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投資ETF,十年後翻倍變1800萬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72歲的大森雄一退休十年後,跟老同事木下相約聚會。他們兩人年齡相仿,過去薪資與退休金也相去不遠,因此互道近況後,自然聊起退休生活與老後資金。
大森感慨十年來通膨率加速,光靠3千萬日圓(約新台幣6百萬元)的勞退金,根本撐不住生活。沒想到木下卻淡淡地說:「我把退休金其中的2千萬(約新台幣4百萬元)拿去投資,結果現在總金額翻成4倍以上!」
原來木下把退休金分成兩部分,2千萬日圓投資美國S&P 500指數基金,十年來拜蘋果、微軟、Google等公司股價翻倍,投入金額也增值至近9千萬日圓(約新台幣1800萬);剩下的1千萬日圓做定存,總資產早就突破1億(約新台幣2千萬元)。
退休金放定存反縮水,通膨率吃掉孳息
反觀大森的戶頭,存款數字則不斷遞減。
他當年想著:「這筆退休金是養老保命錢,絕對不能虧損」,因此將多數資金投入年利率0.03%的定存,但求安心無虞。
但過去十年來,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約11%,「每次到超市採買,都感覺『漲價了』!」加上醫療、房屋修繕等額外支出,就算每月仍有24萬日圓(約新台幣4.8萬元)勞保年金可領,仍不足以應付日常,逼不得已解掉部分定存。

甚至原本0.03%的年利率,後來還降到0.01%,導致大森十年間實際資產價值縮水約320萬日圓(約新台幣64萬元)。
「沒想到一個決定,竟讓退休金拉開這麼大差距……」大森悔嘆,現金越放越薄,如果當年能稍微學一點投資,或許兩人的落差就不會這麼大。
怕「賠本」!6成國人靠存款退休
像大森這樣悔不當初的退休族,其實不是單一案例。據日本金融廳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日本人有2至4成拒絕金融投資,原因是「怕賠本」、覺得「投資像賭博」,或相信「錢放銀行才保本」等。
事實上,多數台灣熟齡族也認為「現金是王道」。據2025「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顯示,民眾主要退休理財工具前3名,以新台幣存款占大宗(59.4%),其次才是股票(43%)和保險(28.9%)。
其中交叉分析發現,25歲到39歲青世代理財相對積極,主要選擇股票、ETF投資;55歲以上熟齡者則偏好穩健布局,股票、保險投資並重。
國人退休準備:理想 vs 現實
🕒 開始存退休金:理想 vs 現實
| 項目 | 理想 | 現實 | 差距 |
|---|---|---|---|
| 開始存退休金年齡 | 39歲 | 45.15歲 | +6.15歲 |
💰 退休後生活費:期望 vs 可存到
| 項目 | 期望生活費 | 預估能存到 | 落差 |
|---|---|---|---|
| 每月金額 | 39,901 元 | 32,778 元 | -7,123 元 |
| 日常換算 | 每天少買 2 個百元便當 | ||
😟 對退休金的悲觀評估
| 認為未來退休金不到 2 萬元 | 34.7% |
| 每月可存退休金不到 1 萬元(未退族) | 70.4% |
| 影響最大族群 | 青世代、40–54 歲三明治族 |
🏦 國人如何準備退休金
| 自行存退休金 | 62.4% |
| 仰賴社會保險(第一層) | 64.1% |
註:自行存款比例已與仰賴社會保險的比例接近,顯示多數民眾有「自備款」意識。
🔧 最常使用的退休理財工具
| 排名 | 工具 |
|---|---|
| 1 | 臺幣存款 |
| 2 | 股票 |
| 3 | 保險 |
| 青壯世代 | ETF 擠進前三名 |
資料來源:2025「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
「錢」隨時間變薄,複利投資越早越好
不過理財作家嫺人坦言,錢的價值會隨時間變薄,假設通貨膨脹是2%,現在需要1千萬元才能穩退,那麼20年後就可能要準備到1,486萬元了。
因此若設定65歲退休,「可複利的年數」越長、「年化投報率」越高,就越能輕鬆達到目標。
嫺人舉例,假設月薪6萬元、一毛存款都沒有,在45歲這一年開始發憤圖強存退休金。只要每月能存2.7萬元,並投入年化報酬率5%的商品,一路累積到65歲退休,累積複利報酬就能達到約1,125萬元,「晚起的鳥兒也能存到1千萬。」
但同樣一筆錢只放定存,以2025年11月臺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固定利率1.725%來算,20年後約僅能存到779萬元,大約是1,486萬元的一半。
如果是像上述案例中的木下先生,在退休時將整筆勞退金(4百萬元)投入股市、年化報酬率5%的話,十年後累積複利報酬也可達到659萬元。相較之下,若4百萬放在年利率1.725%的定存,十年連本帶息約475萬元,兩者金額就差了183.5萬以上。

第三人生理財需考慮「變現性」
樂活大叔施昇輝則指出,進入第三人生,不再有固定收入,現金變得更加重要;進行任何投資,都該想到「變現性」是否夠高。
他比較各種理財工具表示,銀行存款最方便,但利息實在太低。外匯、黃金變現性不差,但卻是效率很差的投資工具。此外,房地產變現需要時間,在房價高檔時買進,也不一定真能獲利。
施昇輝認為最好的投資標的,還是股票,「賣掉2天後就能拿到錢,但要承擔股價波動的風險。」他建議,留下2年生活費做生活緊急預備金,就沒有變現股票可能造成虧損的急迫性,進而規避股價波動的風險。
選股則以股息殖利率(=股息÷股價)至少有5%的股票為優先,但必須同時符合「幾十年來每年都有配息」以及「企業規模大到不可能倒閉」這2個條件。
如果真不知如何選股,與台股連結的「指數型基金」(ETF)中,有很多股息殖利率都能穩定在5%左右,例如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0056(元大高股息)。
不過,退休後的熟齡族沒有薪水收入補貼虧損,仍必須考量股市下跌風險。最好評估自己能承擔的投資風險,再謹慎投資。尤其別相信一夜致富的神話,避免誤踩投資詐騙,那才真的血本無歸。
本文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