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逾22萬人「不知已罹糖尿病」!成人每3位就1人血糖過高…專家解惑:怎麼治?會好嗎?

台灣逾22萬人「不知已罹糖尿病」!成人每3位就1人血糖過高…專家解惑:怎麼治?會好嗎?

飲食與運動,被認為是控制血糖的關鍵。

2023.08.22今周刊編按:糖尿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僅2022年就有逾1.2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據國健署統計,目前全國有超過250萬名患者,且每年持續增加2.5萬人。糖尿病危害國人健康至深,但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發現,台灣未診斷糖尿病標準化盛行率約1%上下,估計約22萬人不知道自己罹病,提醒民眾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00,就應有警覺心。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鍾仁華團隊,利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6萬多名成人資料串接健保資料庫發現,2012年至2020年未診斷糖尿病標準化盛行率約在1%上下,若以全國約2200萬成人估算,1%相當於22萬人。

研究團隊並彙整7大重要風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腰臀比、糖尿病家族史、教育程度、嚼檳榔等。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早期不容易察覺,但高血糖卻會對全身帶來傷害,併發症更令人害怕,千萬別讓迷思與誤解耽誤了治療。

(原文刊載於2023/04/26,更新時間為2023/08/22)

「原來我的血糖早就超標了!」不少人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往往都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更糟的,則是身體出了問題,進行抽血檢測後才赫然驚覺。以台大醫院二○二二年健康管理中心資料分析來看,竟有高達二二.二%的病患健檢前並不自知已患糖尿病;而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更有一半患者罹患糖尿病卻不自覺。

 

不自覺是個大問題,但就算提早發現警訊,仍有相當高的比率會進一步走進糖陷阱。根據二三年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研究資料顯示,九九○三位糖尿病前期者,經過三.五年的追蹤後,有一一七七位正式轉變為糖尿病患,比率達到十一.九%,絕不算低。

 

據國健署二○二二年公布的調查,台灣十九歲以上成人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每四人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相當於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面臨高血糖問題。「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中。」醫界常如此描繪高血糖者的體內狀態,驚悚,但也貼切。而當全身大小血管都因「泡在糖水」處於不斷發炎、受傷的狀態,也容易產生失明、心血管疾病等種種恐怖病變。

 

醫學上,糖尿病有嚴謹定義,如空腹時每一○○毫升血漿中含有一二六毫克以上的葡萄糖(空腹血糖大於等於一二六mg/dL),或糖化血色素在六.五%以上等。若非身體不適,恐怕絕少人會緊盯自己的日常血糖值,那麼,該如何理解身體的抗議訊號?一旦患病,又該如何避免惡化?本刊訪問醫界專家,從診間最常見的實務問答,提供參考。

 

糖尿病

▲點擊圖片放大

 

 

「我明明不胖、不愛甜食⋯⋯」 

有家族病史者  皆應定期追蹤血糖

 

「我明明不胖,糖尿病為何還是找上門?」這是許多人得知病況後,劈頭就問的問題。事實上,糖尿病的發生固然與體重有關,但不代表瘦子就是糖尿病絕緣體,如果家族有糖尿病史,即使本身不肥胖,仍應定期追蹤血糖。

 

若從生理機制簡單解釋糖尿病的重要成因,可從胰島素談起。胰島素負責調節血糖在細胞、肌肉的分配,若有多餘的糖則儲存為脂肪;一旦長期血糖偏高,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將會引發代謝及荷爾蒙的變化,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劇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惡性循環。無論胖瘦,都是同樣的生理機制。

 

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科主任、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劉鳳炫指出,第二型糖尿病的好發率不僅與肥胖有關,也與家族遺傳、缺乏運動、高膽固醇、高血壓等危險因子有關,所以,若一、二親等血親有糖尿病史,自己就須留意。

 

劉鳳炫表示,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徵兆包括體重減輕、口渴、多尿、飢餓感、疲勞等等,但有些症狀容易被忽略,例如視力模糊、頭暈、皮膚發癢等。此外,身上或頸部若有黑色素沉澱,也可能是胰島素出狀況的警訊,也該及早檢測。

 

「我不愛吃甜食,也會罹患糖尿病嗎?」是另一個在診間常見的問題。事實上,糖尿病確實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根據二二年的研究,針對英國一萬二○○○名民眾飲食習慣調查,經過八.四年的追蹤,發現大量攝取巧克力、糖果者的糖尿病風險確實偏高。

 

延伸閱讀:

糖尿病患者吃什麼好?5種低GI食物,吃了幫你控制血糖

 

但在報告中,與這兩種甜食相提並論的,其實還包括了奶油、低纖麵包、添加糖的食品等,在經常食用該類食品且較少攝取新鮮蔬果的飲食習慣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升高九%。

 

飲食之外,爬梳近年國際間各項研究,可看到更多過往較少被提及、恐與糖尿病有關的生活習慣或狀態,包括久坐、睡眠品質不佳、心情沮喪、不吃早餐等,都實證與糖尿病的發生有關。

 

糖尿病

▲點擊圖片放大

 

 

罹病前期仍有望逆轉

確診者須終身積極控糖

 

以上問答,大致可釐清易讓人忽略的致病風險,但若已被醫師警告屬於糖尿病前期,甚至已確診為糖尿病患,又該如何自處?

 

如果你是糖尿病前期者,可慶幸的是「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研究證實,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發生風險;做好體重和腰圍控制,定期檢查血糖值是否超標,就能有效預防。

 

然而,若已確定成了糖尿病友,那麼就該做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的準備,因為,「糖尿病目前仍無法治癒。」劉鳳炫表示,一旦確認罹病,必須終身積極控制血糖。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引用研究指出,患者能透過改變生活型態控制病情,從罹病初期到必須開始服藥,平均時間約為四到五年。

 

延伸閱讀:

一堆人都中!睡覺「1習慣」恐得糖尿病,研究揭實測結果:隔天飯後血糖瞬間飆⋯原因曝光

 

「一旦開始吃藥,就要吃上一輩子?打胰島素就要打一輩子?」進入用藥階段後,這是多數病患立刻會提的問題。不少醫師表示,臨床上確實會遇到許多病患擔心吃藥或打胰島素可能傷害身體。

 

對此,多數醫師的第一句提醒,仍是患者應與醫師密切配合,不可自行停藥。畢竟,藉由藥物控制血糖,才能立即降低心臟病、高血壓、眼睛病變等各種併發症風險;若因錯誤觀念抗拒吃藥、打胰島素,反而錯失治療黃金期,屆時引發併發症將付出更龐大的代價。

 

飲食+運動+藥物控制

病友不一定得吃藥、打針一輩子

 

另一個好消息是,吃藥或打胰島素也「並非是一輩子的事」,在醫師的指導下,是有減藥或停藥的可能。劉鳳炫指出,糖尿病目前雖無法治癒,但透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控制和緩解糖尿病的症狀,甚至使糖尿病患者進入不需用藥的階段,「但還是得長期定期監控。」

 

談到什麼是「合理的飲食和運動」,這就是老生常談了。劉鳳炫舉例,在飲食上宜多選擇低脂、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瘦肉、魚類等,並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如甜點、油炸品、肉類加工品等。

 

延伸閱讀:

45歲以上有54%罹患糖尿病 或前期,全台迫切進入數字控糖新時代! 我的糖尿病數碼醫師

 

至於運動,關鍵句是「定期且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一五○分鐘。在有氧運動外,增加肌肉耐力的活動亦不可少,如舉重、伏地挺身等,亦有助於增強身體代謝糖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