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四十多歲上班族,一天睡前覺得頭暈暈、不舒服,本以為是「最近太忙了,睡一覺醒來應該就會好」,沒想到起床後右手麻木、無力,緊急送醫診斷是腦中風。
收治這名病患的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病人常常以為休息一下、吃個藥就會好,把不舒服與太累聯想在一起,或覺得只是小病,不必去醫院,都是犯了太輕忽的毛病。
腦中風權威、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高明見也說,不少病患或家屬看到病患講話不清楚疑似中風時,選擇以刮痧、放血等方式來處理,以為患者痛到「哇哇叫」就有起色,其實反而會延誤診治,後果不堪設想。
每當天氣轉涼,腦中風就醫的患者也會增加。主要因為溫度變化大,血管就會收縮,以至於造成阻塞、破裂的風險變高。腦中風分成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和出血性中風(腦出血),梗塞型中風又可再細分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這是國人常見的中風形態。
高明見解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指大腦或腦幹突然缺血,暫時喪失部分腦部功能,一部分小血管堵住,但在一天內馬上恢復正常循環,患者可能視力模糊一下而已。
腦中風居台灣前三大死因
缺血性腦中風是腦血管病變使得血管變窄、產生血栓,造成腦部缺氧性壞死,或由腦部以外的地方,如心臟來的栓子(血塊、細菌贅生物、脂肪或氣泡等) 堵塞腦血管,而導致腦部缺血壞死(稱為腦栓塞),占大宗。
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血管硬化脆弱或先天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異常引起血管破裂出血,死亡率逾三成。
近年來,全世界約有一千五百萬人中風,其中六百萬人死亡、五百萬人殘障,平均每六秒就有一人中風;而腦中風在台灣名列前三大死因,每年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三千人,平均每天有三十一人死於中風。
高明見警告,每六人就有一人終其一生會中風,更令人憂心的是,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若習慣經常熬夜,會使得血壓上升,再加上工作過於勞累,都是助長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中風雖然可怕,但並非束手無策,陳龍提醒,當身旁的人出現臉歪、嘴斜、臉部或手腳單側發麻無力、視力突然模糊、口齒不清、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部劇烈疼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腦中風越早送醫,治療的方法越多,效果也越好。
根據美國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在三小時內接受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t-PA)靜脈注射,三個月後可增加三三%復原機會,並明顯減少殘障失能的程度。
t-PA療效佳 健保可給付
t-PA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國家神經及中風研究院所發表,高明見解釋,原理為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靜脈注射可分解組織胞漿素原成為胞漿素,由胞漿素分解由纖維蛋白形成的血栓,使血栓溶解恢復血管血流,增加中風的康復或減少腦損傷程度,這也是唯一證明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具有療效的藥物。
t-PA療法在二○○四年已通過健保給付,但根據健保署統計,一五年各縣市急性缺血性中風病患,使用t-PA治療比率平均為三.八%;高明見表示,美國近年來每一百名急性腦缺血病患中有六名使用,但台灣○四年當時一名都不到,現在則是逾三%,使用率還是偏低,原因有三,民眾缺乏對腦中風的認識,一般醫護人員也不甚了解這種有效的療法,以及醫院缺乏配合建立搶救中風的團隊。
「搶救腦中風分秒必爭。」高明見強調,大腦每一分鐘完全缺血,缺少葡萄糖及氧氣,就會死掉一九○萬個腦細胞,越早恢復血流,還未完全死亡的腦細胞便可恢復,患者就可能從不會講話到會講話,手無力恢復成有力,差別甚巨。
他呼籲,民眾中風後要立即送醫,不要相信偏方去刮痧、放血。到院後,醫療團隊一定會將電腦斷層、抽血等醫療檢查及評估時間縮至一小時內,判定可否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但臨床上常見家屬做決定的時間太長,而超過黃金治療期,因此搶救中風千萬別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