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為打點滴住院,門診也能完成靜脈治療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過去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與關節炎等感染症病人,原本需要住院使用針劑抗生素治療,新制則讓醫師可在急診或門診開立處方,只要患者病情穩定,就能每日回院透過「門診點滴」完成療程,不必長期住院。
「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採包裹式計費,5日為一個療程,一日施打1次者給付處置費1031點,2次以上為1234點,另有500點個案管理費供醫院追蹤病人狀況,藥費與檢驗費另計。
健保署估計,全台每年約有20萬人因感染症住院,若有1成病人改採門診治療,將有2萬人受惠,不僅可釋放病床,也預期可省下3億多元健保支出。
95歲爺靠「門診點滴」打敗骨髓炎
95歲的汪爺爺去年因泌尿道感染短暫住院,卻因不適應病房環境而嚴重失眠、情緒失控,最後提前出院。
近日他因「腰椎骨髓炎」需長期抗生素治療,傳統療程約需住院6至8週,讓爺爺萬分抗拒。
最後,醫師評估後建議爺爺採「門診點滴」方式治療,只需每天由家人陪同到醫院接受約1小時的點滴注射,療程順利、安穩且無副作用,2週後症狀明顯緩解轉為口服抗生素治療。
汪爺爺不僅病情改善、夜夜好眠,開心地說:「我在家睡得比較好,也比較自在!」讓家屬鬆了一口氣。
具3要件才適用,友善高齡慢性病族群
臺北醫院感染科主任林武甫指出,許多感染症患者原本得住院數週,像汪爺爺罹患骨髓炎,治療一般需住院連續打針2至4週,病況改善後再評估轉為口服藥物,整體療程約需6至8週,住院超過1個月者並不罕見。
但不是每位病人都適合長期住院,例如汪爺爺因高齡、睡眠障礙與住院環境排斥,非常希望能在門診接受治療。
醫師評估爺爺身體穩定、具自理能力與家庭支持充足,與家屬密切討論後,決定採用「門診點滴」進行療程。
林武甫指出,過去這些病人住院幾週,每天只為打1、2次點滴,其餘時間都待在病房;如今只需每天定期回診注射抗生素,即可返家休養,不用請看護或家人陪住院,甚至有人能在治療期間,仍每天返回公司上班。
這項計畫不僅減輕病人與家屬身心與經濟負擔,空出的床位也能提供需要住院的病人,可謂雙贏。
不過林武甫也提醒,「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適合病情穩定、具一定自理能力,或有家屬能協助就醫與處理突然狀況的患者。
此外,病人也須能配合門診時間安排,才能完成療程。
林武甫強調,OPAT無法完全取代住院,而是在醫師、病人、家屬充分評估討論後的彈性選項,尤其對高齡者、慢性病或有住院焦慮恐懼者,是一項貼心的新解方,讓更多病人可選擇「不住院也能好好治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