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花錢後,更懂得理財的意義了
從2022 年過後,我的理財模式有了很大的轉變,尤其是在「花錢」這件事情,我願意花更多錢體驗人生,甚至是創造「記憶股息」。
前陣子讀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遠流出版)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大家總是覺得要多存錢,這樣退休之後才可以安心,但卻把人生最精采的時刻花在工作賺錢上面,等到自己年歲漸長時,想要做很多事情卻都無法做到了。
曾經有位訪談的來賓說過,「你給我10萬塊,這10萬元現在跟20年後的價值一定不一樣,現在我可以去做很多想做的事情,但20年後這筆錢可能就只能讓我拿去買藥了」。
每一筆錢在於不同歲數會有不同的價值,當初我上大學時有人生第一筆零用錢5,000 元時,我覺得那是一筆天文數字,甚至有可以買下全世界的妄想。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金錢發揮更大的價值?什麼樣的花錢方式才是對的?雖然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跟你們分享我目前的看法。
有些行動不必等,有些花費不該省
2023 年開始,我每年會帶我爸媽出國一次,其實在疫情之前,我們家就有每年出國一次的習慣。只不過以往都是爸爸出錢,2023年開始,則由我支付所有的旅費。
我想趁著父母還健康、還能出遠門的時候,帶他們去那些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創造屬於彼此的記憶股息。
當有一天我們回想起每次的旅行,我相信都是會很開心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會隨著時間產生出更多的價值,這樣就很值得了。
以前我會過度思考「花錢」這件事情,覺得花錢就是要精準、解決痛點才是最值得的花費;如果花錢只是為了體驗,那大可等以後有時間或有機會再做。
我以前最常說的就是「算了,之後再說」,但也因此讓自己的人生錯過了許多體驗的機會。
曾經有人問我,「兩個30歲的人,一個人曾環遊世界,另一個人沒有,你會覺得哪個人更富有呢?」
通常大家都會很直覺的回答是環遊世界的人,因為他感覺擁有更多不平凡的人生經驗,但我們往往是另外那一個沒有環遊世界的人。
我們總覺等到自己存到多少錢、完成什麼樣的目標、達到什麼職位後,再來體驗人生,但你會發現人性是貪婪的,追逐是沒有盡頭的。
請試著讓自己在存錢與花錢之間找到平衡,打造一個滿意的理想人生。
三階段理財目標的設定,同時滿足快樂和理想
當我們找到目標後,可以把目標設定為短期、中期與長期三個階段,而在此之前,我們還需要「盤點收入」(如果每月收入不固定,可以用近三個月的收入平均值來估算)並「了解支出」,知道自己每個月有多少可支配的餘額,就能進行合理的理財目標規劃。
很多人在規劃理財時,常常忽略這個重要的前置動作,因此雖然有理財計畫,卻每個月都感覺錢不夠用、過得好辛苦又勉強,最後放棄了理財。
此外,把自己的支出分類列出,也能藉此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並找出財務漏洞,進一步養成更精準的消費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理財需求也不同,因而會有不一樣的目標。以下提供短期、中期與長期三個階段供大家參考,可斟酌調整為適合自己的目標規劃。
短期目標(0 ∼ 1年):為自己買快樂
短期目標不需用太「偉大」,因為才剛開始理財,只要找到可以讓我們感到就開心、為之心動的目標即可,就能激勵我們認真理財。
1. 設定短期目標:稍微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小確幸
‧ 新款手機、精品包或球鞋(買個自己想要擁有、稍微高價的東西)
‧ 帶父母一起出國(累積屬於彼此的記憶股息)
‧ 存到3至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讓自己生活更有保障,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意外)
或許大家看到這邊,會覺得這個目標是不是太物質或者是沒有挑戰性,但我的目的是希望你可以了解到,透過理財,可以更靠近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希望你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小確幸,體驗到原來存錢也可以買到快樂,而不單單只是壓力與痛苦。
2. 制訂行動:一個月要存多少錢才能買到快樂
將目標金額進行反推,了解到每個月需要存下多少錢。
建議大家可以額外開一個帳戶或者是善用子帳戶,每個月薪水一入帳就馬上轉帳,讓理財公式「收入-儲蓄=支出」烙印在自己的腦中,並養成習慣成為「下意識的行為」。
透過讓你怦然心動的目標來鼓勵自己堅持投資下去,也會讓人覺得這個方式很有趣,而不是必須存錢的壓力。
3. 執行範例:如果一年後要買新手機?
假如一隻新的手機是35,000 元,計算方式是35,000/12 = 2,916(元)。每個月要先存2,916 元,這樣明年才可以買到想要的新款手機。
中期目標(1~5年):讓自己過得更自由
開始習慣存錢並且完成幾個短期目標後,你會發現自己對於金錢的掌握力變得更好,甚至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了,這時候你的目標可以更進階,設定一些能讓生活過得更自由的目標。
1. 設定中期目標:為了朝更想要、更輕鬆的生活邁進
‧ 開始投資,至少投入100 萬的資金(ETF、基金、個股)
‧ 房子的頭期款(我們有5 年的時間,所以不要急、慢慢來)
‧ 存到100 萬,讓這筆錢增加自己未來的選擇權理財的中期目標最重要的是讓生活變輕鬆,當你開始累積資產後,能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被金錢綁架。
當存款達到一定的金額,就能更自由地選擇工作、學習新技能,甚至創業。
2. 制訂行動:一個月可以花多少、存多少?
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除了分享過「63雙1/2」法則,也可以用來制定行動:60%消費、30%儲蓄、5%風險規劃、5% 投資,這個比例可以依照自己的目標來進行調整。
3. 實踐範例:如果5年內要投資50 萬,每個月的投資金額佔比多少?
假設希望在5年內可以投資50 萬,計算公式則是「50萬/5 年/12 個月=8,333元」, 也就是一個月要撥8,333元在投資上(這裡指的是投資的本金,並沒有包含獲利的金額)。
如果每月薪資是5萬,投資的8,333元約占17%,這時候你可以再依照這個方式去調整其他的比例,可能變成55%消費、23%儲蓄、5%風險規劃、17%投資。比例法則最棒的地方,就是隨時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現況做出彈性調整。
作者簡介_李勛
沒有富爸爸、非財經科系背景出身,在25歲存到了第一桶金!以前專注在暴力式存錢,現在懂了理財就是要同時懂得如何花錢,目標是過自己理想中的人生,想鼓勵所有正在理財、卻感覺處處碰壁的投資人,不要和其他人比較獲利多少、存款多少,而是有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著手理財永遠不嫌晚,從意識到「為什麼花這筆錢」,就是最好的開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存錢不是痛苦又委屈的忍耐,而是怎樣用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規劃一個「有所選擇的人生」。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5年從零到500萬的理想生活:5千元就能開始!克服月光和漏財,不壓抑需求也讓資產成長有感》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