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嫺人
今天又看到美國發表了一篇新的關於「退休後怎樣從退休金提領出來花」的最新研究報告,作為4%法則的變形。 我在《有錢到老後》書中已經分享了幾種4%法則的變形,可以看到美國人很把通膨、長壽化當一回事,如臨大敵在不斷研究出最好的方案。美國國力強就強在科學精神,而不是憑感覺喊數字。 很多人覺得五、六十歲再改變太遲了,但世界正在走向「長壽化」,聰明的假設是,先假設自己會活到一百歲。因為萬一真的活到那麼久——即便現在五十歲、六十歲,你都還有四十、五十年的時間累積財富……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郭美懿
全台失能人口超過百萬,其中泰半為高齡長者,而子女中往往又是由其中1或2人扛起主要責任,當父母的醫藥費、看護費、生活開銷帳單如潮水般湧來,對主要照護者來說往往是不可承受之重,甚而引發手足之間的爭端、撕裂血緣情感…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李筱懿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大事,把身邊的小事做到盡善盡美,也是務實的財富之路。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0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陳太太六十歲上下,穿著整潔,說話很有禮貌,但語氣裡藏著一絲不安。「我和先生沒有小孩,這幾年,我們兩個人一起努力工作、存退休金,也買了自己的房子。到現在六十歲了……哪一天如果我先走了,我先生是不是要被迫跟我那些從不聯絡的弟弟妹妹分遺產?」 民國20年施行的《民法繼承編》設計了「特留分」制度,但近百年後,如今的社會早已不同:有越來越多像陳太太這樣的「頂客族夫妻」無子女的家庭或單身貴族;也有越來越多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感情淡薄、各自生活。 特留分,反而像是種懲罰……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0日
朴成賢
48歲的韓國富爸爸朴成賢,出身貧寒,年輕時負債,擠在不到一坪的小房間裡過日子。為了賺錢,他什麼都試過——賣鯛魚燒、當18年的上班族、投資股票、碰觸失敗,一次次跌倒再爬起。 他後來才懂,財富自由不是靠幸運翻盤,而是靠腳踏實地累積實力與經驗。 「努力工作賺錢,先累積資本,再從低報酬的經驗學到高報酬的智慧,」是他一路以來的信念。投資3萬只賺100,他也覺得值得,因為每一筆小錢都在訓練自己成為更會賺錢的人。就連在賭場輸得一乾二淨,他都能悟出「分批買進、分批賣出」的投資原則。 在他眼中,輸錢不可怕,最可惜的是從沒嘗試——因為那代表,你連學會賺錢的機會都錯過了。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6日
蘇家宏律師
編按:北區國稅局近日分享案例,有子女繼承爸爸生前買的保單,因「變更要保人」未申報,遭連補帶罰近百萬元! 這位爸爸生前以自己為「要保人」、兒子為「被保險人」投保2張總額超過500萬元的壽險保單。其中一張在死亡前變更要保人為兒子,未申報贈與稅;隔年爸爸過世,兒子又自行將另一張保單要保人變更成自己,結果被視為死亡前2年贈與行為,一起併入遺產追繳「遺贈稅」。 稅務人員抓到漏稅後開單追稅,繼承人還以為是「詐騙」怒掛電話,最後遭國稅局以《遺贈稅》稅率10%追繳本稅50萬元,並處0.8倍裁罰,即40萬元,連補帶罰合計90萬元。 對此,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指出,保險是很好的理財工具,但「變更要保人」絕非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因此遺產申報時要記得檢視保單;想要變更要保人時,也可以善用每年244萬元免稅額度分散贈與,選對時機進行變更,就有機會讓保險透過免稅額的扣除達到節稅功能。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5日
樂透人生─吳家揚
編按:勞保老年給付究竟該「月領」或「一次領」,一直是許多勞工朋友心中的大哉問。近日臉書公開社團「勞工退休金大小事」就有一名現年60歲的網友詢問,若工作年資滿30年、投保45,800元,是否有最佳的請領方式?該等到65歲「每月」請領?或是現在「一次領」拿去投資0050、中華電或第一金呢?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4日
郭美懿
新竹一名老翁晚年再婚陸籍妻子,原本希望太太能在自己離開後仍住在他們一起生活的房子裡安度晚年,立遺囑「房子由太太單獨繼承」。沒想到老翁離世後,3名女兒卻提告繼母「佔用」,要求返還房屋。 最後法院判決遺囑有效,但因陸妻當時並未取得居留許可,無法依遺囑繼承,房屋仍須返還給3姊妹,還得依地價補償佔用期間的租金。律師蘇家宏指出,二婚家庭常面臨房產分配與繼承的兩難,他會建議採用「信託+自書遺囑」,讓愛既能被妥善照顧,也能被安心傳遞。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彭蕙珍
編按:黃金價格續寫新高紀錄!國際金價在雙十國慶連續假期持續飆高,最高一度來到每盎司4022.52美元,而台銀黃金存摺今天一掛盤便掛出每公克新台幣3996元,至下午1時39分升至每公克4039元。 對於國際金市動態,台銀引述多倫多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分析師看法認為,2026年上半年預估金價將突破每盎司4400美元,全年均價則約4250美元。 黃金,向來被視為避險工具,當通膨預期升溫時,投資人擔心關稅會拖累經濟增長,紛紛逃離股票及大宗商品,轉而投資黃金。 台北市金銀珠寶公會副理事長石文信表示,黃金每年產量有限,預計在2050年採完,最主要產金國是南非及澳洲。 他於1969年入行當金工師傅時,黃金一錢只有195元,現在已突破12000元(2025/10/13銀樓黃金牌告價已突破15,000元)。他強調:「我只有一個觀念,黃金不會跌,只有漲快和漲慢,這50年來確實如此。」 手中仍持有黃金的人要不要賣?他表示,持有黃金超過5年以上的人,可以在這階段部分了結,但如果還想再繼續持有,就不要賣。 至於何時買?他認為,任何時候都是買點,「當下就可以買,有剩餘的錢要買,除非錢是借來的;沒有買,錢就跑掉,買了就存下來了。」 (原文刊載於2025/4/10,更新時間為2025/10/13)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艾蜜莉-自由之路
有位即將退休的大姐,最近心情有點低落,前陣子她報名了幾場退休理財講座,想替未來的生活多一點保障,那天她拿著筆記本,在餐桌前仔細計算,把退休金、勞退、股息收入全都加起來,心想:「這樣應該夠我安穩過日子吧?」 她甚至開始幻想退休後的模樣:每天睡到自然醒,早上去市場買菜、下午泡杯咖啡,再領著股息慢慢過生活。 但回頭再打開自己的股票APP,現在台股這麼強甚至創高,結果還虧損了二十幾萬! 那一刻,她只剩下一句:「唉,打開APP就心煩,這樣真的還能安穩嗎?」她皺著眉,嘆了一口氣,又轉頭對先生說:「還是我乾脆不要投資了?退出市場應該比較安穩?」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2日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
詐騙集團害全家人生變調!新竹李姓婦人聽信詐騙集團設局,遭騙走1342萬元,導致兒子買房與結婚基金都沒了,事後未來媳婦跑了、兒子氣到中風,先生罹患憂鬱症,她悲痛地向法官訴說,「全家人陷入愁雲慘霧,她曾經想要自我了斷,目前生活連10元、20元都必須節省!」新竹地院依詐欺罪重判詐團車手2年6月到6年10月重刑。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
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77歲,退休後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但也有人擔心「人比存款更長壽」,甚至是晚年疾病纏身、退休金不夠花等等,因此也有許多人抱持「盡量不花錢」、「省錢才是王道」態度,刻意壓低支出。但卻也有案例顯示,過度窮活反而讓退休後的第二人生變得一點都不幸福,甚至失去了享受人生的機會,最終落得「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下場。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遺產繼承稅務專辦 禾宜代書
頂客族夫妻共同打拼的資產,最後卻因法律制度被迫與娘家兄弟姊妹分割。這真的是最合理、最公允的安排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2日
郭美懿整理
0056昨(10/1)日公布最新一季配息維持0.866元,除息日為10/23、最後買進日10/22,股息發放日為11/14。若以10/1收盤價36.81元計算,單季配息殖利率為2.35%。儘管0056上季配息從1.07降到0.866,讓一眾存股族哀嘆「到底還能不能存0056當退休金?」不過整體來說,0056今年總計配發3.872元,若以去年底收盤價計算,股息殖利率高達10.56%。爽領7位數股息的「樂活大叔」施昇輝便在臉書分享,有人說買0056的人是「韭菜」;但在他看來,0056是「久財」,早已證明長期持有的價值。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1日
尼古拉‧貝胡貝
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你必須努力整理自己的思維,讓它變得簡單。──史帝夫‧賈伯斯(Vincent Morin),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 如果我請你舉出幾種能讓人致富的職業,你很可能會立刻回答「醫生」。 大家都知道,家醫科醫生的收入不錯,而專科醫生的收入則更高。 但是我要告訴你一個祕密:許多醫生其實並不富有。他們之所以沒有致富,在於他們不是好的投資人。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今周學堂
「老謝!你看我們公司那個副理,退休後天天騎腳踏車去公園下棋,中午就吃個60塊錢的便當」老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跟我感嘆:「我可不想退休後,過得這麼寒酸啊!」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阿婆姐姐
理財,是決定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YouTube頻道點閱次數超過1,400萬,25歲前旅行過20幾個國家,同時存下200萬!(1億韓元) 「幸福就是,相信未來不用為錢煩惱。」──韓國年輕人&小資族狂推的理財YTER「阿婆姐姐」 不是富二代的我們,希望30年之後也能過上好日子!從零開始學理財,建立有錢投資、累積財富當靠山的安定感。 投資的根本,就是做好自己的本業。但近期很多人本末倒置,沉浸在投資裡。當你運氣不錯,靠著股票跟房地產賺近一大筆錢的時候,上班賺的薪水就會微不足道。 坐著不動就可以賺近幾千、幾億韓元,很容易讓人陷入「我何必辛苦工作,把自己累成狗」的想法,低估了自己本業的價值──好好檢討一下,你是不是正急著想賺快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狄志為
很多人問我考什麼金融執照?那真的不重要,怎麼理財為我的退休人生打算,才是王道。 其實到了 50 幾歲,如果你沒有什麼負債,恭喜你,你的理財已經成功一半。但接下來的人生下半場,該怎麼規劃,才不會在退休後手忙腳亂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那天,他坐在審判席上,頭低著,衣服褪色,昔日名牌加身、開著超跑、出手闊綽的富二代形象已不復存在。 這是張曉恩,浙江知名企業家的兒子,因詐騙朋友1.7億(約台幣7億2千3百萬)元,被判14年有期徒刑。 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他卻從未學過「錢該怎麼用」,為了討一位網紅女友歡心,送愛馬仕、豪宅、飛杜拜,最後不僅敗光父親給的7000萬創業基金,還欠下巨額賭債。 父母給了他金錢,卻沒教他如何管理:如何「管錢」,甚至是如何「被管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瑪格麗‧林區、黛莉‧迪雅娜‧施瓦茨
吉娜自豪地說,自己和節儉的母親完全相反,她非常注重精神生活,雖然身為自由攝影師收入並不穩定,但從來都不必擔心錢的事,一直都有足夠的錢可以過日子。 我直接點出那是因為她覺得錢只要夠用就好,所以整個宇宙收到的訊息就是她不需要更多錢。 當我建議她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時,吉娜卻開始激動起來,覺得這樣太貪心了。後來,她終於發現自己最大的阻礙,就是只把重點放在足夠支付帳單並且有些許娛樂開銷就好。當吉娜透過敲打法清理迷思之後,她把收入目標提高,實際收入也跟著增加……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瑪格麗‧林區、黛莉‧迪雅娜‧施瓦茨
接下來就讓我舉出幾個例子,引導你找出過去可能一直重複上演的潛在意圖。除非你能意識到這些模式並加以改變,否則同樣的事件還是會不斷出現。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0日
聯合新聞網
有些人以為只要每月投資少量金額,累積數十年後就能安心退休。 然而,美國知名財經專家藍西(Dave Ramsey)警告,如果在理財過程中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即使帳戶裡擁有上百萬美元(約新台幣3020萬元),也可能在退休後仍然過得拮据,甚至陷入財務困境。 他直言,真正會摧毀退休夢想的事情不是投資不足,而是「帶著債務退休」。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9日
賣厝阿明 知識+
台北市精華區小套房的去留問題,正困擾著許多中年階段的資產持有者。一位40多歲的台北市民目前正面臨這樣的抉擇:是否該出售手中持有的台北市小套房,換取400~500萬現金轉投股市領取股利,或是繼續持有收取每月1.5萬元的租金收入。 這個問題背後,反映的是許多中生代對未來退休生活的規劃與焦慮,以及未來20年,你想過怎樣的生活方式?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樂透人生─吳家揚
瑞士銀行日前公布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台灣成人平均擁有的財富達到31萬2075美元(約新台幣952萬)超車日、韓,位居全球第15名;而成人資產中位數則為11萬4871美元(約新台幣350萬4173元)為全球第17位,在亞洲地區僅次於香港。 不過訪問多數台灣人,卻對這個數字無感,因為過去20年來物價、房價雙漲,薪水卻僅微幅成長,加深貧富差距。據主計總處2024年公布《家庭財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最富有的20%家庭平均財富為5133萬元,而最貧窮的20%家庭則僅77萬元,兩者相差66.9倍,遠高於30年前的16.8倍,讓中產階層集體陷入「體感貧窮」。 財經作家吳家揚認為,要擺脫體感貧窮,仍得從理財做起,而「記帳+存錢」是永遠不退流行的理財基礎,只是在高通膨時代,必須把存下來的錢擺在「對的地方」。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郭美懿
台灣65歲以上熟年人口,預估在今年底、明年初將正式突破占比20%門檻,邁入「超高齡社會」。迎接超高齡元年,《今周刊》於9月17日舉辦第九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其中「智慧理財・樂活熟齡」主題邀請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基富通證券副總經理鄧卉婷、愛爾麗醫療集團董事長及創辦人常如山分享,銀髮族如何建構好健康、財務、樂活、心靈等4大財富,同時能在退休後守住防線,不讓詐團騙走一輩子累積的血汗錢。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十方富裕人生(心靈 夢想 財富)
26歲那年暑假,我從成大畢業,全身上下,只有1000塊。 我從22歲到25歲,我的研究費、助理費,每個月有24000塊,但是整整三年過去了,我把錢拿去買了睫毛膏、腮紅、眼影、鞋子、包包、耳環……後來我在大學兼課,每個月能賺3萬元,但我仍然月光,根本存不住錢。 27歲的暑假,很突然的,同居的男友告訴我,他欠了200萬的信貸,要幫哥哥還債,我聽到之後,五雷轟頂……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8日
老黑(田臨斌)
有些退休族看別人經常遊山玩水,用名牌開名車,心理不平衡,但也有人明明口袋有錢卻想出各種理由不花錢,看在外人眼中只是自我設限。 「邊不花錢邊抱怨,或邊羨慕嫉妒他人,那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年輕時夏天不開冷氣叫省錢,年長後夏天不開冷氣叫自殘;年輕時不旅遊叫延遲享受,年長後不旅遊叫浪費生命;年輕時奉養父母叫孝順,年長後供養成年子女叫想不開……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6日
嫺人
五十歲,手裡有五百萬卻怕工作撐不久;幫孩子買房後只剩幾十萬;甚至有人退休金砸進房子,卻遇上地震得付房租──這些真實案例,都是我們可能面臨的擔憂。 《退休後,錢從哪裡來?》作者嫺人說:退休焦慮不是少數人的事,但答案不是比較或恐慌,而是盤點資源、找回彈性。因為老天爺或許沒讓每個人都過得非常好,但努力一點點,就能比「最糟」更好一點……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2日
蔡佳伶整理
台股狂熱再升溫!大盤指數飆破2萬5千點大關,台積電與大盤屢創新高,這股驚人的氣勢也讓老牌ETF元大台灣50(0050)人氣炸裂。 根據最新數據,短短一個月內,定期定額人數暴增5萬人,總人數已衝上48.4萬,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這波強勁買氣更讓 0050 自6月分割後,股價從46元一路飆漲至56元,短短時間內飆升10元,成為台股最受矚目的焦點。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12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繼去年月配高股息ETF吹起降息風之後,這陣風近期吹向季配高股息ETF,許多股民憂慮:「當配息降低,高股息ETF還值得投資嗎?」對此,專家提醒,投資高股息ETF應該回歸初心,不能只關注單次的配息金額,而是相對穩健的配息率與填息表現,幫助投資人持續累積資產。也就是說,配息率、填息能力與資本成長力道,是長期投資高股息ETF的3個關鍵。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夫妻恩愛一輩子,終究會有一個人先走,許多人會在年邁病重時進行財務安排,透過「夫妻贈與免稅」把現金、資產贈與對方,以為就能讓伴侶安心持有。不過實務上卻常發生過世前2年內的贈與,必須納入遺產總額課稅的狀況。 律師提醒,其實不只夫妻,若被繼承人在死亡前2年內,將財產贈與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及前述各順位繼承人的配偶時,都會被併入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因此想要幫所愛的人留保障,還是要及早規劃,才能少點煩惱、避免日後的爭議與稅務負擔。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8日
劉韋德 律師
近日,從好友鳳的口中,筆者聽聞一則令人心碎的真實遭遇。一對恩愛夫妻畢生積蓄所築的家園,竟因一條旨在保護人民權益的法律——「特留分」制度,在女主人辭世後化為泡影。這不禁讓人深思,當法律的善意在特定情況下演變成冰冷的枷鎖時,我們是否應予檢討與修正?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5日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請問,為什麼媽媽不想把財產留給妹妹呢?」 畢竟在法律上,除非有特定事由,否則繼承權是不能隨便剝奪的。我得先了解背後的情況,才知道怎麼幫忙給建議。 阿嬤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悲涼:「十年前,我先生過世,喪禮辦完之後,我女兒就沒再回來看我了。雖然當初分遺產有些爭執,但我還是有分給她啊。之前她結婚時,我包了十幾萬紅包,還特地跑去金飾店,打了一整套黃金首飾送她:項鍊、手環、戒指,我樣樣都沒少。我是她媽媽啊,能給的,我都給了…但這些年,她就像人間蒸發一樣,完全不理我,也沒回來看過我一眼,電話也沒打。真的…很無情、很無情的...。」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5日
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最近我有一位朋友,過去兩年在股市多頭時期操作失利,虧掉了數百萬,如今帳面仍是滿手虧損。他來找我聊投資,想問我該怎麼辦。我看了一下他的持股,發現幾乎都是一些冷門小型股,甚至很多是融資進場的部位,還有一些是從朋友那裡得到的內線建議。 他目前的總資產已經蒸發七成以上,不但失眠、精神不濟,還想加碼融資凹單,甚至問我能不能買「0050反一」來「翻本」。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投資問題,而是心理已嚴重失衡……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4日
蔡佳伶整理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00919)周一(9/1)公布最新一季配息為0.54元,結束連4季0.72元記錄,減幅約25%,讓不少投資人心中一沉:懷疑自己是不是要去公園睡了?對此,財經作家艾蜜莉提醒,買高股息ETF的心態就是「用股息累積現金流」,建議可趁股價低時讓自己成本壓低一點,這樣每次除息後,股價仍能維持在自己的平均成本之上,「就不會因為一次不填息,懷疑自己是不是要去公園睡!」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3日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我經常受邀主講「退休理財」,都會先認定聽眾是具備足夠資金的人。有一次,就碰到一個聽眾嗆我,說我講得太理想化,因為絕大多數人的退休金可能都不符合我所提「可以放心退休」的條件,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2日
艾蜜莉-自由之路
編按:國發會上週四(8/28)發布7月景氣燈號,續亮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景氣燈號是不少ETF投資人參考重點指標,但也有人質疑景氣燈號是落後指標,可能投入得太慢。對此,財經作家艾蜜莉(張紫凌)分享,有位網友在疫情期間依循「景氣燈號策略」,從綠燈到藍燈階段定期定額穩定買進00878,最終以均價16.25元累積近9萬元獲利,報酬率逾25%。 艾蜜莉表示,景氣燈號的目標並非讓我們「買最低、賣最高、賺最多」,但卻能提供簡單、易懂的理性判斷依據,畢竟投資就是要能照著節奏慢慢堅持下去,才有辦法走得長久。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1日
阿婆姐姐
理財其實是找回自我的歷程,當你成功的改變漏財的消費習慣,提高了每個月的儲蓄率,看著目標從小開始一個個實現、累積,會明確感到「原來我也是有財可理的」。 這筆花費買下的是什麼?購物當下的滿足感過後,有覺得錢錢真的變成喜歡的樣子嗎?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01日
賣厝阿明 知識+
「這間套房,是我用青春換來的堡壘。」單親媽林女士輕撫著斑駁的牆面,語氣平靜卻藏不住顫抖。二十年前,她帶著年幼的子女落腳於此,用一針一線縫補家的模樣。當時的房貸每月僅4000元,對一名獨力撫養孩子的母親而言,已是沉重的負擔,但她從未鬆手。 如今子女已長大自立,70歲的母親卻逐漸需要人照顧。林女士發現,自己竟陷入兩難:繼續繳貸保留資產,或出售套房換取現金流,好好陪伴母親走完晚年?「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親手賣掉這個『家』。」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9日
郭美懿整理
北市89歲老翁2022年將名下9戶總價上億元的房產捐給行天宮「消業障」,事後老翁養女提告行天宮董事長吳岳羽,涉嫌利用老翁患有失智症詐欺得利。但今年5月北檢偵結,認為老翁捐贈當時難認辨識能力不足情形,給予吳不起訴處分。案件7月再經高檢發回,由北檢重新調查中。 而在民事訴訟方面,法官調閱精神鑑定後認定張翁簽約時已「精神錯亂」,判決捐贈契約與過戶登記無效,行天宮應將信義區2戶房產移轉登記塗銷歸還豪宅,可上訴。 (原文刊載於2023/7/19,更新時間為2025/8/29)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8日
蘇家宏律師
編按:台北中正區的老字號「東門鴨莊」今年悄悄易主,而創辦人姚美貞幾年前開店沿用店名卻爆發商標之爭,現已改名「1+1燒臘」。為什麼創始人開店得改名?原來,姚美貞幾年前交棒兒子,把門市與中央廚房都交給獨子經營,未料兒子2021年車禍過世,媳婦隔年也走了,留下3個未成年的孩子。 媳婦去世後,先是親家爭取3個孫子的撫養權,並在她重新創業開店後提告侵權,今年更把東門鴨莊的經營權出售轉讓,逼得她只能改換店名。 此案例涉及家業傳承、企業商標及退休理財等議題,引發大眾廣泛討論,律師蘇家宏也從法律觀點探討,究竟父母該如何做財富傳承,才能讓自己安享晚年,讓家庭和樂無憂呢?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8日
阿婆姐姐
現在50歲以上的退休者,高達4成最後悔「沒提前做好財務規劃」;扶養比逐年升高,未來將會是「我獨自養老」的時代,高齡化又高通膨的下流老後,很快就會來到! 沒有富爸媽的你,30、40年退休後會有錢花嗎?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8日
阿婆姐姐
約會吃吃喝喝、習慣晚上九點半來一份外送消夜小確幸、免費體驗結束後忘了取消的訂閱、湊免運或折扣的商品、買了之後沒看完沒上完的課程、懷抱希望的樂透──這些都是不要花&不值得花的錢! 選擇把錢花在更有價值的事物上,不用全部做到,先補上其中幾個漏財的洞吧!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8日
聰明主婦
對於平凡如我的普通人來說,投資真的簡簡單單就好。 我曾經歷過早上看台股、晚上看美股,幾乎一整天都在看股票、看新聞、看分析的日子,一開始賺了一些小錢還覺得自己的日子很充實,身為家庭主婦,除了家務和帶小孩之外,好像每天都還有可以賺錢的任務和工作。然而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那樣的生活是一種自我欺騙,看似忙碌和有所投入,然而實際上卻是很迷失的…… 原來,想要致富也得先調體質,每天在追求財富與照顧家人的路上辛勤奔波,不僅生活、家庭與工作常常顧此失彼,即便賺到錢但無法感到喜悅,其實致富不只關乎金錢與投資,也關乎了我們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8日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47
Q:我是順英,今年55歲,跟老公沒有孩子;今天想請教的是娘家最近發生難處理的遺產繼承紛爭。我57歲的姊姊長年臥病、並在2週前過世,她除了房產外,還有一筆台幣約1500萬的存款,這筆錢是我85歲母親擔心自己身後,病弱姐姐沒錢花而慢慢存入她戶頭的。 但是我姊姊過世後,她10年前再婚的丈夫可以繼承她的財產,連我姊姊在27年前離婚時歸前夫扶養的兒子(我的外甥)也出現了,也能分走姊姊的錢。 本來母親覺得如果姊姊過世,這筆錢能退回給自己也不錯,但母親嘴巴這樣唸,卻沒採取任何行動,讓我很焦慮。目前新姊夫跟現已30歲的外甥雖同意存款可以三等分,讓我母親拿回3分之1,但母親還是一直嘀咕,覺得她的錢只想給女兒用,現在還要被長年不見的陌生人分掉,不很甘願。 不知道如果打官司的話,我母親是否可以拿回更多錢?還有能否斷絕跟30歲的外甥的法律關係呢?否則將來我們娘家的財產也得分給他嗎? 我娘家因父親經商有成,還算有點資產,父親3年前過世,我們都分了些,像姊姊的房產、我現在收租的公寓都是繼承來的,但主要資產都在我母親手中,尤其原本很多儲蓄、證券等資產都是在我母親名下。 雖然母親不缺錢,但她覺得新姊夫在姊姊生病之後對她不用心,最後2、3年,他到醫院探望次數也非常少,加上兩人之間沒有孩子,關係非常淡泊。在我跟母親看來,他們夫妻已形同陌路,我們甚至懷疑他在外面有女人,但兩人沒離婚的話,大概也不能不讓他繼承姊姊的財產吧! 話雖如此,但新姊夫很清楚那1500萬是我媽這幾年陸續存進姊姊戶頭的,他還算有點良心,因此同意三人平分那筆錢。 至於30歲的外甥,我們只有他3歲時的記憶,起初他出現在姊姊喪禮時完全不知道是誰,好像是姊姊一位閨密去通知,他也是來了才知道有財產可以繼承,聽說現金存款來源的事,也同意跟我母親三等分。 但母親對於錢被兩位形同陌生人的人分走很不舒服,想知道打官司是否可能拿回更多錢?此外,我真的不覺得30歲外甥跟我們有關係,這次就算了,以後是否能斷絕彼此法律關係,否則他今後可能什麼都要來分一杯羹。 現在他還年輕,對錢財還沒那麼計較,以後或許不再那麼單純,可以切斷法律上的親屬關係嗎?當然不到登報斷絕關係的程度,但是否有可能今後不再跟他有任何牽扯?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7日
郭美懿
憲兵指揮部少將發言人唐明德因家族爭產事件爆出爭議,被家屬指控非但未奉養癌母,更在母親病逝後要求清算醫療、看護及喪葬費用,甚至提告兩名外甥女趁照護之便挪用存款。而唐母似乎早預知可能產生爭議,生前學八點檔連續劇錄製3段影片,以台語表示授權外孫女領錢「去開銷、去買藥給我吃」,成為兩人在法庭上的保命符。不過,這種「錄影授權」真有法律效力?如果長輩過世了,還能憑此提領支出嗎?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6日
傑瑞.迪利安
談談你對賺錢的態度。有更多的錢並不一定會減輕財務壓力,但可以讓事情變得容易些。想賺更多的錢,第一步該怎麼做?你必須真的想要有錢。 聽起來像廢話,卻是不折不扣的大實話。 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錢,對吧?沒錯,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錢。但有些人不想被人發現他們想賺更多的錢,原因出自道德。讓我舉個例子。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3日
施昇輝
最近有一個網友傳訊息給我,提到他這幾年投資的慘痛結果,希望我能給他一些建議。 (原文刊載於2023/2/17,更新時間為2025/8/17)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21日
蔡佳伶整理
在台灣,多數勞工長年繳納勞保費用,相信退休、意外或病痛時必能獲得保障。然而,專家卻警告,有三類勞工最容易掉入勞保陷阱,一旦發生事故,恐怕多年繳費卻一毛錢都領不到。 例如,隨著少子化與不婚不生風氣日益普遍,單身未婚者的比例逐年攀升。若父母及祖父母均已過世,兄弟姊妹又未受撫養,一旦本人不幸身故,累積多年的勞保年資將全數歸零。張秘書表示,這使單身族在勞保制度中處於弱勢。 如果你正好屬於這三類人,更應仔細檢視自己的勞保狀態,避免辛苦繳費一輩子,最後卻換來「被充公」的遺憾……
閱讀更多