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財,不只教「投資」
讓孩子學會理財,不只教她投資,還要讓她學會付帳單。很多人好奇我們是如何教育孩子財商觀念,這其實這是大哉問!
只能說孩子從很小,我們便是有意識地、一步一步地把「責任」丟還給她們。我舉生活中的例子給大家參考。
像是女兒上大學不久,老公就把孩子的手機門號,轉到她名下。
每月的手機費用就讓她的學生信用卡扣款,一方面累積信用,另一方面也藉此提醒她:「遲繳費用會影響個人信用,這是長大後必須面對的責任。」
主動了解「錢花去哪裡」
接著是保險。
我們開始把她的保單一張一張交接給她,讓孩子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保障。除了主約,我們連附約的意外險、實支實付,也陸續讓孩子自己負擔。
不是家裡不願幫忙,而是我發現,當小孩真的要自己付錢時,反而會主動了解「錢花去哪裡」。
我們還請保險業務員整理全家的保單,讓孩子知道家中大概有哪些保障、到期時間與保額範圍(ex壽險、醫療、癌症、意外險)各自涵蓋哪些內容。
最近甚至打算與業務員商量,成立一個「家族保險群組」,這樣萬一我哪一天臨時住院或出了什麼事,孩子也能在第一時間找到人問、確定應該怎麼處理。
父母就是不斷的放手
上個月已經帶孩子去OUTLET採買完一輪衣服,沒想到上星期去逛街,小孩看到一套喜歡的衣服,出門忘了帶錢,於是我們先幫忙墊款,回家她立刻把錢轉回來。
這種「我可以暫時支援妳,但妳必須替自己的慾望買單」的互動,我認為其實就是在練習訓練孩子責任感。
我們常跟孩子說:「理財不是從投資開始,而是從管理自己的人生開始。訓練責任感是方方面面的,需要從小地方開始放手。」
從保單、信用卡到每一筆帳單,甚至連她下單買股票時,我都要她自己確認帳戶餘額是否足夠。
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其實都是我們刻意放手、要訓練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機會。
更換保單要保人,為孩子省一筆遺產稅
為什麼我們現在要把保單的「要保人」改成孩子?
會有這個動機,是因為悟天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內容大概是說:有家長(要保人)幫孩子買了金額很高的保險,保額高、保單價值準備金也非常高,結果家長(要保人)後來過世,孩子雖然領到保險金,卻同時被國稅局要求補申報、甚至被追稅。
查了一下資料,翻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保單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屬於要保人的財產,若要保人過世,需於期限內,依法必須列入遺產申報。
簡單說,若「要保人是父母、被保人是孩子」那這張保單的價值準備金就屬於父母的財產,在父母過世後要納入遺產申報。
反之,若孩子自己是要保人,保單就能自然地歸屬於他個人,也能避免日後不必要的稅務爭議。
這樣說,不是要各位爸媽現在就趕快把要保人全部改給小孩。如果你跟我們家一樣,只是幫孩子買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或意外險,保額並不高,那根本不太需要擔心,因為小資族的爸媽,多數很難買到需要繳交遺產稅的額度。
換言之,如果你給小孩買的是高額保單,那麼更換要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前,務必都先找自己的保險公司及保險業務員,好好問清楚後續,會不會產生贈與稅的問題。
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想強調的,其實是,與其糾結「要不要更改要保人」,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還能學的時候,建立他正確的財商觀念。
我也聽過不少案例,家長太早把要保人改成孩子,結果孩子缺乏理財觀念,知道名下有一筆錢,就立刻跑去解約。
只能說,「沒有策略性地給予,反而失去傳承的意義」。最後孫太想留給各位爸媽一句話:
理財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陪孩子一起練習。
伴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成人,上大學,甚至出社會之後,我們要學習有意識地慢慢放手,當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信用、理解保險的責任,那一天起,才真正開始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