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適時對外舉手求援,並非懦弱的行為,而是開放機會,讓大家可以一起參與照護長輩,並在這個經驗中學習。

 

兩個人在一起,若不能同心協力,比一個人單槍匹馬奮鬥,還來得更孤單。

 

這道理不只適用於同學在班上為團隊準備比賽、情侶在戀愛為未來婚姻生活規劃、同事在辦公室為達成公司目標而努力,同樣適用於中年子女在照顧日漸衰老的父母過程中的甘苦。

 

如果家中只有一位獨生子女,或許還能因為責無旁貸、義無反顧而任勞任怨;當家中有兩位以上的子女,其中一個人自私自利,逍遙於自己的天地,或以忙碌為藉口,不能均等地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另一個獨挑大樑的子女,就算再怎麼心甘情願,也難免會有心生委屈的時候。

 

尤其在病榻之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心理矛盾與日常衝突很多,彼此都會面臨情緒管理的嚴酷挑戰,反而是那些沒有負責家計與照顧的子女,能夠和父母維持平和或是親密的關係,對苦守病床前的照顧者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當我們年紀還很小時,偶爾感覺父母偏心,大多數時候並不敢質疑,偶爾吵架時忍不住情緒大暴走,才會氣極敗壞對父母哭嚷著:「你偏心!

 

這時父母的回應通常是鎮定地維持中立:「哪有!」然後以心疼或辯駁的語氣說:「手心、手背都是肉。」

 

中年子女陪父母病老,努力把辛苦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

 

直到我們長大,或為人父母後,才知道:父母要把愛平分給每個子女,讓家中手足之間獲得全然的公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的確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畢竟是不一樣的肉。

 

等到父母老了,守在病榻前的你,是不敢也不要多想什麼?很多人說你孝順,很多人說你有福報。你覺得眼前遭遇的這一切,是「既然碰到了,就做吧」,或是「既然沒人要做,就我來吧」。

 

有的人說你來還債,有的人說你來報恩。你只知道自己和父母緣分很深;相對於那些背離親緣的孩子,已近中年的你還能陪在父母身邊,不論是幸福或是辛苦,必定有些靈性學習的意義啊。

 

我看過許許多多跟我一樣負責照顧父母的中年子女,大部分的朋友雖然百般珍惜這段時光,其實心中百味雜陳,很努力把別人眼中的辛苦,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

 

有的人甚至辭去還不錯的工作回到故鄉,或放棄外派升官的機會留守家庭,就是為了陪在年邁的爸媽身邊,爭取最後幾年倒數計時的日子。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從小都被父母疼過、愛過,而今他們已病、已老,理當回報親恩;一方面是想把握這個盡孝的機會,不想讓自己將來有任何遺憾。

 

把內在最深刻的恐懼,鍛鍊成最難得的勇敢

 

但還是有例外的中年子女,他們從小並不特別被父母疼愛,甚至曾在家暴中受虐,在成長歲月中,因為感覺不被愛,極度缺乏安全感,經歷很多崎嶇,換得滿身滄桑,當父母病老體衰時,其他手足棄之不顧,只有他不遠千里回去隨侍在側。

 

委屈再多、內心再苦,都忍下來了,宿命般地重返那個不被愛的童年境遇,繼續他受苦受難的人生,非要把自己內在最深刻的恐懼,鍛鍊成最難得的勇敢,才能昇華成最美麗的靈魂。

 

我們和父母的這段親子關係,都是前世約定。靈魂透過此生的肉身所期待修練的,無非就是愛與寬恕。在陪伴父母終老的時光中,過往的人生如走馬燈一遍又一遍,好的、壞的,快樂的、痛苦的,喜悅的、感傷的,所有的經歷雖都是過眼雲煙,卻也都深深刻鏤在心底。

 

守在父母病榻前的中年子女,在日復一日的端水送藥、翻身搥背、淚眼相對裡,最懇盼的不也就是當旅程走到最後一站時,那一點點最卑微的無憾無悔。

 

典型的案例是,從小並不受寵的女性,最後成為兄弟姊妹中唯一必須要寵愛父母的人。不論時代科技發展得多麼先進,表面上對於性別平等的觀念多麼接納,東方社會依然難免受到重男輕女的傳統制約。

 

尤其這一代的中年子女,還是有很多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是被壓抑的。當她奮鬥半生,好不容易靠自己在工作中撐起半邊天之後,卻因為心疼父母的病苦,決定回到原生家庭擔任家庭照護者的責任,過往的委屈很容易又在眼前的是非中一一浮現。

 

 

單純盡孝,不去計較公平不公平

 

好友珍妮在金融界叱吒風雲,從台灣一路衝鋒到香港,做到銀行高階主管,某天接到媽媽突然病倒癱瘓的消息,毅然辭去工作回鄉。

 

在母親病榻前看盡的人情冷暖,比她在股市盤勢的起落,更震盪辛酸。從小最得寵愛的弟弟和結婚十年的弟媳,對母親的病苦袖手旁觀。

 

而身體微弱的媽媽,到這一刻依然護子心切,經常叮嚀正忙著把屎把尿的珍妮說:「你弟弟和弟媳,工作都很忙,別讓他們太累。你煮的雞湯,我吃不下,留半鍋給他們帶回家。」

 

珍妮內心的對話很多,說不出口的感慨更多。「媽,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媽,雞湯是我特別為您燉煮的耶!」「媽,我都捨不得多喝,為什麼要給他們?」而無論是哪一句話,講不盡的都是自己的委屈,想不通的都是媽媽為什麼如此偏心。

 

此外,另一位朋友巧萍的婆家算是非典型的個案,女兒被驕縱得比兒子更寶貝。她是家中長媳,除了工作還要操持家務。自從公公去世,丈夫把婆婆接來同住,兩個小姑就像民間說的「女兒賊」,經常上門光顧。

 

小姑知道婆婆過去對這位媳婦始終有點成見,擔心大嫂會欺負婆婆,還不斷見縫插針,搬弄是非。丈夫只能要她多忍耐,讓她感到很無奈。

 

她很用心對待婆婆,也很努力討好小姑,但就是無法取悅她們。兩個小姑是公主,婆婆是體弱病危的母后,她成了永遠的白頭宮女,只能在睡不著的深夜,細數前朝天寶遺事。

 

另一個真實故事,來自我出版界的單身女性朋友美心,從大學畢業後靠自己勞力賺的錢,三分之二都拿去幫爸媽還清債務,其他手足都棄家於不顧,只因為她願意付出,兄弟姊妹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她該對父母的晚年負責。

 

美心雖是不負眾望地扛起責任,盡量說服自己這是此生最甜蜜的負擔,以為自己已經心甘情願為原生家庭犧牲青春與愛情,但午夜夢迴時,看到自己的熟年人生,隨著爸媽的晚年一起褪成慘澹灰白,就止不住感傷哀怨的淚水,浸濕枕邊。

 

放下對愛的渴求,完全付出,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

 

所有在病床前盡孝的真實故事,未必都被俗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女)」說中,很多中年子女就算再不快樂,也還繼續撐在老父老母身邊。身心俱疲的他們,更是從來沒有想過,盡孝能給自己什麼樣的福德福報。

 

或許,只能從親情人倫的角度,來解釋他們對父母的不捨;但是,從靈性的功課看來,從小不受疼愛的中年子女陪父母終老,就是要把握最後的時間,好好把此生的作業完成。

 

「不被愛」,是一種「了解愛」的方式。透過「不被愛」,進而「了解愛」,固然非常痛苦殘酷,但最終對於愛的了解,將會非常深刻。

 

從「不被愛」到「了解愛」,是一段漫長的路途,有些人走了一輩子、用盡一切氣力,千山萬水、千迴百折,還是找不到那條在靈性上引導自己回家的路。

 

此時,年邁的父母捨身,以病苦的磨難,開啟那扇門、透出那道光,領著從小「不被愛」的中年子女回來,終於發現原來「付出愛」才是療癒的唯一方式。我們療癒父母,也療癒自己。

 

不再對外乞討愛,不再可憐自己不被愛,放下對愛的渴求,對愛完全的付出。讓成長中的缺憾,被自己付出的愛完全填滿。

 

於是,我們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

 

照顧父母,手足之間要各憑良心、各盡本分、各展所長

 

身邊有很多三十來歲的朋友,本來只打算生一個小孩。他們忖度目前的社會狀況與自己的經濟壓力,知道養育子女需要有心、有力,還得花錢、花時間。所以,婚後就謹慎規劃,希望在自己體能尚可而財富基礎具備時,把握時間好好生養一個小孩。

 

等到這張生命藍圖具體實現,小孩成長到兩、三歲,這對年輕夫妻的想法,很容易會因為一個念頭而改變,便積極地想多生一個。這個念頭是:看他一個人玩,好孤單!多生一個陪他玩,等我老了,要養我時,負擔也比較不會那麼重。幾乎所有認真聽完解釋的朋友,都會陪著大笑三聲。

 

這究竟是「養兒『防』老」或是「養兒『妨』老」的時代,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多生一個小孩,似乎多一點勝算,期盼在人生的終點前,有子女照料送行,也是很實際的盤算。儘管嘴上都說:「我不敢有此指望。」若最後功德圓滿,此生含著微笑以終,確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就怕兩個小孩,將來互相卸責,甚至爭奪遺產,才叫兩老悔不當初。而通常這問題,錯不在生育,而在於教養。

 

許多活到中年的子女,看盡人海浮沉,體驗人間冷暖,對於手足親情間很多無法解釋清楚的事情,都以「這一切都是命吧!」潦草帶過。其實未必真的認命,只是不想去拆解,維持一個表面上過得去的樣子,彼此都好過。

 

在手足之間懂得不計較,是陪伴父母歡喜過晚年,最重要的生活美學之一。否則,任何形式的秤斤論兩,都很容易導致難堪,甚至反目。

 

至於照顧父母,就各憑良心、各盡本分、各展所長吧。往往能力最多的,卻是付出最少的;真正有意願的,才是付出最多的。然而,很弔詭的是:做得最多,也未必最得父母歡心,反而常因日常摩擦頻繁,彼此關係最壞。所以,陪伴父母,除了意願、能力,還要學習付出的技巧。

 

懂得適時求援,不讓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在可能的狀況下,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不計較,又能合作無間,是最幸福的事。只要彼此關係沒有搞壞,主要負責照顧父母的子女,適時向其他手足求助,也是必要的。

 

我們可以為家庭和諧忍氣吞聲,但不要讓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若是刻意咬牙硬撐,別人不知道你的苦,也就不知道如何提供幫助。撐不下去時才開始抱怨,反而糟蹋了自己之前的付出。

 

我家長期聘用的外籍看護曾經回印尼省親,整整休假一個月。

 

剛開始我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照顧媽媽,決定回到最初的狀況,不假外人之手,獨自扛起照護與家務的工作,從清晨五點半忙到晚上十一點,點眼藥水、中藥、西藥,早餐、午餐、晚餐,洗碗、洗衣、拖地,門診、拿藥、復健,再加上電台主持節目與寫作,團團轉了半個多月,很快把自己搞到心力交瘁。

 

第三個星期開始,覺得自己快要熬不下去,我主動向兩位姊姊求助,開列具體清單,希望她們可以提供我哪些協助。雖然只有少少一兩個項目,像是「星期六傍晚,請幫我準備兩個便當」、「星期一下午三點到六點,請姊夫來家裡幫忙看顧媽」,對我來說,都是很必要的援手。

 

起初我不想麻煩她們,即使有點想,也開不了口,但後來因為時間壓力把自己搞到快要崩潰,我還是勇敢提出請求,事後發現她們有求必應的程度,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好。而且,在她們眼裡只是舉手之勞的幫助,對我來說卻是莫大助益。

 

在這次經驗中,我發現自己從前不願求助、或不接受援助,其實是既悲觀又不近人情的表現。

 

適時對兄弟姊妹舉手求援,並非懦弱的行為,而是開放機會,讓他們可以共盡孝道。

 

將所有辛酸的淚水,轉化為溫柔的慈悲

 

當然,我也知道像我這樣的案例,算是非常幸運。不可否認,有很多照顧者從頭到尾都是孤軍奮戰,奔波於親友之間,不但求助無門,甚至被斷然拒絕,遭到冷嘲熱諷。在長期無法喘息的壓力下,導致悲劇發生。

 

台中曾發生一起不幸事件,一位三十歲的林姓女子,本身罹患憂鬱症,照顧久病五十歲母親,疑似因為身心無法負擔過勞的壓力,先對母親潑汽油引火焚燒,再將她推落溝圳溺死。

 

事後林女向警方供稱,不忍母親長期遭病痛折磨,加上自己長期失業又失眠,本想先讓媽媽解脫病痛,自己再上吊。但發現鑄成大錯後,立刻投案自首,實在令人感到同情。

 

除了上述特殊極端的個案之外,大多數無法負擔長期照護的隱形弱勢高風險家庭,一直存在於社會幽暗的角落,照顧者長期抑鬱寡歡,身心都承受相當大的折磨,很容易有憂鬱的傾向。他們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也不清楚或不相信有哪些資源可以幫上忙。

 

即使沒有任何親友可以依靠,還是不要放棄一線希望,透過當地社會福利機構申請,就能獲得適當的幫助。目前,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都能提供部分諮詢或協助,可以多加利用。

 

台灣急速邁向人口高齡化的社會,許多積極的民間組織,早已經開始推動長期照護計畫,並和政府單位合作,著手研究如何因應快速高齡化的趨勢,讓所有長輩在晚年承受病痛之苦時,能夠透過保險與福利制度,獲得妥善的照顧。

 

或許這些計畫的進度緩不濟急,但至少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而我們照護自家長輩的經驗,將來也可以貢獻出來,提供給公務部門參考,讓更多人知道如何照顧其他更多的長輩。

 

透過專業的傳承,所有的照護經驗,都會累積成寶貴的智慧,所有辛酸的淚水,都會轉化為溫柔的慈悲。

 

照顧者也需要紓壓喘息

 

1.正視自己的感受,若發現自己容易煩躁、沮喪、負面情緒,感到痛苦時,一定要尋求協助,讓自己的身心恢復到心甘情願,才能繼續照顧長輩。

 

2.適時與家人分攤照顧的責任,不要把照顧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以免成為「壓力鍋」,而發生悲劇。

 

3.利用政府提供的相關喘息服務,可向各縣市長照中心申請使用喘息服務,政府會根據被照顧者失能或失智狀況,提供家庭照顧者一年十四天到二十一天的「喘息服務」,

 

可請居家照護員到家幫忙,或把被照顧者暫時送到合法安養機構。若經濟能力許可,也可找合法的看護來當幫手。照顧者可充分運用這些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很喜歡或是能真正放鬆的活動。

 

4.尋找支持團體,很多醫療機構或是民間團體都有開辦「病友與家屬支持團體」,可選擇適合的團體,透過成員間的相互理解、資訊交流分享與情感慰藉,不但可以擴展新的社交圈,也能以較正面的心態面對照護的壓力。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12堂課》,遠流出版,吳若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