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阿公14天逆轉生死!直腸癌轉移全身黃疸、奄奄一息…雙標靶讓他「自行下床行走」:存活率15%→50%

70歲阿公14天逆轉生死!直腸癌轉移全身黃疸、奄奄一息…雙標靶讓他「自行下床行走」:存活率15%→50%

編按: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且早期發現並治療的存活率與後期相差甚遠。

不過以目前的醫療資源發展,即便是晚期才發現,還是可以透過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是免疫治療提高存活期。

醫師也提醒民眾務必定期篩檢,及早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進展為晚期癌。

 

Q1:請問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現況?

 

李克釗醫師:目前台灣每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個案數約為17,000名,占癌症發生個案數的第二名。

 

其中第四期個案約為25%,五年存活率僅15%,若病人進展至第四期,狀況評估可以開刀,五年存活率就能大幅提升至50%。

 

Q2:請問晚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李克釗醫師:病人一旦進展至晚期大腸直腸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腫瘤大且分散,手術即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現階段會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免疫治療,讓腫瘤有機會縮小,再評估開刀的可能性。

 

Q3:治療前,醫師會建議進行哪些基因檢測?

 

李克釗醫師:常見的基因檢測包含RAS、BRAF、MMR。RAS突變約占轉移性大腸直腸癌50%;BRAF突變比例約8-10%,疾病惡化快速,存活期甚至低於一年,過去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若考量使用免疫療法,將會進行MMR基因檢測。

 

Q4:針對BRAF突變,醫師會如何協助延長存活期?

 

李克釗醫師:目前BRAF基因突變的族群,基本上會採雙標靶治療,包括口服標靶加上注射標靶,大幅延長病人的整體存活期。

 

Q5:請問雙標靶治療的成效為何?

 

李克釗醫師:雙標靶治療與傳統的化療、標靶治療相比,反應率有近10倍的差距,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相差3倍,整體的存活期延長約六成。

 

醫師提醒與呼籲:

 

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整體存活期與第四期相差許多,因此提醒民眾定期篩檢,透過篩檢發現早期癌,甚至癌前驅病變,可直接切除瘜肉,避免進展到晚期癌。

 

若進展至晚期癌,現在也有很多新的藥物可以治療,針對基因檢測再搭配適當的藥物,病人就有機會提高存活期。

 

案例分享:

 

一名約70歲的阿公,經基因檢測確認帶有BRAF基因突變,過去他曾接受過傳統化療、標靶治療,但療效不彰,轉診時已出現嚴重黃疸,且全身虛弱。

 

所幸,在接受雙標靶藥物治療後,他的病情大幅改善,短短兩週內,黃疸指數順利降到正常值範圍,原來奄奄一息的他竟能自行下床行走,精神與體力明顯回升,目前也已穩定追蹤中。

 

由此案例可得知,BRAF基因只要積極接受合適的治療,病況即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控制,甚至達到長期存活,期待未來新的標靶藥物也都可以納入健保,造福更多的病人。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