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2019年之前,我並不是一個有運動習慣的人,充其量就是常跟一群荒野保護協會的人去爬山,但我每一次幾乎都是最後抵達終點。
雖然曾為此決定要加強鍛鍊,但因為沒有足夠動力,所以當時並未養成持續的運動習慣。
直到2019年5月,自己犯了「五十肩」的毛病,這才在健身教練女兒的建議下,開始走進健身房,上一對一的重訓課。
3個月後,五十肩居然幾乎痊癒,又讓我失去做重訓的動力。
女兒的鼓勵成為動力
女兒鼓勵我,只給了我一個努力的目標,那就是「持續做下去」。
我想這並不困難,所以就此維持每星期上一次重訓課的紀律,除非出國旅行,否則不輕易請假。
有一度我的右腳常感痠麻,以為是肌肉壓到神經所致,但去看了物理治療門診後,才知道我因為右臀天生無力,才造成右腳負荷過重,進而產生痠麻現象。
這位物理治療師也有重訓教練的資格,我決定改投他門下,開始將重訓的重點放在加強右臀的肌力。
我強烈建議大家找的重訓教練,最好也具備物理治療師的執照,一定會事半功倍。
6年下來,雖然(也是當然)沒有變成阿諾史瓦辛格這種肌肉男,但確實強化了肌力,讓我可以輕鬆應付爬郊山和走步道的強度,而且精神、氣色都比以前改善了許多。
.jpg)
建立登山好習慣
同時,我也開始建立了另一個運動的習慣,就是每星期去爬一次山或走一次步道。
我最常爬的就是四獸山,走一趟就能上四座山峰,包括虎山、豹山、獅山,和大家最熟悉的象山。
我常鼓勵不愛爬山,甚至視爬山為畏途的朋友,就從台北市最簡單的四獸山開始嘗試。
一般人都是搭捷運到象山站,然後爬一段非常陡的階梯直上象山,但我建議從虎山上來,相對輕鬆得多。
虎山登山口在松山奉天宮的廣場邊,走大約一百階就到了平坦處,然後直到上虎山峰之前,才必須再爬一百階,期間坡緩好走,任何人都應該能輕鬆做到。
接下來的豹山登山口和獅山登山口,都可走產業道路抵達,然後再各走1到2分鐘,即能登上豹山峰和獅山峰。
輕鬆上三座山峰,一定能讓從不爬山的人很有成就感。
最後上象山峰,雖然有幾段上坡路要走,但絕對比從象山捷運站直上要簡單。
登象山峰之後,我都往永春崗公園的方向下山,也相對輕鬆。
唯一的缺點是離捷運站較遠,但走在平坦的都市街道上,總比循階梯一路往下容易吧?
另外也很常走的是離家近,開車或搭捷運都能在半小時左右抵達登山口的富陽生態公園(麟光站下車)、大溝溪步道(大湖公園站下車)、仙跡岩(景美站下車),以及必須開車前往的內湖大崙頭山(號稱「台北小溪頭」)和大崙尾山。
以上這些都不困難,都很適合做為沒有爬山經驗者的入門款。
「持之以恆」才是健康關鍵
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一個YouTube節目《Tony走步道》,先從他拍的影片來了解自己的能力是否合適,再決定要不要去走。
我以前也會參加一些由登山達人帶隊的行程,但經常都是非常考驗體力與耐力的路線。
幾次下來倍感吃力,後來決定無須勉強自己去趕上他們的程度,這才能真正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
對我來說,「持續」絕對比「強度」重要。
戶外活動當然較花時間,也受天候影響,所以我也加入家附近的連鎖健身房。
只要有1、2個鐘頭沒事,我就會去使用他們提供的器材,加強自己的心肺功能。
我每星期最少都會去個3、4次,每次1小時,這也成了我固定的運動習慣。
以上這些運動都不難,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能做得到。
只要持之以恆,就會讓你保持健康的狀態,甚至也是打發漫長時光的好方法。
父母健康,絕對是給子女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