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20歲以上高血糖盛行率為12.8%,等於每8人就有1人血糖偏高,處於「未病但高風險」的狀態。大家都以為癌症最花健保費,但其實健保支出以腎臟病居冠、糖尿病第2名;但若溯源所有慢病起點,「糖尿病就是隱形冠軍!」
「初日診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糖尿病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即使疾病可逆轉,但過去高血糖造成的「細胞傷害」卻未必能被完全抹除,「身體會記仇!」
血糖逆轉≠完全康復,仍增5成心衰風險
瑞典一項針對6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追蹤長達20年的大型調查顯示,在多數心血管併發症,如心肌梗塞、中風等,只要三高控制好,風險都能大幅下降,唯獨「心臟衰竭」不同。
即便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糖尿病患者的心臟衰竭風險仍明顯偏高。研究並指出,肥胖本身就能解釋逾3成的心衰竭風險,是最核心的獨立危險因子——不論血糖是否正常,都會讓心臟長期處於壓力中。
周建安解釋,脂肪組織會持續釋放發炎因子,使心臟與血管維持在低度發炎狀態。
而這項研究也指出,高血糖曾造成的氧化壓力,會在身體細胞中留下「代謝記憶」——即使血糖回到正常,細胞仍記得過去的傷害,心臟可能因此持續老化、功能下降。
代謝傷害超「傷心」
為什麼糖尿病對心臟的影響如此深遠?
1、長期高血糖→血管受損、心臟需更用力工作
2、高胰島素阻抗→加速全身發炎、影響心肌細胞能量利用
3、肥胖→心臟負荷增加、血壓升高、心肌肥厚
周建安提醒,很多患者在血糖好轉後便放鬆警覺,但高血糖帶來的傷害是「多年累積」,即使逆轉成功,也不能忽視其長期後果。
糖尿病前期5徵兆
為避免走上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循環,周建安提醒,以下5種常被忽略的症狀,可能就是「糖尿病前期」的警訊:
1. 頻尿、口渴
腎臟為了排出過多血糖,必須帶走大量水分,導致一直想喝水、跑廁所。
2. 異常疲倦
糖進不入細胞,身體能源供應不足,容易感到無力、倦怠。
3. 皮膚變黑變粗糙
脖子、腋下出現暗沉斑塊,是胰島素阻抗的典型徵兆。

4. 視力模糊
高血糖導致角膜水腫,嚴重時恐損害視網膜。
5. 傷口癒合慢
高血糖降低免疫力,使傷口反覆感染、久不癒合。
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透過低油、低鹽、低糖、高纖飲食,每週至少150分鐘運動,以及體重管理(腹部肥胖、三高任2項即為警訊),來降低糖尿病前期惡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