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冠狀病毒之父警告:病毒會再來 人類須備戰

台灣學界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是全世界最先參與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之一,面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發的武漢肺炎(COVID-19),他指出,即使隔離做得好,病毒也很有機會再來。

與今年77歲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初次見面,他一點架子都沒有,耐心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

 

賴明詔從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隨即到美國加州大學深造,展開他的研究生涯,回想起50年前,賴明詔驕傲地說:「我們(和指導教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證明癌症基因的存在」。

 

致癌基因在當時是熱門研究領域,賴明詔因此聲名大噪,從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博士班畢業後,在南加州大學順利從助理教授、副教授,一路升到教授,甚至成為卓越教授。

 

Peter Vogt 教授(下圖左)與當時是USC助理教授的賴明詔(下圖右)合作多年,賴明詔表示,有他的賞識才有今日的他。

▲Peter Vogt 教授(下圖左)與當時是USC助理教授的賴明詔(下圖右)合作多年,賴明詔表示,有 Peter Vogt 的賞識才有今日的他。

 

在南加州大學擔任教授期間,賴明詔和一位研究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神經科教授合作,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越做越有趣」,賴明詔因此放棄癌症病毒研究,轉攻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常見於自然界 起初對人體只引起傷風感冒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冠狀病毒很不尋常,是自然界最長、最大的RNA(核糖核酸)病毒,蝙蝠、老鼠、牛、豬、貓、狗體內都存有冠狀病毒,這類冠狀病毒在牠們身上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病,因此家裡有養貓、狗等動物,都會需要替牠們施打疫苗。

 

1960年代英國研究發現冠狀病毒在人身上會引起傷風感冒,但並不會出現嚴重大病,因此沒什麼人對冠狀病毒有興趣,不過還是堅持繼續研究。他笑說,那時申請研究經費,都要表示「冠狀病毒未來可能會很重要」,才有機會拿到錢,但其實他自己心裡也沒有底,未來冠狀病毒是否會大面積影響人類。

 

冠狀病毒因SARS受矚 賴明詔基礎研究派上用場

 

直到2003年,亞洲地區突然間發生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當時人在澳洲開會的賴明詔接到美國記者的電話,記者告訴他,SARS好像是冠狀病毒所引起,他嚇了一大跳,難以置信。

 

冠狀病毒因SARS討論度瞬間飆升,回美國後,賴明詔常接受美國電視台訪問,「有一天到辦公室,美國電視台NBC、ABC、CBS在辦公室前面等著要採訪」,由於當時專攻冠狀病毒的學者不多,賴明詔變得相當忙碌。

 

賴明詔於美國南加州大學(USC)實驗室。

▲賴明詔於美國南加州大學(USC)實驗室。

 

其實當時賴明詔已決定要搬回台灣,受當時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邀請,預計在2003年夏天至中研院擔任副院長,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SARS在2003年2月公開並大爆發,賴明詔臨時決定先回台灣二週。

 

當時賴明詔身旁的人都力勸他別回台灣,擔心他可能因染煞而有生命危險,如今回想起來,賴明詔認為那是個很難得的經驗,「回來的時候,我在東京轉機,從東京到台灣飛機上只有我一個乘客,真的覺得很孤單」。

 

身為一名基礎研究科學家,賴明詔回到台灣分享關於冠狀病毒知識,參與SARS團隊,與不同的研究人員討論,「我們那時非常興奮,覺得所學終於可用到人的身上」。

 

新型冠狀病毒史上最強 易進入細胞與受體結合

 

目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有7種,其中較廣為人知的包括: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病毒要感染細胞,它必須先與細胞表面的一個受體(蛋白質)接觸後,才能夠進入細胞裡面。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是使用同樣一個受體進入細胞,但新型冠狀病毒與受體結合的能力,比SARS病毒多了好幾倍,繁殖得更快、更多。

 

賴明詔認為,在所有冠狀病毒中,新型冠狀病毒是歷史上最強、最毒的病毒,「這在自然界是很不可思議的」,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流行病,使整座城市或國家關閉。

 

賴明詔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目前已退休

▲賴明詔翻看以前在大學教書的上課教材。

 

關於人類冠狀病毒的出現機制,賴明詔認為都大同小異,SARS病毒是從蝙蝠跳到果子狸,然後傳到人;MERS病毒是從蝙蝠跳到駱駝,然後傳到人;而新型冠狀病毒也是從蝙蝠,可能還跳到一種動物(有一說是穿山甲),然後再傳到人,賴明詔分析:「這樣的病毒出現是一種常態,會繼續不斷地發生」。

 

因此賴明詔呼籲,人類應該想辦法把傳染途徑切掉,減少與野生動物接觸機會,尤其是擁有幾千種不同冠狀病毒的蝙蝠,「蝙蝠平時都在山洞裡,一般人不會去接觸,不過現在人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所以接觸到蝙蝠機會越來越多」。

 

冠狀病毒永不消失 人類將須隨機應變

 

面對病毒,賴明詔常說:「病毒比病毒學家更聰明」,當病毒學家以為完全了解病毒了,會發現病毒已經有新的方法與受體結合,「所以病毒都走在你的前面,很多事情就沒辦法完全解決」。賴明詔希望政府更重視傳染病的預防,平時就必須撥出足夠經費,讓專業人員做研究、準備試劑、快篩等。

 

面對型冠狀病毒,賴明詔不諱言世界衛生組織(WHO)沒盡到責任,一開始不斷聲稱不會是全球性的病,且說中國做得很好,結果突然武漢就封城,「我第一次聽到說武漢要封城,就覺得很奇怪,沒什麼症狀,為什麼要封?其實那時已嚴重到要封城,外面的人不曉得,資訊被隱瞞了,他們(WHO)沒有派專家去中國看」。

 

一般人要抵抗病毒,需有足夠免疫力,所以平時身體健康很重要,賴明詔65至69歲擔任成功大學校長時,每天早上都會跑5000公尺,並規定成大學生必須要跑3000公尺才能畢業,他指出:「這是增強免疫力」。

 

賴明詔研究病毒半世紀 依舊有些遺憾

 

長達半世紀都在和病毒打交道,每每聽見別人稱他為台灣冠狀病毒之父,他會極力反駁:「用這個名字稱我,覺得有點慚愧,一個科學領域沒有之父、之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科學進步」賴明詔不好意思地說。

 

對賴明詔來說,病毒就像是自己的「可愛玩伴」,研究過程如同在與病毒玩遊戲,「它比我先走一步,下一步我贏它,它另外一步又贏過我」,彷彿有生命的病毒,讓賴明詔覺得研究起來相當有趣。

 

2008年獲得南加州大學終身成就獎,2009年獲得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終身成就獎,2013年榮獲總統科學獎,即使獲獎無數,他依然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科學家永不滿足的研究精神,在賴明詔身上展現。

 

研究病毒,賴明詔始終充滿熱忱,然而年過古稀,他退休後的生活多了些愜意,甚至在中研院辦公室放置一把小提琴和譜架,中午用完餐後,就會拉小提琴來陶冶性情。

 

回首一次次與病毒交手,就像一首首精彩的樂章,已退休的賴明詔說:「期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科學研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