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捨臺大醫工作,他成花蓮慈濟第一個外科醫師!72歲陳英和獲醫療奉獻獎:感受「被需要」的幸福

40年前捨臺大醫工作,他成花蓮慈濟第一個外科醫師!72歲陳英和獲醫療奉獻獎:感受「被需要」的幸福

「我同樣的努力,在臺大醫院,頂多錦上添花;我在東部,卻能讓更多病人因為我的努力而得到照顧!」72歲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骨科權威陳英和,昨(11/1)日獲頒象徵台灣醫療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

他是花蓮慈濟第一位報到的醫師,照護花、東鄉親40年如一日。其收治超過200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曾笑稱「這數字應該是全世界最多」,技術被收錄在美國醫學教科書中,成為全球醫師學習的範本。

而他視病猶親,常在診間蹲下身把臉貼近病人的腳,透過嗅覺去分辨傷口有沒有發炎;也因為深知病人完成植皮手術後的皮膚最脆弱,行醫45年來吹了上百顆氣球,讓截肢的病人當坐墊。

但陳英和昨天領獎時仍謙稱,「花蓮俗稱後山,但有更多奉獻獎是在山上行醫…;我的工作條件又比更多人好得太多。所以,還更要繼續努力」。

 

現年72歲的陳英和,1986年在臺大醫院完成骨科專科醫師訓練後,放棄留在臺大工作的機會,前往醫療資源匱乏的花蓮定居,成為慈濟醫院首位外科醫師。有趣的是,陳英和本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卻來到佛教慈濟醫院,真切實踐了「以病人為本」的行醫初衷。

 

親聞病腳傷口、吹百顆氣球護患者脆弱膚

 

從醫45年,陳英和以「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享譽國際,自1991年施行首例迄今,已完成近300例,讓一個又一個「被命運彎曲」的病人重新挺起腰桿,其中不乏因病變導致彎腰90度、甚至無法平視的患者。

 

陳英和曾笑稱,自己經手的個案「這數字應該是全世界最多」,而這項技術也被收錄在美國醫學教科書「骨科新知」第8版,成為全球醫師學習的典範。

 

除了醫術精湛,他視病猶親與用心的態度,更讓花蓮慈院流傳著許多他與病人之間的溫馨故事。他常在診間蹲下身,把臉貼近病人的腳,透過嗅覺去分辨病人的傷口有沒有發炎;為了保護病人完成植皮手術後的脆弱皮膚,他曾吹了上百顆氣球,讓截肢病人當坐墊。也曾經為了更清楚診療病人,直接在病床前跪著問診。

 

視病猶親,被病人暱稱「院長爸爸」

 

在陳英和近半世紀的行醫過程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有兩位病患。一位是2013年5月來自廈門市,身體駝背變形超過200度的曉東。收治入院時,曉東的鼻子緊貼著膝蓋,整個人看起來像是被「對折」。歷經多次矯正手術,嚴重變形的身軀得到140度的矯正量,得以「抬頭挺胸」返家。

 

還有一位是罹患「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團治,醫療團隊查閱中西醫學文獻,僅有2例類似個案。團治還患有「踝關節馬蹄足變形」,2014年經陳英和以結合「閉鎖式切骨矯正」、「開放式切骨矯正」的創新術式治療,團治的雙側膝部各矯正160度,身高更從術前93公分,進步到術後128公分,改善身形外觀之餘,也讓她終於能「腳踏實地」的生活。

 

在治療過程中,陳英和親自穿著「氣動式踝護具」示範行走、上下樓梯,模擬團治術後雙腿打直的走路方式,增加團治與家屬的信心。而陳英和精湛的醫術與用心陪伴,讓團治暱稱他為「院長爸爸」,2018年2月團治結婚,陳英和還應邀參加她的婚禮,如今團治已育有一兒一女。

 


▲陳英和診治團治時,跪著問診。

 


▲陳英和在手術後陪著團治練習走路。

 

不留臺大錦上添花,他到花東照顧更多病人

 

5年前陳英和受訪時曾提到,這是一項非常高難度的手術,但為了讓團治翻轉人生,過程中即使再辛苦,仍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繼續努力下去。這也應合他一直以來的理念:「我同樣的努力,放在臺大醫院的話,這是一種錦上添花,所以當然我會選擇能夠留在東部,讓更多的病人因為我的努力得到醫療照顧。」

 

大半輩子的行醫路奉獻給花東,陳英和用手術刀寫下眾多傳奇。而他昨天獲獎詞時卻謙遜地說,偏鄉醫療雖然有些辛苦和犧牲,但其實是得到老天眷顧的工作,因為在偏鄉醫療的環境,醫病之間視彼此為家人,「我們會感受到病人對我們的全然信任,我們的被需要。」

 

他認為,在偏鄉從事醫療工作,更能施展抱負以及自我實現。「我們得到的回饋遠大於我們的付出,真的是很幸福。而就我們對待病人而言,偏鄉醫療讓我們能自在地保持行醫初衷,面對我們的病人,這在今日的醫療環境,也更是一種幸福。」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