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退」公式試算,每年生活費22倍就夠
大家最關心的重點,就是該有多少錢才能放心退休?我一直主張,在子女都成年、且有自己已繳清房貸的房子,一對夫妻只要有未來每年生活費22倍的資金,就可以放心退休。
假設一對夫妻都退休後,一年需要50萬元來支應基本生活開銷,依上述公式,就需要1100萬元。拿其中的1000萬元去買每年股息殖利率5%的股票,一年就有股息50萬元能過生活,剩下的100萬元做為生活緊急預備金。很多高股息ETF的股息殖利率應該都至少有5%,所以這樣做應該是可行的。
如果這對夫妻退休後仍有固定收入,例如月退俸、月領勞退金,或是以前買的儲蓄險開始領的紅利。假設每年已經有30萬元,因此差額只差20萬元,那就只要有440萬元,便可以放心退休了。
但是,退休後完全沒有固定收入,又沒有1100萬元,怎麼辦?或是就算有一些固定收入,但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投資,來補足所需生活費的差額,又該怎麼辦?
退休金就像水,太早喝完怎麼辦?
我演講時喜歡拿一瓶礦泉水做比喻。大家退休時所擁有的資金,就好像那瓶礦泉水中還剩多少水。有人喝得很慢,深怕未來沒水喝,結果走的時候,還剩下很多,是不是很可惜?有人大口大口地喝,結果水喝光了,人卻還活著,是不是很可憐?有一次,有位聽眾脫口而出:「那就再買一瓶水啊!」
「再買一瓶水」其實就是指再去找工作,才能有收入來過生活。不過,退休的人年紀應該都已不小,找工作談何容易?而且最好不要等沒錢了再去找。如果經過以上計算,發現自己的退休金顯然不夠,重回職場一定要越快越好。
我有一個朋友,中年失業,而手上的積蓄並不多,勢必要再找工作,否則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即使他擁有國外的碩士學歷,以往也在規模非常大的媒體工作,但再就業依然非常不順利。十幾年來,他換了非常多的工作,最近才因為成了「居服員」,終於穩定下來。
重返職場可切入高齡市場
台灣早已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人壽命都很長,但其中有很多人其實早已喪失生活能力,日常生活都須別人協助。當他們還不到要雇專人照顧每日起居的程度,但子女上班又無暇協助時,就非常需要「居服員」。他們有時是陪老人家去醫院就醫,有時是協助打掃家裡、或是代購物品,未來這種服務的需求肯定越來越大。
政府對於這些費用的支出都有補助,因此就算請居服員協助,案主要負擔的金額也不大。我的朋友因為不具醫療照護的背景,能協助的就是日常瑣事,所以每一案能收取的報酬不多,但積少成多,一天只要接兩三個個案,一個月起碼也有2萬元以上的收入,對退休族而言,已屬差強人意。
延伸閱讀:
取得居服員資格需要受訓,但不必要具備護理師的專業能力。取得結業證書後,才可以承接個案。不過,還有很多適合退休族的工作,無須受訓,只要你具備該方面的能力就可以,例如開車。
運用個人長項能力,開拓第二職場
我每次出國旅行,都會找一個固定的司機送我去機場,他就是一個已經退休的人。有一次,某公家單位邀我演講,還派人開車接送我。他就是從該單位退休,然後再回聘擔任司機,負責接送到該單位的貴賓。
還有一次去爬山,同伴幫大家包了一輛9人座的專車,送我們到登山口,等我們下山後,再送我們回台北。這位司機本身就愛爬山,對複雜的山路很熟,才能提供這種特殊的專業服務。
你也可以考慮成立自媒體。現在有很多提供訂閱的網站,可以用文字分享你的專業,來爭取網友的訂閱。你也可以做一個YouTuber,只要有特色,就會吸引大家訂閱,未來也會有收入。例如我很愛看《Tony走步道》,我和老婆會照著他的行進路線去走一遍,不過雖然用一支手機就可以完成,但還是需要具備書寫的能力和拍攝影片的技巧。
退休金不夠,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去做小生意,不論自營或合夥,都不該成為你的選項。創業牽涉資金,還有經營的風險,萬一失敗,會讓你的退休生活更捉襟見拙,不可不慎。
近來人力市場短缺嚴重,這當然都是退休族重返職場的好機會。不怕找不到,只怕你不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