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生命末期

顯示第 213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4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半年!譚艾珍與歐陽靖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tCol 2019-06-13

林芷揚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半年!譚艾珍與歐陽靖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生命最後一哩路,好好走!65歲資深藝人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日前至醫院諮商,互為彼此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見證人,預約自己的善終。譚艾珍曾見過許多不知是否該替重病家人拔管、讓病人好走的例子,鼓勵民眾都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讓家人彼此安心!

閱讀更多

兩人深愛彼此,卻得不到家長的許可…她和癌夫在死前完成婚禮:「我下輩子還要嫁你!」

tCol 2019-06-12

高醫安寧團隊、劉盈慧

兩人深愛彼此,卻得不到家長的許可…她和癌夫在死前完成婚禮:「我下輩子還要嫁你!」

2017年的農曆年,故年將盡、新年將至,在這年節轉換之時,一位即將離世的病人與他深愛的家人,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內科病房內,迎來了人生最難忘的一場婚禮。

閱讀更多

那些無常教我的事:人生就是不斷的取捨,取是一種本事,捨是哲學

tCol 2019-05-03

人生雜誌

那些無常教我的事:人生就是不斷的取捨,取是一種本事,捨是哲學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取捨,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種哲學。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閱讀更多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

tCol 2019-04-22

林芷揚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神經外科名醫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

閱讀更多

吳念真/那些安寧教會我的事...

tCol 2019-04-11

安寧照顧基金會

吳念真/那些安寧教會我的事...

導演吳念真去年(編按:2015年)曾因摔傷導致顱內出血,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彷彿死過一次」的親身體驗,讓它理解:豁達面對,就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只有學習接受死亡,才能在臨終那一刻安詳離開。

閱讀更多

「決定好了嗎?要救嗎?」人生最後一哩路,請讓我自己做決定

tCol 2018-11-15

商周出版

「決定好了嗎?要救嗎?」人生最後一哩路,請讓我自己做決定

在生命的盡頭,我們希望保有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樣醫療措施的選擇。只是,什麼樣的狀況,你才會覺得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呢?

閱讀更多

普悠瑪翻覆》面對生命無常,除了把握當下,你還可以這樣做!

tCol 2018-10-22

林芷揚

普悠瑪翻覆》面對生命無常,除了把握當下,你還可以這樣做!

昨(21)日傍晚發生台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脫軌翻覆的意外,目前已知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傷就醫,傷亡慘重引起民眾驚恐,罹難者家屬面對親友驟逝更是悲痛不已。快樂出門,卻無法平安回家,人生無常只在一瞬間,我們該如何面對?

閱讀更多

「爸的最後一刻身上好乾淨,沒有鼻胃管、沒有尿管…」安寧醫師的人生課程

tCol 2018-09-07

商周出版

「爸的最後一刻身上好乾淨,沒有鼻胃管、沒有尿管…」安寧醫師的人生課程

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想跟親愛的家人說些什麼?(複選)A. 道謝:謝謝你照顧我,陪伴我走這一生。B. 道歉:如果之前有對不起你的地方,請你原諒。C. 道愛:這一路你辛苦了,我真的好愛你。D. 道別:有一天,我們都會在另一個世界再見面。E. 其他(請說明)

閱讀更多

陳秀丹/讓老人家有尊嚴地善終,國外做得到,我們呢?

tCol 2018-06-26

愛在三采閱讀

陳秀丹/讓老人家有尊嚴地善終,國外做得到,我們呢?

有一位澳洲籍的主治醫師,他是一位相當知名的靈性照顧醫師,常應邀到臺灣及世界各地教學、演講,有一次我出席在菲律賓召開的「亞太安寧會議」,這位主講醫師開場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說:「其實今天我的內心是充滿著深度哀傷的,因為我高齡九十二歲的父親,就在我要出發來此地的前兩天,在家裡往生了......。」

閱讀更多

最終微笑離開,生死兩相安 黃勝堅:安寧療護減少痛苦,更化解人生恩怨情仇

tCol 2018-06-21

林芷揚

最終微笑離開,生死兩相安 黃勝堅:安寧療護減少痛苦,更化解人生恩怨情仇

急診室裡,突然送來一位骨瘦如柴、喘得上氣不接下氣的老先生,醫師一看立刻對病人兒子說:「你父親現在呼吸衰竭,如果不插管很快就會走了!要不要救?」救人是醫師的天職,簡單一句問話卻讓家屬的心狠狠揪成一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急診室常常送來這樣的病人,醫護人員有告知義務,也必須尊重家屬,但「你這樣問我,我怎麼回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