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指「瘀青」5個月竟是黑色素瘤!3種皮膚癌屬它最惡,媒體人陳文茜也受害…哪些變化不尋常?

腳指「瘀青」5個月竟是黑色素瘤!3種皮膚癌屬它最惡,媒體人陳文茜也受害…哪些變化不尋常?

如果身體肢端出現久而未癒的深色「瘀青」,千萬別輕忽!台北一名76歲林姓老翁,5個月前發現右腳大拇指有一小塊深黑色痕跡,本以為是撞傷導致的瘀青未散,但1個月前「瘀青」擴大,檢查後發現罹患「肢端黑色素瘤」,必須截肢避免腫瘤繼續生長轉移。醫師提醒,如果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公分、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是否為黑色素瘤。

 

據衛福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皮膚癌新增4206例,位居十大癌症第9名,發生率逐漸上升。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廖澤源指出,皮膚癌指的是由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惡性腫瘤,根據其來源細胞的不同,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等類型。

 

其中,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常出現在臉部、耳朵、脖子等陽光容易曝曬到的地方,生長緩慢、轉移風險低但可能會局部侵犯組織;其次則是鱗狀細胞癌,具一定轉移風險。

 

黑色素瘤雖然相對少見,卻會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且可能迅速轉移至淋巴、肺部、肝臟及大腦等各個器官。如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底癌症復發,切片後就發現是第4期黑色素瘤,比她原先罹患的肺腺癌更兇惡。

 

廖澤源說,林姓老翁罹患的「肢端黑色素瘤」,正屬於黑色素瘤的一種臨床分型。

 

肢端黑色素瘤發生與基因相關,有哪些症狀?

 

當初林翁以為腳指黑色恆基是先前兩次意外撞傷所導致的瘀血,求助坊間診所也這樣說,沒想到1個月前黑色痕跡有擴大趨勢,所幸患者女兒警覺,勸父親再去大醫院找皮膚科醫師尋求第二意見,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發現是肢端黑色素瘤,需要透過廣泛切除病灶阻斷腫瘤生長以避免轉移,因此轉至整形外科進行截肢評估,術後恢復良好,定期回診追蹤。

 

廖澤源表示,肢端黑色素瘤發生的原因與基因相關,發生位置主要在手、腳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會疼痛,常被誤認是受壓迫或撞擊所導致的瘀血而輕忽。

 

他提醒,如果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mm、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是否為黑色素瘤。一般會透過理學檢查、皮膚鏡檢查與皮膚切片病理檢查進行診斷。

 

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醫師會評估需要截肢的範圍,目的在於根除病灶、避免遠端轉移,爭取存活機會。部分病人術後則會由醫師評估,進行免疫或標靶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病人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並妥善進行傷口照護與肢體復健。

 

廖澤源呼籲,平常應該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若有異常變化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僅為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什麼樣的「痣」建議切除?

 

除了要注意肢端不明的「瘀青」,每個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痣」存在,這些黑痣是「黑色素細胞」一團一團的聚集,可能長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些痣生長的位置不太美觀、有些會影響生活作息,有些甚至會造成病變,尤其是生長在易摩擦、肢端及指甲溝的痣,以及周圍不規則、先天性大片黑痣等「這4種」,最好要進行手術切除治療。

 

●對稱性:把痣分成上下左右,若外觀不對稱,就考慮要看醫生。

 

●界線:痣的界線、邊緣不平整、不清晰,或是不光滑,甚至出現「手腳」。

 

●顏色:如果痣「黑到發亮」代表是健康的,「淺灰色」也不用擔心。如果色素不平均或顏色太多(雜色),就要留意。

 

●直徑:大於、等於0.6公分要注意。

 

●產生變化:表面明顯凸起,或是出現掉毛、潰爛不癒合現象。

 

另外,安南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王冠智提醒,有些痣生長在穿戴胸罩處或腰際處,容易導致長期穿衣摩擦,造成生活不適,建議可以拿掉。而長在肢端(手腳)或指甲溝等特殊位置較易轉變成惡性黑色素瘤,需要注意觀察。還有伴隨新生兒成長的大片黑痣,同樣可能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早期切除可減少病變機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