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奪命連21年居冠!每天1顆標靶藥5千元「吃一生」…楊泮池示警:早期無症狀,LDCT篩檢是唯一解方

肺癌奪命連21年居冠!每天1顆標靶藥5千元「吃一生」…楊泮池示警:早期無症狀,LDCT篩檢是唯一解方

據最新癌症登記統計,肺癌已超越大腸癌與肝癌,成為台灣10大癌症之首,也是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研院院士、台灣肺癌權威楊泮池教授指出,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因首位,不論男女都受威脅。他更強調,台灣肺癌的嚴重性不僅來自發生率高,更因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使治療困難、代價沉重。

 

 

肺癌逆勢上升,成為新「國病」

 

回顧30年前,台灣的「國病」曾是肝癌。然而隨著B型肝炎疫苗普及與防治進步,肝癌死亡率逐年下降。反觀肺癌,卻在這段時間中不斷攀升,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

 

楊泮池分析,政府在菸害防制上其實做得很好,公共場所禁菸、吸菸人口大幅減少,但肺癌病例卻沒有下降,反而持續增加,這意味肺癌的成因並非單一。

 

他指出,外在環境污染、廚房油煙、長期暴露於空氣懸浮微粒(PM2.5)等環境毒素,都是高風險因子。

 

而國人的基因體質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亞洲族群、特別是華人,在基因上對外來致癌物的修復能力較弱,導致不抽菸者也容易罹患肺癌。再加上空氣污染、二手菸、廚房油煙等環境暴露,讓這一族群特別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對外來致癌物的修復能力相對較弱,更容易因基因修補功能不足而累積DNA錯誤,最終導致癌變。

 

據流行病學觀察,亞洲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為全球之最。

 

「世界上沒有另一種癌症,像肺癌一樣讓亞洲女性成為高風險族群。」楊泮池強調。

 

8成患者確診已晚期,治療成效有限

 

肺癌的致命之處,在於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入第3或第4期,錯過治癒時機。「這也是為什麼健保在肺癌治療上花最多錢,但效果仍有限。」楊泮池無奈表示。

 

若能早期發現,肺癌其實是可治癒的疾病。

 

「第1期患者開刀後,8成以上可完全康復;若在初期切除,治癒率甚至超過9成。但假如到第3、4期,5年存活率就降到10%,這100個人當中只有10個會活過5年!」

 

他坦言,目前許多病人投入標靶、免疫、化學治療,不僅耗費龐大健保資源,也讓患者與家屬長期受苦,「這是三輸的局面!」

 

 

不抽菸也會得!肺腺癌是主因

 

近期不少名人因「肺腺癌」過世,如藝人顏正國、坣娜、汪建民與民進黨元老林正杰等;抗癌成功的廣達創辦人林百里、兩位前副總統蕭萬長與陳建仁,也都曾罹患肺腺癌。

 

究竟「肺腺癌」與「肺癌」如何區別?

 

楊泮池解釋,肺癌是一個統稱,最常見的型態是肺腺癌,約占所有肺癌7成。

 

相較於與抽菸高度相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患者中超過6成從未抽菸,且以女性為多。

 

他舉例,一名57歲女性不抽菸、生活健康,卻在例行健檢中發現約2公分的腫瘤,「本以為是第1期,但骨掃描顯示已多處轉移,確診第4期。」

 

楊泮池指出,肺腺癌中有部分亞型極易轉移,即使腫瘤看似微小,也可能早已擴散。

 

「毛玻璃樣陰影」別輕忽,恐是早期肺癌

 

在電腦斷層影像上,肺腺癌初期常呈現「毛玻璃狀變化」。

 

國外許多醫師誤以為這屬良性變化,但近年研究顯示,這類病灶會緩慢惡化,甚至10年後演變為惡性腫瘤。

 

「我們應該在可以治癒的時候診斷病人,而不是讓病人走到存活機會很小的時候,花很多精神、社會資源去救治,導致他自己受苦、家庭也受苦,最後卻還是走掉。」

 

楊泮池直言,即使標靶藥物治療有成效,但藥費高昂,一顆藥動輒5、6千元,「通常建議至少吃2年以上,但很多人不敢停藥,一直吃下去!」

 

就算部分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每月仍至少要支付4萬元以上藥費。

 

家族史比抽菸更危險

 

令人驚訝的是,台灣有相當比例的肺癌患者「從未抽菸」,其中女性比例尤高。研究發現,家族史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特別是母系基因更具關鍵。

 

楊泮池曾遇過案例,是母親跟4名女兒都罹患肺癌,唯獨有抽菸習慣的兒子沒得病。

 

他領導的團隊也曾長期追蹤1000多位民眾,發現有家族史的人,約有4.5%會得肺癌;其中家中有1位血親罹患肺癌,10年內自身罹癌風險約3.4%;若有2位以上親人罹病,風險更高達7.7%。

 

台灣癌症登記制度顯示,基因的影響遠超過吸菸。根據國家篩檢資料,吸菸者肺癌檢出率為0.7%,但不吸菸卻有家族史者高達1.6%。

 

換句話說,「家族史比抽菸更危險。」

 

 

早期篩檢:扭轉肺癌命運的關鍵

 

為了降低晚期診斷比例,台灣自2022年7月起推動「國家肺癌篩檢計畫」,針對2大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一、每日抽一包菸、長達30年以上的吸菸者

 

二、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

 

目標是將第4期病人從現在的50%佔比,降到20%以下;而第1期病人能從現在的20%,增加到50~60%。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已有21萬7,744人完成篩檢,其中2,506名確診者中,就有82.6%(2,069人)在0+1期就發現;僅13.5%為晚期(3+4期)。

 

這項成果不僅挽救了生命,也大幅減少健保在晚期治療上的支出。

 

楊泮池也引述研究表示,腫瘤發展至2公分時是一個轉折點,若超過2公分,癌細胞便可能快速轉移,預後差異極大。

 

因此理想的手術時機在腫瘤約0.8至1.5公分間,「早一步發現,就多一分生機。」

 

楊泮池嘆道,坊間流傳紅蘿蔔汁、牛樟芝、胎盤素、臍帶血等各式偏方治療肺癌,其實都沒有醫學實證,但多攝取抗氧化食物絕對有幫助。

 

他提醒民眾,肺癌防治的三大關鍵是──了解風險、主動篩檢、提早治療。

 

「等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太遲;唯有早一步篩檢,才能多救一個家庭。」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百大醫言堂》由慈月基金會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聯合出品,目的是傳遞最正確、最實用、最先進的疾病相關資訊。每集將會邀請一位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親自到現場分享,為國人的健康把關。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您了解健康、掌握未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