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練習,回到當下
所謂覺知,也就是專注當下的覺察力,它能讓我們注意和感知到「有什麼」、「是什麼」,但不會產生意見、想法和判斷;也能讓你以不帶批評的方式,更全面看清人事物的真實樣貌。也就是說,當你發現自己進入批判、回憶和想像的世界時,可以選擇不要跟著這個思緒走,而是立刻把自己帶回到當下的此時此刻。
比如當你正在工作、陪孩子玩耍,或與你的伴侶吃晚餐時,都有可能會心思飄移,而且當然,你的思緒在一天當中早已不知神遊過幾回了,但這卻會是你第一次有意識地觀察到這個現象,所以這可能會令你覺得陌生而感到有點不安,你可能還會產生「哇喔,我正和我愛的人在一起,但心思卻不在他們身上,真是太不應該了!」這類的自責。但請記住,不要產生批評自己的念頭,或是有負面的想法,只要以不帶任何情緒或自我批判的方式,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眼前正發生的事上,讓「心」重新跟自己在一起。
這些練習的重點不在於要你專心,而是要你在分心時立刻把注意力找回來,增強停留在當下的能力。以下就是五種能讓你活在當下的實用練習。
練習一:有意識地練習
當你分心,或不自覺想上網瀏覽或看手機時,就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逐漸拉回來,把焦點放在手邊的工作上。
一開始先練習十分鐘。比方說,在進行令人緊張或心煩的事情時,例如要準備一場大型簡報,或正在處理煩人的報稅問題等,都可以藉此練習訓練專注力。或許你還可能會發現,這個練習不像你想像中的單調乏味,還會令你脫胎換骨,甚至樂在其中呢!
又或是當你準備晚餐時,告訴自己,切菜速度的快慢,或是你能多迅速搞定晚餐都不重要,重點是你能專注於「切菜」這件事,並從中尋得下廚的樂趣。總之,要留意你正在做的事的每一個細節。
練習二:冥想
據報導,在二○一二年共有高達一千八百萬的美國人練習冥想,這占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八!正念運動日益盛行,再加上大量研究實證有效的支持,這個數據可能至今更為增加。
冥想(在第三章有更大篇幅的討論)可以幫助你培養靜心和安定的狀態,不再陷入追逐未來的焦慮循環中。研究顯示,冥想經驗豐富的人,其大腦與心神渙散相關的區域活動也會較少。
我教導許多人練習冥想多年。大家常常會在進行冥想後說:「房間看起來變鮮豔了!」這並不是冥想增強了他們的視覺(就我所知,沒有任何研究證實會有此種效果),事實上,是當他們的心安定下來時,會導致他們感覺更加臨在,因此能用心留意並感受周遭的環境,不似剛進入房間時心情浮躁,諸多的雜念使他們無法擁有專注的感知。
冥想的形式有很多種,找一個適合你的方式,像是瑜伽、以瑜伽為基礎的呼吸運動、太極拳,或只是在大自然裡安靜地散個步,都有助於安定你的心念。
練習三:專注呼吸
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有效修行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能讓心「固定」在當下。當你發現心思正四處漫遊時,就深吸一口氣,並在吐氣的同時,放掉你的雜念,彷彿你是有意識地把它們從體內呼出來。如果你被周遭的聲音或情境干擾而分心時,就慢慢把注意力拉回來,再度專注在呼吸上。尤其是當你處於糾結的困境中不可自拔時,進行這個練習更會令你感受到靜心的奇效。
另一個研究證明有助於增強注意力的呼吸練習是數息。「息」就是呼吸,數息也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方法是:每呼吸一次就在心裡默數一下,數到十後就重來。雖然這個練習聽起來有點單調,但它可以藉由把全副心思放在觀察呼吸的方式上,提高專注力,身心也在過程中漸漸安頓,並達到靜心、沉澱的效果。
練習四:確實體驗愉悅
這個練習還滿有趣的。當你感覺到愉悅時,閉上眼睛,全然與你所感受到的那份愉悅同在。不管是情緒感受(比如:愛)或是感官感受(比如:美食、觸覺或聲音),都要充分品嘗並欣賞那種感受或經驗。
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而非快樂時,當然無法感受到快樂。學習沉浸在愉悅的經驗之中,有助於延續這種感覺,也比較不會貪婪地需索無度,因為你體會到的經驗已令你深覺滿足。
練習五:遠離
3C產品最棒的臨在與喜悅的一種練習方式,就是有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時間都不使用科技產品。這種體驗最適合在大自然裡進行,不做任何事,就只是漫無目的地散步,或是凝視天空發呆,讓心完全休息放鬆。
起初這可能會讓你感覺不太自在,或許還會覺得有點煩躁或焦慮,因為你不習慣「什麼都不做」,它甚至會讓你感到不自在(有個研究甚至還顯示,人們寧願給自己電擊,也不願一個人無所事事,就只是呆坐著)。但試試看你能不能度過那種狀態。
那只是個過程。
Pinterest 網站的創辦人艾文‧普萊斯(Evan Price),就深諳「讓自己關機」的重要性。他曾告訴《紐約時報》,他很喜歡和妻子一路開車到手機收不到訊號的這種遠距離兜風。
我也曾經和我先生到墨西哥的一處鳥類保育區,那裡的度假村既沒有電也沒有網路,完全遺世獨立。我們身處大自然中,聽著陣陣的海浪聲,看著一群群紅鶴,這種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令我超興奮的,但我們還是花了至少三天的時間才完全適應。顯然,已經習慣忙碌不休的心,還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安頓下來。
有則著名的寓言,故事是有位成功富有的投資銀行家,鼓勵一名在碼頭上釣魚、身分地位卑微的墨西哥人,要釣到更多魚,坐大他的生意,以便賺更多錢,最終成為百萬富翁。
釣魚人疑惑地問道:「這樣做是為什麼?」銀行家回答:「因為你就可以退休、放鬆,只要釣魚就好了。」然而,這就是這個釣魚人打從一開始就在做的事。這則寓言說明你可能深陷名利追逐之中,而忘記自己當初追逐的最終目標其實就是快樂。
在上過我們的幸福課程,也學習冥想之後,賈姬開始有意識地活在當下。最後她在史丹佛表現卓越,甚至可以說是她同輩中最受歡迎的學生之一。賈姬專注在她的課業與課外活動上,也享受她的人生,心中喜樂滿溢。她那充滿感染力的喜悅產生的必然結果是:與人產生密切連結,也擁有絕佳的人際關係,這對她畢業後的職涯幫助很大。
賈姬的故事告訴我們,活在當下的必要條件是放慢腳步,把心放在此時此刻。起初這樣的轉變可能很不容易,但是它對幸福和成功的影響之大,值得我們努力嘗試。
只要你每天花十分鐘靜下心來,真正體會並關心自己「正在做什麼」,一定可以感受到更深層的專注與平靜,也會發現自己對壓力與挫折的包容度都有顯著的提升。
快樂成功學
◆追逐未來,會讓人忘記活在當下。
我們常以為,只要達到「某個目標」,就能獲得快樂與成就感。於是,我們花費大量時間思考未來及安排計畫,讓自己覺得很有生產力,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因為當你集中注意力在計畫未來時,會忽略身邊正在發生的事,這種情況可能令工作或家庭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更重要的是,不斷思考未來會讓你總是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中,無法更好地完成工作,進而降低生產力。
◆專心一致比一心多用效率更高,感覺更幸福。
「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會讓人更有生產力」的想法並不一定正確。事實上,當你多工處理時,會令你每一項工作的效率都大大降低。
有研究證實,邊開車邊與人說話,對駕駛的專注力將降低三十七%。而當你百分百投入一件工作時,會體會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即使是枯燥無聊的任務,專注力也能讓人樂在其中。
◆活在當下、保持專注力需要不斷練習。
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你把自己帶回當下,像是去除工作中不必要的干擾(如:整理你的工作環境,暫時登出收件匣,或將手機設為靜音狀態等);又或是在一小段時間內只專注做一件事,你可設置一個計時器,當你在這個小時段內完成工作後,你會發現自己更樂在工作,也更有成就感。
冥想也是一種能保持專注的方式。當你冥想一段時間後,會變得更加平靜,對周圍的事物更加關注,甚至有些人在冥想後表示,他們覺得四周的色彩變得更鮮豔了。
韌性,是最好的抵抗力
充分發揮與生俱來的韌性
覺受來又去,如雲行空隙。
正念之呼吸,將我心舟繫。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二○一一年三月,金融界的一位青年才俊──安東尼奧‧奧爾塔-奧索里奧(António Horta-Osório),獲命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英國五大銀行執行長,領導勞埃德銀行集團。他的上任肩負著許多人對於勞埃德的期望,因為該集團正面臨許多難題與挑戰。他勤奮工作、不知疲倦,經常創下一週連續工作九十個小時的紀錄,焚膏繼晷的努力,終於扭轉這家銀行的劣勢。
然而,在奧爾塔-奧索里奧接任位高權重、壓力龐大的執行長職位八個月後,他因為過勞請了長期的病假,難以承受的高壓讓他連續五天無法入睡。他請假的消息一曝光後,該集團立刻損失十億美元的市值。
人人都想要成功,但成功會讓你變成什麼樣子,則視你對自己的期許而定。你可能想成為搖滾明星、舞藝精湛的舞者、手藝了得的廚師、名流的私人教練、公司的執行長,又或是最棒的父母……等。我們都想施展出自己所有的潛能。說到我們的目標、夢想和抱負,沒有人想要低於平均標準。而我們從中學到的一件事,就是我們需要前進的動力,也就是驅動力,或者你要用「野心」、「動機」、「進取心」或「渴望」來稱呼也可以。
原則上,驅動力是種正能量(當然也得視狀況而定)。但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生活在超速步調中,科學的證據與我們自身的經驗都讓我們看到,人們正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那就是:慢性壓力。
在歷史上,人類曾在巨大的壓力下生活著,像是飢荒、戰爭、疾病、天災以及嬰兒的高死亡率等,這些都是持續好幾個世紀的大問題。時至今日,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必再與這些壓力源搏鬥了,但人們的壓力指數卻始終史無前例地居高不下。根據美國壓力研究中心在二○一四年從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中獲得的一份調查報告,記錄了這些高壓數據:
●員工每年與壓力相關的醫療支出:三千億美金。
●長期飽受壓力導致身體不適者:占百分之七十七。
●長期飽受壓力導致心理不適者:占百分之七十三。
●自覺因壓力而無法入眠者:占百分之四十八。
(本文摘自《你快樂,所以你成功:史丹佛大學最重要的快樂心理課,讓幸福化為成功力【快樂致勝版】》時報出版,艾瑪‧賽佩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