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自願健康」的三步驟
我太太有一次去看中醫,一進門就看見候診區擺著一本我的書。她跟我說的時候,我又驚又喜。還記得她轉述醫師的話給我:「中醫師說,這本書是他看完電子書後,覺得很感動,才又多買一本實體書放在診所,想在每一天看診的時候提醒自己『別照本宣科,記得給民眾做得到的健康建議』。」
我曾在上一本書中提到「說服人的人情味五步驟」。這五步驟是我特別考取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把學習到的人類行為科學、心理學引導技巧,應用與濃縮整理而成。這些技巧,很意外地,師大的心理學老師看到我的書之後,突然在走廊上攔住我,問我是不是作者本人,還說我真的應用得很好。甚至,日前我到電台受訪時,主持人臨時抽考我她朋友難以說服的例子,我就照著這些步驟實際做一次,果真幫她找到了「做得到的健康建議」,朋友馬上被成功說服。
這些日子以來,原先的五個步驟已經漸漸被我濃縮更新成「三個步驟」,但應用範圍更廣,不但可以用來協助醫療人員說服病人,病患家屬也可以用來說服家人,甚至讓病人用來引導自己。送給你!
這三個步驟分別為:收聽障礙、組隊邀請、替代方案。
1、收聽障礙
到底我們用到了哪些行為科學、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在這裡會直接省略不談(不然太難了),我直接教你怎麼用就好!
簡單說,就是要完成「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不但可以○○○,然後×××疾病又可以控制很好的方法,好不好?」這句話。
為了要完成這句話,我們必須在和平討論出答案之前,先「詢問」對方「無法達成健康背後的障礙」在哪裡,這就是「收聽障礙」。
舉個例子,例如我媽的障礙是:中午必須吃便當,下午才能好好打掃上班;例如林爸爸,他的障礙是:不喜歡喝水,又要吃賣不完的水果;例如你們家奶奶可能是:膝蓋不好,不想運動,因為關節退化;又或者是:哥哥加班到太晚,所以必須吃消夜……以上這些全部都是所謂的「障礙」,也就是「前提」。
沒有人會故意讓自己生病,如果有人始終無法執行健康的行為,那就表示,目前的他,正在把「自己的健康」排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後面。每個人對於每件事的輕重緩急,都有不同的「前提」,抑或是變健康之前必須考慮進去的「優先事項」。
在令人自願健康的第一步驟中,關心對方的問句是必要的,這能夠迅速拉近雙方的距離。你可以問對方:「阿嬤,我知道你也很擔心糖尿病,那是什麼原因,讓你那麼常吃巧克力呢?」「哥,我知道你很在乎健康,那是什麼原因,讓你那麼常吃消夜呢?」
請注意:這時一定要用「什麼原因」這四個字來發問,而不要問「為什麼」。因為前者聽起來比較像是了解原因,後者聽起來根本就是找人吵架(不相信你自己念念看)。
只要你敢問,他就一定會講,少數情況他可能會一邊講一邊嫌你囉嗦、或講得不清不楚。沒關係,這一步驟的關鍵就是「好想聽他說」。你可以帶著關心他的語氣追問、或趁他心情好的時候多問一遍、或旁敲側擊地向其他家人朋友打聽,只要能問出障礙,我們就完成了句子中○○○的部分。
剩下句子中×××的部分,就把「想要控制的疾病」放進去。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模仿我完整地說出這些句子:「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不但可以吃消夜,血糖還可以控制好的方法,好不好?」「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不但可以不吃止痛藥,疼痛還可以控制好的方法,好不好?」「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不但下午可以吃一些點心,體重還可以控制好的方法,好不好?」等等,伴隨著各種情況任意變化。
「收聽障礙」,為了建立信任,這步驟十分重要。
2、組隊邀請
組隊邀請,就是問出關鍵的這句話:「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不但可以○○○,然後×××疾病又可以控制很好的方法,好不好?」
在心理學上,「我陪你一起思考」比起「請你自己把事情做好」更讓人有隨時都能準備好的安全感。更何況,我們剛剛已經聽了對方的障礙與前提在哪裡,然後,你還把這障礙特別放在心上,帶入接下來的話題裡,對方當然會心存感激:能繼續吃消夜、不餓肚子,然後疾病又可以同時消失,當然很好啊!當然會想請你多說更多。你看,他開始想聽你說話了!這表示我們悄悄地把他的耳朵打開了。
很多人向我抱怨家人講不聽、病人說不動,通常就是忽略了「協助他將耳朵打開」的這個步驟。畢竟沒有人會覺得「慢性病控制得很理想」是件壞事。而且你剛剛又注意到了對方做不到的小地方。說真的,問問題之前,通常你早就能預期對方會說出「好」。當你說出這句魔法語言,組隊邀請,這一步驟也緊接著完成了。
這步驟最難、最重要的部分,其實就只有「誠意」──就算你根本還沒想出答案也沒關係,一樣照問。因為我們要的是「我們來一起找」嘛,沒答案也很正常啊!
很多時候,要不要做或不願意做,都只是因為輸給了心魔。記得還在念大學的時候,老師教了我一件事情:「仔細看好了,如果病人是面帶微笑地走出診間的門,他的病一定會好。」相信我,問就對了,只要你有誠意問,對方也就沒有不「陪」你一起完成的理由,進而答應你一同尋找「改變的可能」。想改變全家人的未來,我們總要成為第一個願意問出口、伸出手,主動「組隊邀請」的人。
「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不但可以○○○,然後×××疾病又可以控制很好的方法,好不好?」
「好。」
然後你自然就走到了下個步驟。
3、替代方案
等到這時候,才是提供建議的時機。
很多人常常按奈不住,過早提供建言:「你必須這樣這樣做」、「我都是為了你好!」我相信,你能得到的答案多半只有:「我不要」。如果你總是說服失敗,我十分建議你回頭檢視前兩個步驟有沒有確實完成。
不過說起來,找替代方案聽起來好像有點難?但這一步驟並不需要學醫的人才能完整執行。不然我問你,幫媽媽找健康餐盒、幫林爸爸找花果乾茶和枸杞茶、幫奶奶找免費的YouTube 運動影片,難道醫學院真的會教這些嗎?當然不會。這步驟最重要的其實是:仔細觀察生活。把你心裡好不容易想到的答案講出來分享就好,甚至讓聊天的對象看看你絞盡腦汁、替他設想的樣子也很棒,代表你是確確實實把他的煩惱放在心上。
環島演講接觸三萬多人的經驗告訴我,在這步驟中,答案通常都是對方靠自己想出來的,你的分享只是用來拋磚引玉,幫助對方舉一反三而已。稍微聊一聊天,對方自己就會給出更合理的解方:「其實我很會煮茶葉蛋喔!」
另外,再補充一下:當你們真的找到了適當的替代方案之後,可以再多問一句:「你真的喜歡嗎?不喜歡我們要換一款喔!」給他台階下。此外,還可以再問他:「那你覺得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呀?」來引導他說出確切開始執行的時間點。畢竟,有誰會不喜歡為自己量身訂做的建議呢?
我很喜歡一句話:「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從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牠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嗯,既然總有一天,照顧家人的重擔很可能落到我們肩上,與其依賴外在環境,不如早點把自己的翅膀訓練得足夠強壯。
希望總有一天,全台灣能夠超越三百萬戶家庭,像這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做得到的健康建議」。這就是我環島演講至今,一直在倡導的事。
以上,收聽障礙、組隊邀請、替代方案三步驟,完整地送給你。
家人的健康,也交給你了!
(本文摘自《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圓神出版,胡廷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