府來決定。」

 

艱辛 但要開始做

 

呂隆昇提到「願景」,即未來每個人能在合適的時間,透過安全有效的周邊血幹細胞取得方式,保存年輕時具分化潛力的細胞,以應日後治療所需。只是在那之前,法規、實證與社會共識都還待克服,更需要投入可觀經費,還不一定有結果,他呼籲:「若社會不願意冒一場空的風險,就不會有創新。」

 

幸而兩位醫師並不悲觀,覺得這個未來並非遙不可及。蔡佳叡以智慧型手機20年來的日新月異為例,誰說醫學不會這樣一日千里呢?不管要研究多少年、是不是真用得到,「艱辛,但是總要開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