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不能靠愛撐下去
照護的問題,是連說出口都現實到讓人悲痛不已的社會問題。
照護的壓力有多大,不用說旁人一看便知。如果是照顧尚在成長中的孩子,或許還能抱持著希望:「辛苦日子總有一天會結束。」但是當家人罹患重病、難以恢復健康時,便很難寄予這樣的期望。尤其是當父母出現失智症狀,逐漸失去原本的模樣,甚至出現語言暴力或肢體攻擊時,靠著「愛」一個字,實在很難撐下去。
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不需要責怪那個偶爾會浮現負面念頭的自己。如果你說出一些難聽的話,又為此感到後悔,正是因為你的本性善良。
儘管如此,當你已經身心俱疲,甚至被逼到希望爸媽早點死掉的地步時,所需要的並不是反省或審視自己,而是第三方的具體協助。別再獨自一人承受照護家人的重擔了。
交給專業的來
把父母交給專業的機構來照護,對許多人來說,並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想待在家裡,希望孩子能照顧自己」,有這種想法的長輩很多,為了滿足這樣的期待而努力的兒女也不少。有時兒女甚至會受到旁人的指責,「把父母送進安養院太可憐了」,使他們產生罪惡感。當然,如果能不倚靠他人的協助,自行承擔照護的工作,那當然最理想。但是,當照護責任壓在身上已經超出極限時,你對父母的愛可能會轉變為怨懟,甚至導致更糟糕的結果──親子兩人雙雙倒下。
為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我認為善用短期照顧或日間照顧等服務,不但能提供被照護者更完善的照護,也能讓你喘口氣,反而有助於實現更穩定、更良好的長期照護。如果你真心想為對方提供最好的,也請將借助專業的力量納入選項之中。
長照保險制度本來就是為了避免照護家屬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讓社會整體共同分擔照護責任所設立。因此你完全不需要對使用這項制度有任何猶豫。你可以先使用一週幾天的短期照護服務,讓自己有時間喘口氣。這絕對不是偷懶,而是為了打贏照護這場長期戰役的「生存策略」。
身為家人,我做了該做的事
也有人會想:「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把父母送到安養院,交給專業不是最好的嗎?」但我認為那樣做有點操之過急。真正理想的方式,應該是透過外在專業的協助,讓家庭成員與被照顧者可以同住,或是住在彼此容易互動、交流的距離,平時可以一起吃頓飯、一起散散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為了讓家屬能夠實現無悔的照護。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安養機構大多限制探視。許多家屬都曾無奈地表示:「我們無法探望住在安養機構的父母,只能透過視訊來交談。」甚至有人因為這樣,未能在家人過世前見上最後一面,這種離別的方式實在令人悲痛。再者,若無法好好道別,被留下來的家屬也無法整理好情緒,從失落與悲傷中走出來。
另一方面,確實也有不少家屬說:「雖然照護父母很辛苦,但是我很慶幸能夠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我沒有遺憾。」、「能盡孝道,真的覺得很好。」就我實際接觸過的案例來看,那些一邊使用照護資源,一邊親自參與照護的人,在送走親人之後,神情多半顯得坦然平靜。或許正是因為他們覺得「身為家人,我做了該做的事」,內心滿足、充滿踏實感吧。
找回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此外,不能太早把人送進安養機構的另一個理由,則是為了被照顧者。我常聽人說:「把爸媽送進機構後,失智症突然惡化了。」安養機構對被照護者來說很方便,吃飯、洗澡都有專人照料,但也因為太過舒適,反而減少了他們自己思考和行動的機會。大家都說健康長壽的祕訣,就是能做的事自己來,還真是如此。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家人應持續與被照顧者互動,維持他們生活的動力和自立。我也時常聽到照顧者分享:「使用照護服務後負擔減輕了,也重新找回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如果你真心想為父母盡己所能,做到一切能做的,從現在開始請一起來思考,找出一種輕鬆沒壓力、也能善盡照護父母責任的好方法。
禪思考:不是你的個性有問題,而是你缺乏足夠的支持。照護的路還很長,別把自己逼到絕境,一起追求無悔的照護吧。
(本文摘自《別動不動就自責:把罪惡感化為力量,不內耗的禪智慧》方智出版,枡野俊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