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已躍居我國青少年死因第2名,但不只年輕人易陷憂鬱,走過人世風霜的熟齡者同樣容易「想不開」。研究顯示,全球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為13.3%;而國健署2022年發布的《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則發現,台灣65~74歲老年憂鬱症患者盛行率約11.7%,75歲以上老年憂鬱人口盛行率更高達19.7%。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曾分享案例,一名75歲奶奶原本享受退休生活,卻在半年內變得異常安靜,常嘆氣、食慾不振,體重減輕4公斤。家人誤以為是「老人家就愛厚操煩」,直到她出現過度自責感,甚至被發現站在陽台邊緣,才緊急帶她就醫,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合併焦慮症。
台灣臨床TMS腦刺激學會理事長、振芝醫療創辦人洪敬倫指出,許多輕生個案在行動之前,早已留下蛛絲馬跡,卻常被誤解或忽略。此外,憂鬱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心理慣性,像是過度體貼、求助內疚,甚至以幽默或客套語掩蓋心情,這些其實都是需要家屬、朋友多加留意的警訊。
隱藏在日常中的「隱形遺書」
1、日常對話裡的微弱求救
許多人在社群貼文、訊息或談話中,會不經意留下一些「道別」的痕跡,例如突然回顧美好時刻,清理物品、交代未來安排,甚至寫下「感謝美好的曾經」,「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等具有總結意味的訊息。
洪敬倫提醒,這些並不是偶然,而可能是一種隱形遺書。他強調:「當一個人異常地主動告別、或把責任交代得特別完整,家屬要停下來多關心,因為那可能是離世盤算的外顯信號。」
2、常把「沒關係,我沒事」掛在嘴邊
「不要麻煩別人」、「要顧全大局」常被視為美德,但在診間裡,這卻是許多憂鬱症與焦慮症患者的共通習慣。
洪敬倫指出,從小被教育「要懂事」的人,常把旁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堅持著一份「不讓別人擔心」的體貼,往往在壓力下會更容易沉默不語,連最親近的人也看不出來。
他提醒,當一個人總是先用「沒關係、我沒事」來表達,其實很可能代表「他已經習慣不表達痛苦,長期下來,會讓危險被忽略。」當他們想要求助,又會產生深刻的內疚:「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要麻煩別人!」更進做出結論:「沒有我大家會過得更輕鬆」,此時自殺風險將急遽提升。
3、突然變得正向,一切都「看開了」
當憂鬱症患者決定把死亡當做結束痛苦的出路,所有的問題與糾結都不再重要,反而會帶來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他們可能會表示自己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或是說自己終於「看開了」。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轉折,我們不能放心得太早,反而應該格外留意,了解是否有合理的改善因素。
延伸閱讀:
當親友出現這些狀況,我們可以怎麼做?
洪敬倫建議,家人或朋友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上述情況,可以採取三個步驟:
●以具體問題開啟對話,例如「最近你好像比較累,是不是睡不好?」這樣能比「你怎麼了」更容易讓對方開口。
●傾聽對方時,多鼓勵她表達心情,不要急著回「想太多了」或「別這樣想」,避免否定感受,才能減少孤立感。
●如果狀況持續,最重要的是陪同尋求資源,例如就醫、心理師諮詢或撥打專線,讓專業介入支持。
從「看不見」到「說出來」
洪敬倫強調,社會不該再把微笑當作堅強,也不該把懂事視為美德。這些隱形的習慣會一點一滴侵蝕一個人的心理邊界,沒有說出口不代表沒有需要,只是放棄了被理解的可能。
每一句「我沒事」,可能都需要一個願意停下來陪伴的人。
在9月10日「國際自殺預防日」前夕,洪敬倫提醒,預防不是口號,而是一次次的牽手與傾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看見。」如果你是家屬,願你願意停下來聽;若你正經歷痛苦,也願你給自己一個出口,讓需要幫助的心聲能被聽見。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