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前只懂花錢、存錢「投資都黑歷史」!吳淡如砸2千萬存養老股是「它」:每年複利20%

40歲前只懂花錢、存錢「投資都黑歷史」!吳淡如砸2千萬存養老股是「它」:每年複利20%

萬事萬物都是投資。這個理論來自於日本知名的財經作家,也是重要金融機關的投資長奧野一成。

用你的機會成本選擇一件事來做,就是十足的投資行為。

他舉的例子是一個學生參加桌球社,下課後花許多時間練習,最後贏得比賽,這也是一種投資行為。能夠拿來投資的籌碼,不只金錢,還有時間。

你投資時間去麥當勞打工,賺取工讀費用,不管是當學費、生活費還是娛樂費,那都是投資行為。

 

廣義的投資可以用如下的定義表示:

 

投資是投入現有資產(金錢、時間、能力),以圖未來獲得更多資產(金錢、時間、能力)的行為。

 

投資在自己身上叫做「自我投資」,投資在房子上叫「不動產投資」,投資在股票上就是「股票投資」。

 

那麼,我想請問你:父母為你支付學費,是一種投資嗎?

 

我認為是的,不管父母要不要求對價回報,都叫做投資。若父母付出,只為了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肯定是投資。養育孩子,看著他有成就,就算他沒養你,也仍然是投資。

 

不是回報了財富才叫投資。

 

投資,都有風險,不一定有正面回報就是了。

 

對我來說,投資最好遵守「好學生紅利」。

 

運用時間和明確選擇,讓你的投資有複利效果,是需要紀律的。不要只想「偶爾」表現好,要一直有耐性的表現好。

 

複利作用是長長的列車,你最好能夠讓它保持平穩的速度;而且,一旦上車就不要隨便下車,否則火車就開走了。

 

你會說,這講的還是巴菲特的雪球定律啊。股神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要有夠長的坡道和夠溼的雪。

 

這應該稱為巴菲特的「第一性原理」吧。

 

影響雪球大小的因素有兩個—夠長的坡道和充足的雪量。雪球會越滾越大,是投資的成果。坡道平穩,你就不會讓它掉下山崖。

 

■ 夠長的坡道:代表的是時間與紀律。請你及早開始準備投資,用時間與規律投入來累積財富。

 

■ 充足的雪量:代表投資產品必須有價值。波動過劇或大漲大跌的標的,以及不斷殺進殺出,肯定變成雪球殺手。

 

很可惜,我接觸到這個理論的時候,已經40歲了,不算早。不然⋯⋯我的雪球一定好大好大。(就讓我幻想一下!)

 

念商學院之前,幾乎完全沒有碰過任何財經類書籍,所以40歲的時候才開始接觸到巴菲特的理論。之前亂投亂買的各種盲目投資黑歷史,不勝枚舉。

 

「你真的40歲還沒開始?那我放心了。」比我年輕很多的朋友這樣問我。

 

的確是的。以金錢投資而言,40歲,第一次跨入商學院課程之前,我只懂花錢、存錢,還有亂投資。

 

不過,我並不是從40歲才開始存錢的喔。所以真正學投資時,我到底還是有一桶金的。

 

那桶金,來自於我投資了自己。我投資了我的時間寫作,我投資了我的時間學習各種技能。

 

在我自己選擇要學習的東西上,我一直在扮演好學生;考證照,就把它考完,讀書,就把它讀畢業。考試,努力準備,雖然不保證成績一定好。

 

我是中年之後才念商學院的,因為完全出自學習動機,所以真的很努力在吸收。

 

雖然也必須承認:學校老師的確教了我系統化理論架構,但是跟同學學習,還有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或失敗的決策中,會學更多。

 

向唯一的股票明牌巴菲特取經

 

 

其實巴菲特的投資並非上述說的那麼簡單,雪球理論只是一個比喻,否則巴菲特和查理.蒙格就不用寫那麼多本厚厚的書來教育投資人。

 

如果股票還真的有所謂「明牌」的話,那麼長期投資近半世紀以來,巴菲特的績效是最平均而美好的。如果有人問我,要買什麼來養老,事實上我唯一敢報的明牌和名牌,就是巴菲特。

 

我後來發現,與其自己東搞西搞,還不如相信他的價值投資。

 

我第一次想要買巴菲特股票時,是2012 年。那年,波克夏A 股約13 萬美元。好貴啊,一股要400 萬台幣左右!我當時這麼想,所以沒下手。

 

那年,我的確曾經買過美股。大家說太陽能一定是未來,所以我也買了在美國上市的「無錫尚德」股票,反正看起來不貴。2013 年,「無錫尚德」破產。

 

「還好」,我在股價剩下一半的時候,咬著牙把它脫手了。「還好」,也沒買很多,大概就賠了5 萬美元吧。

 

我真正買了波克夏股票的時候,它的股價已經是40 萬美元了,近台幣1,200 多萬。我買了兩股(你看看現在多少,就是我累積了多少)。(編按:至2023/11/3波克夏股價53萬美元,台幣約1700多萬元)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普遍認為3,000 萬積蓄可以養老,我用我投入的金額剛好可以證明是不是可以靠巴菲特養老。

 

他說過,萬一哪一天他怎麼樣了,他會將公司資金90%拿去買S&P 500 的指數就好,也就是說跟美國股市共存亡。跟美國股市共存亡,大概也等於跟世界經濟共存亡。

 

如果你看過一家公司股票很便宜的時候,你應該會認為它在股價變三倍的時候入手,實在很不划算吧?不是這樣的,請忘掉歷史價格,歷史價格是沉沒成本,請看重它的績效與價值。

 

如果你想知道我的養老股票市值多少, 可以Google。

 

在13 萬美元時嫌股票貴,到了40 萬美元時才投入,並不是盲目,而是「看透了」的結果,按照他多年來每年可以創造20%的複利,我也認為:只要自己活得夠長,就可以領到波克夏的「好學生紅利」。

 

巴菲特和查理.蒙格是好學生,他們從不違背自己的理性原則,以及價值投資法則。

 

就算他們很欣賞賈伯斯,波克夏是在賈伯斯已經過世的2016 年才開始購買蘋果股票。

 

他看中的肯定不是因為蘋果是首屈一指的科技產品公司,應該說它已經變成了一家在他眼中有價值的消費品生產公司。

 

當年,巴菲特關注蘋果的原因有四點,他以此為根據,認為蘋果會持續產出經常性收益,也就是符合他們認定的價值投資。我認為他們已經把iPhone 當成「剛需消費品」,而不再把蘋果視為新興科技公司。

 

他們的評估完全不在「科技」上,而是:

■ 已有10 億名使用15 億台有獨立操作系統的iPhone 和其他相關軟體產品。

■ 預估iPhone 使用者會持續突破,每年會增加一億使用人數,而且每年都呈現上漲趨勢。

■ 高忠誠度的iPhone 用戶回購率高達九成⋯⋯。

 

也許你現在看到波克夏A股的價格,又會覺得「你又晚了一步」了,而且,它的確很貴。那麼,其實還有B 股,我寫這篇文章時,股票在300 美元左右。

 

我真的下手買的時候,是真正體會「沒有什麼貴不貴,只有值不值得」的時候。

 

有開始總比沒開始好。

 

長期的價值投資策略才不會錯。

 

向股市天才李佛摩吸取反面教訓

 

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被稱為歷史上最傑出的交易員,曾被《時代》雜誌形容為「最活躍的美國股市投機客」。擅長放空,就算股市崩盤、哀鴻遍野,他也曾靠著傑出的技術分析獲利。據說銀行家J.P. 摩根(J.P.Morgan,摩根公司創辦人)曾經打電話給李佛摩,請求他停止放空,怕整個股票市場即將被摧毀,這讓他感覺自己像個高高在上的皇帝,隨後股市因李佛摩平倉而止跌。

 

不過,他也落入了自己的詛咒。他曾說:「投資人必須提防很多東西,尤其是自己。」儘管如此,他還是戰勝不了自己,在殺進殺出、上沖下洗的過程中,他多次破產,多次翻身,卻也長期浸泡在憂鬱症裡。

 

甚至曾因酒醉後對長子開槍,導致長子殘廢,在他63歲那一年,這位股市天才的結局,和之前我提過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殊途同歸。

 

隨著波浪上沖下洗,再聰明我們都無法次次料中世局。請看看下頁的圖吧。

 

 

不管你有沒有耐心看這張圖,你只要注意那個向上的箭頭就好了。

 

不要管那些波浪。

 

我不沖浪。

 

我現在最貴的機會成本就是我的時間,我只想拿著時間去做我想做的事情,繼續投資我的人生。至於錢滾錢,那就讓它跟著價值投資的直線走吧。

 

經過了這些年的起起伏伏,若我想證明我比巴菲特厲害,呵呵,那我一定是失智了。不要想證明你半路殺出,會比有一輩子優良考績的人更像專家!

 

熱門新聞:

最美女星20幾歲下嫁富二代,忍8年外遇悔恨嫁錯人,罹子宮頸癌輕生留遺書「人生已餵了狗」

重點

· 理論價值是直線,虛線是股價變化。

· 股價長期向上,會隨基本面變化,也受大環境影響。並以理論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漸漸縮小偏差幅度,最後向基本面收斂。

 

作者簡介_吳淡如        

臺大法律系學士、臺大中文研究所、臺大EMBA丶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碩士、嶽麓書院歷史學博士與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瑞士分校)商學博士班就讀中。

長年以來寫作不輟,右腦感性地生產故事,左腦理性地管理財富,橫跨多角經營,多年的實戰經驗,在2020年成立的Podcast節目「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中獲得廣大迴響,至今下載數已超過八億,兼顧一般大眾最易理解、最能實踐的理財方法,出版《人生實用商學院》系列,成為讀者手邊最易入手的理財教科書。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窮思維、富邏輯:人生實用商學院之致富之前先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