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突然變很怪?懶出門、疑心病…都是「求救訊號」!醫3方向找出壓力源:他們不是變了是病了

長輩突然變很怪?懶出門、疑心病…都是「求救訊號」!醫3方向找出壓力源:他們不是變了是病了

「醫師,我媽媽最近變得很怪,怎麼跟她講都聽不進去。」──談談與有精神狀況的長者相處

在我的門診裡,這樣的對話幾乎天天發生。

有人說:「她明明以前很開朗,現在卻懶得出門、整天懷疑人。」

也有人哭著說:「爸爸最近半夜起來罵人,說有人要害他。」

這些改變,對家屬來說,是一種無聲的震盪。

他們不只是照顧病人,更像是被捲入一場無法預測的「情緒風暴」。

 

長者的「精神狀況」,不是病名,而是求救訊號

 

在高齡醫學裡,我們常看到這些事情,導致長輩的精神狀況出現問題:

 

3.身體的問題

 

感染、脫水、低血糖、腎臟病、藥物副作用,都可能讓大腦暫時失調,出現幻覺、焦慮或暴躁。

 

2.心理的問題

 

退休後的孤獨、喪偶、角色被取代、失去自主感,都可能讓他們陷入抑鬱或偏執的狀態。

 

1.環境與照顧壓力

 

太吵、太暗、太冷漠,都會讓情緒更加不穩。而當照顧者也被耗盡,整個家會陷入惡性循環。

 

但在這些故事裡,我最常看到的,是「誤解」。

 

有次,一位太太氣呼呼地說:「醫師,我先生最近一直罵我偷他錢,我真的快受不了了!」

 

檢查後發現,他其實是早期失智合併譫妄。

 

腦中影像處理出了問題,讓他「看見不存在的事」。

 

太太愣了幾秒,然後掉下眼淚。

 

她說:「原來他不是討厭我,是他病了。」

 

那一刻,她的眼神從「被傷害」,變成「想理解」。

 

精神症狀,是大腦在說「我累了」

 

身為醫師,我最常提醒家屬的事情是:不要急著說教,也不要急著糾正。

 

因為對有精神症狀的長者來說,「事實」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感」才是。

 

你可以這樣做:

 

1.先陪伴,不要辯論。

 

如果他說「有人偷錢」,你不一定要反駁「沒有人偷」。

 

你可以先說:「你一定覺得很不安,我陪你一起找找看好嗎?」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大腦才會放鬆。

 

2.調整環境,勝過調整情緒。

 

適度的光線、規律的作息、熟悉的物品、固定的照護者,能讓他們的世界穩定下來。

 

3.照顧者也要照顧自己。

 

精神狀況不穩的長者,往往讓照顧者筋疲力盡。

 

我常說:「如果照顧者先倒下,病人也無法康復。」

 

請務必找人分擔、向醫療團隊求助、給自己喘息時間。

 

 

這些長者不是「瘋了」,而是「心裡太痛」。

 

他們的「怪行為」,其實是在試著用有限的語言求救。

 

就像身體會發燒一樣,精神狀況不穩,也是一種「腦的發炎反應」。

 

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或忍耐,而是重新學會傾聽。

 

最後,我想跟照顧者說:當你覺得他「變了」,那不一定是他變壞,而是他正在生病。

 

你不是失敗的家人,你只是面對一場更難的戰役。

 

而這場戰役,你不需要一個人打。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臉書粉絲團《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授權,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