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遲緩」不一定是帕金森氏症!醫揭「血管性帕金森」關鍵差異:多從下肢開始,常是中風後遺症

「動作遲緩」不一定是帕金森氏症!醫揭「血管性帕金森」關鍵差異:多從下肢開始,常是中風後遺症

在大腦退化相關疾病中,阿茲海默症位居第1、帕金森氏症則排名第2。然而臨床上,還有一種容易被混淆的疾病──血管性帕金森(Vascular Parkinsonism)。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趙昌宏指出,這是一種因腦中風造成的「次發性帕金森症候群」,其致病機轉、成因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截然不同,若未正確分辨,可能延誤治療。

 

典型vs血管性帕金森:差在「哪裡先變慢」

 

趙昌宏表示,典型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是不對稱的,且多從上肢開始,常見「搓藥丸」一般的靜止性顫抖、僵硬、動作遲緩及表情僵化等。

 

但血管性帕金森不同,它主要影響下肢:

 

●走路變慢、步伐變小

●起步困難、腳像黏在地上

●走一段路會突然小碎步往前衝

●幾乎沒有上肢顫抖或僵硬

 

因此又稱作「下肢帕金森氏症候群」。

 

由於「血管性帕金森」源自腦中風,症狀常呈現突然發生或階梯式惡化,而非緩慢退化。

 

典型帕金森,多巴胺藥物效果明顯

 

趙昌宏分享2個典型的帕金森案例,其中一位50多歲的高小姐,左手從2023年10月開始出現搓藥丸狀顫抖,半年後逐漸影響到洗碗、穿衣、寫字、綁鞋帶等日常活動。不僅寫字越寫越小、綁鞋帶不順、炒菜時覺得手卡卡,1年後更出現臉部僵化、走路緩慢、步伐變小、起身困難等典型帕金森症狀。

 

她在今年9月赴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檢查顯示甲狀腺功能正常,但腦部輕微退化,給予多巴胺類藥物治療後,帕金森症狀改善。

 

另一位60多歲的張先生也有類似情況。他從單側顫抖逐漸發展成雙手靜止性顫抖、走路變慢與說話變小聲等帕金森症狀。經磁振造影檢查後確診帕金森氏症,使用多巴胺治療後症狀也獲得控制。

 

趙昌宏說,這兩位病患都具備典型特徵:上肢顫抖、症狀不對稱、退化性改變、對多巴胺反應良好。

 

延伸閱讀:

每天喝●杯咖啡能防「巴金森氏症」!追蹤800人長達30年證實:風險大降5倍…停經後女性尤其明顯

 

 

中風後走路變慢,確診「血管性帕金森」

 

至於68歲的陳女士,則是在2023年因腦梗塞中風,持續接受抗血小板治療。但中風2年後,她開始出現腳步遲滯、動作緩慢、偶爾小碎步往前衝等症狀,但完全沒有手部顫抖。影像檢查顯示她的腦室旁,近基底核附近有腔隙型梗塞,符合血管性帕金森。

 

醫師以低劑量多巴胺類藥物,改善其下肢帕金森症狀,搭配積極復健,症狀逐漸改善。

 

血管性帕金森更依賴復健與運動

 

趙昌宏解釋,由於血管性帕金森是腦中風所造成的,所以其發生的模式會跟腦中風一樣:有時會突然或急性發生,或是會階梯式惡化。導致病患「突然」腳步變得有點遲滯不前 ,或走一段路後會小碎步往前衝。

 

「血管性帕金森只是臨床症狀類似,其致病機轉、成因,和退化性的帕金森氏症截然不同,病人腦部的多巴胺系統大部分是沒有缺損的。」趙昌宏強調,儘管兩者雖都可使用多巴胺類藥物,但治療重點不一樣:

 

帕金森氏症(退化性)

 

多巴胺大量流失

長期需要多巴胺補充

屬於慢性進行性疾病

 

血管性帕金森(中風後)

 

多巴胺系統多半正常

重點在改善動作協調、肌力與平衡

復健、規律運動是治療核心

必須同時控制三高、預防再次中風

 

趙昌宏提醒,50 歲以上若突然出現步態變慢、小碎步、起步困難,一定要就醫檢查腦部影像,以釐清是否為血管性帕金森或早期帕金森氏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