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繳清透天厝30年房貸,七旬夫妻卻喊「住不下去」!階梯太多、修繕太貴…起家厝反成負資產

咬牙繳清透天厝30年房貸,七旬夫妻卻喊「住不下去」!階梯太多、修繕太貴…起家厝反成負資產

傳統觀念「有土斯有財」,認為持有房子就等於擁有資產,但步入老年後,屋齡高的起家厝反而可能成為壓迫熟齡生活的「負資產」。日本有對夫妻花30年繳清4房2廳的起家厝房貸,本以為退休後可以不用再為老後居所擔心,沒想到老宅開始出現各種維修問題,加上透天厝上下樓梯吃力,讓年過七旬的他們最終決定賣掉房子,搬入市區的電梯套房。

 

據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住在日本神奈川的74歲宮田先生與70歲妻子,在30年前購入一戶4房2廳的獨棟住宅,兩人胼手胝足養大2個孩子,也在退休時用一部份退職金還清房貸,當時夫妻倆欣慰地想:「總算不用再為房子擔心了!」

 

沒想到清幽的退休生活才過了幾年,兩人卻很快意識到:「這樣的房子已經住不下去了!」

 

修繕太貴、階梯太多,30年老宅「住不下去」

 

首先是屋齡超過30年的房子開始老化、出現各種問題,包括熱水器、衛浴設備需要維修,外牆龜裂、有壁癌,甚至還出現白蟻大軍…修繕需求接二連三出現。其次是老房子的臥室設在2樓,用餐、洗澡都必須上下樓梯,對於膝蓋不好的宮田太太來說,每天生活都很吃力。

 

不僅如此,即使繳完房貸,每年還是有稅金、火險等費用支出,以宮田家的4房大宅來說,光是每年的固定資產稅(相當於台灣的地價稅+房屋稅)就要13萬日圓(約新台幣26,840元),加上修繕支出、持續上漲的水電費,逐漸蠶食原本充裕的退休金。

 

▲居住透天厝或擁有一戶公寓是不少人的夢想,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屋齡老化加劇,這些沒有電梯設備的房宅,不利高齡者居住,甚至成為禁錮老年生活的牢籠。

 

賣掉郊區透天厝,換租1房電梯宅反而輕鬆

 

宮田夫妻感嘆,孩子們已在東京成家,鮮少回鄉;而他們早年因工作調動經常搬家,跟鄰居也談不上有什麼交情,無法指望老後能鄰里互助,夫妻倆越想越不安。尤其他們居住的大房子位於郊區,要就醫、購物都得開車,「如果發生什麼事,我們兩人根本無能為力!」

 

經過漫長的思考,他們最終決定以1,500萬日圓(約新台幣310萬元)賣掉郊區透天厝,搬進由政府經營、只租不賣的「都營住宅」。雖然居住空間僅是1房1衛浴的套房,但有電梯、無障礙設施,而且離主要車站很近,購物、就醫都只需要步行。

 

「房租一個月才2萬多日圓(約新台幣4100元),雖然空間小,但打掃起來很輕鬆,老實說,現在反而更輕鬆自在。」宮田太太笑道。

 

全台55萬名年長者住「無電梯公寓」

 

在台灣,類似的問題也正逐漸浮現。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24年第三季全台僅老人居住宅數約為77.41萬宅,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孤老宅」高達58.58萬宅,較10年前同期增加了8成以上。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的「獨老宅」高達61.17萬戶,單季暴增近2.6萬戶,也創下統計以來新高紀錄。 

 

另據2023年6月底銀髮安居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3.2%住在「無電梯公寓」,換算約達55萬2857人,每天都得面臨上下樓不便的窘境。

 

 

有房最安心?4因素推升高齡換屋需求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2023年住生活綜合調查》顯示,高齡者的「換屋需求」逐年上升,因「房子太大」、「太多階梯」、「無力管理」、「小孩很少回來」等因素,而選擇賣掉自有房子的高齡家庭並不罕見。

 

事實上,在日本「持有自己房子最安心」的老後神話正在瓦解。在都會區,有越來越多「無障礙設計的租賃住宅」或「附帶服務的高齡住宅」出現,讓不執著於持有房子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多元。

 

 

專家提醒,老後想要安穩生活,少不了「居住環境的安全性」、「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以及「經濟負擔的減輕」這三大條件。尤其稅金、修繕等隱藏性花費往往被忽視,但這卻是老後生活規劃中重要的關鍵。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則觀察到,比起公設比較低的老公寓,台灣高齡購屋者更在意生活機能與便利性,除將電梯列為必要設施外,24小時妥善管理的社區也是首選之一,才能在有需要時,能即時獲得協助。

 

消基會董事暨房委會委員張欣民就提到,對於退休長者來說,生活便利性及醫療院所的遠近相當重要。再者,安全性不可少,退休後房子不用太大,夠住即可,較適合有警衛、門禁、中庭、電梯、無障礙空間等社區型的物件。

 

隨著家庭結構與時代改變,「一輩子住在同一間房子裡」不應該成為鐵則,而是要根據自身年齡、體力與經濟狀況,靈活考量換屋;這也是一種步入熟齡後的「積極選擇」,能讓老後生活更加安穩。

 

本文不授權媒體夥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